青春面对面 | 牛!连续五年获奖!对话我校“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获奖师生

安徽新华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青春面对面 | 牛!连续五年获奖!对话我校“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获奖师生

安徽新华学院

青春面对面

日前,第十五届“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落下帷幕,我校学子在此次比赛中荣获国家级二等奖。

在为期一年的备赛时间里,我校指导教师先后组织开展了校级智能制造、节能减排等比赛,并选拔了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机器人、物联网等专业的优秀选手组成团队。参赛期间,选手们严格按照赛事要求,充分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展现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自如应对方案实施、方案评审、线上答辩等环节,一路“过关斩将”。

最终,我校教师苏巧平、纪利琴指导的吴锦义、纪黄伟、吕依璇同学荣获自由探索赛二等奖;教师江涛、李秀梅指导的田孟、丁同民、任茂威同学荣获智能产线与协作机器人赛二等奖,实现了连续五年在该赛事上荣获国家级奖项。

“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受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指导,由中国仿真学会和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方向涉及智能制造领域中的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和智能应用等,是针对智能制造发展所需的技术及创新人才进行培养及选拔的工程类竞赛。自2006年发展至今,大赛在教育部、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制造业企业和全国近800所高校、2000余所学院的支持下,已成为中国智能制造领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国家A类竞赛。

安徽新华学院

据悉,我校学子在“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中已连续5年获得国家级奖项,在2020年“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中,获全国特等奖。

安徽新华学院

参赛的历程,如同种植的过程,经过培育、浇灌,项目从萌芽开始,逐步成长、逐渐壮大,最终收获胜利的硕果。这背后,有哪些深刻难忘的瞬间?连续五年获得全国大奖,他们有什么过人之处?我们采访了今年的获奖团队,为大家一一呈现。

安徽新华学院

老师谈

Q1:此次学生获得的优异成绩是否符合您的预期?

江涛:说实话,今年没有什么预期,今年智能产线与协作机器人这个赛项我们是第一年去参赛,算是“摸着石头过河”,当时也没有想到可以进国赛。

纪利琴:这次比赛取得的成绩是符合预期的,首先有多年国赛经验的王琰琳老师进行指导,其次是我们的学生对前期的编程,赛题的分析等基础工作做得很充分。

安徽新华学院

Q2:本次大赛有八个赛项,老师是如何确定参赛的项目的呢?

江涛:因为学校去年新开设了智能制造学院,智能制造非常重要的部分在于机器人技术,恰好这次的比赛为智能制造大赛。尤其协作机器人是这几年比较火的,我们也要紧跟热点。

苏巧平:主要是在此之前我们举办过一个节能减排的大赛,一些作品在节能减排比赛中表现突出也与“西门子杯”比赛的赛项相关,所以我们就带着学生不断完善作品,并参加了这个比赛。

Q3: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比赛前的准备工作吗?

江涛:不断地培训,学习,再培训。当时没有设备,只能用我们自己实验室仅有的设备带着学生们学习,比如进行机器人的试较、编程、操作。在这之前我们也带学生参加了安徽省机器人技能大赛,相当于练了兵,打下了基础。

苏巧平:我们主要是和学生一起核对方案,准备材料,分析赛题,抓住赛题核心。今年的主题是“防疫”,所以我们还需要和主题对应上,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优化。

纪利琴:我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怎样去解决问题,因为我本身在入职学校之前在企业里面做过一些这方面的开发,遇到的问题多一点,解决的多一些,经验会丰富一些,能传授给学生们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一些技能。

安徽新华学院

Q4:您认为此次比赛的意义在哪里?对学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苏巧平:非常有意义的地方在于整个过程中学生们一直在坚持,即使他们现在处于考研的关键时期,但没有人说过要放弃;另一方面就是他们整个团队合作得非常好,有负责软件,有负责硬件,整个作品的制作过程是非常繁琐的,但他们完成度很高。

江涛:首先一点肯定是把课堂上的知识点有了一定的梳理,学以致用,比如说学的PLC可以应用在我们比赛里面,倒逼学生不用考试或者是老师去催着学。对这方面的兴趣,也会在过程中慢慢形成。

Q5:在众多高校的比拼中,您觉得我们新华学生的优点是什么?以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江涛:我们学校的学生应变能力强,肯下功夫。但是也存在问题。我们的学生只能找到这个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说一个算法,学生去网上找一个工具包,改一改配置参数,程序结果就出来了,但是学生对其更深一步的理解是缺失的。所以我很希望我们的同学要多加思考,多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

苏巧平:我们新华学生的优点第一个在于我们学生的创意是非常好的,学生也有创新意识,其次在于学生作品比较贴合生活,贴合实际。

Q6:据了解,我校的学子已经连续五年在该赛事上荣获国家级奖项,您是从哪一年开始接触这个赛事?这几年的赛事给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纪利琴:我是从2017年就开始参与“西门子杯”赛事的指导,前几年参与的赛项大都是逻辑组的,主要是做电梯项目,今年参加的赛事是自由探索。今年主要是针对疫情这方面的,每年都有不同的创新点。

江涛:我接触这个比赛应该也有3、4年了,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组织协调能力非常重要,一个好的准则使比赛组织非常单纯、我们能凭实力说话,对于教师、对于学生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在这个参与过程中,不论是获奖了还是没获奖,都能收获成长,促使师生都能够专心致志地去学习。

安徽新华学院

Q7:您在多年的赛事中有什么总结的经验吗?今年的赛事和往年有什么变化吗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江涛:经验都是在零碎中总结的,包括前期培训过程中的一些文档,一些比赛现场的把控。尤其是比赛的现场,很考验学生团队和教师的灵活性。

苏巧平:我的经验就是有想法就要去做,坚持到底就可以成功。每年的赛事赛题核心要点是不一样的,会涉及不同的应用领域,这些应用领域紧跟当前国家的形式,所以关注国家大的发展方向是很有必要的。赛题给学生们的发挥空间很大,只要贴合它的主题,你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Q8: 对于下一届想参赛的同学有什么建议吗?

苏巧平:建议同学们从大一就着手准备,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始,逐步积累,积累自己的作品,慢慢往上迈来参加这个比赛。同时前期专业课程的自学是非常重要的。

纪利琴:一方面是需要我们有充足的准备,在实际比赛中会发现学生们在解决问题时接触的知识面没有那么广,学生在比赛时会感到有些乏力,希望接下来想参加比赛的学生要广泛地去吸收知识,另一方面多接触器件,像这个PLC、单片机、这些应用方面的设备要去接触的。

学生谈

Q1:请介绍一下你们这个团队,有队名吗?

田孟:我们这个团队的队名当时一时兴起,就叫“人机合一”。参加的是“西门子杯”智能产线与协助机器人这个赛项。决赛的作品是移动电源及配件成品的包装及检测方案。

吕依璇:我们是参加的自由探索赛项,队名是WJL,很简单,这是我们三个人姓氏的缩写。

Q2:你们是怎样加入到这个团队当中的?

丁同民:主要是老师介绍,大一时参加了社团,与老师就认识了,老师向我们介绍这个比赛并询问我们有没有参加的想法。我们自身对于这个比赛这个项目比较有兴趣,也想尝试尝试。我们是学校第一届参加机器人方向的团队。

纪黄伟:我们的团队建立已经很长时间了,这次参赛的作品是从大二就开始准备,申请了一个省级创新项目,但2020年由于疫情项目就暂时被搁置了,今年一回到学校就开始着手准备结题,与此同时了解到“西门子杯”这个比赛,找了之前大创的指导老师作指导参加了比赛。

Q3:参赛中每个人负责的部分是什么?

丁同民:我是负责方案的撰写。

田孟:我负责3D图的绘画,另一位伙伴复核流程,我们是一个三人的团队。

吴锦义:我们的作品是消毒降霾多功能节能系统,我主要负责软件部分,纪黄伟主要负责硬件的部分和文档的撰写,吕依璇主要负责市场的调研和硬件的组装。

Q4:从开始准备到最后的决赛,这段时间的工作和学习强度是怎样的?

田孟:紧张充实,每天大概都需要忙到夜里两三点回寝,早上还要起早去上课,一下课就继续去实验室忙着。

丁同民:当时的工作强度和学习强度都是比较大的,一直“泡”在实验室里,无论是哪一天电脑都要背在身上,除了吃饭睡觉,基本上就在实验室里。天天看电脑,在电脑上绘图,进行方案的修改、修整,最后整理出一个大致的方案交给老师,老师进行评价,我们再进行修改。

吕依璇:我们现在大四了,也在准备考研,但一心不能二用,除了前期准备,我们是专门空了半个月的时间全身心投入这个比赛。

安徽新华学院

Q5:今年“西门子杯”的全国总决赛是在线上进行,有造成什么困难吗?

田孟:困难是有的,对我们这个队伍有点不友好。我们队伍的优势在于编程和操作,改成线上的比赛,使比赛的方式改成了编写方案,编写方案这方面我们的信心是没那么大的。

吕依璇:线上比赛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总体来说影响不大,一个产品不可能通过一部手机的录像或直播全方位的展现出他所有的性能,但我们的作品规模比较大带出去比赛的话也比较麻烦,产品组装也比较费时。

Q6:这次比赛让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丁同民:很好地锻炼和提升了自己。获奖是意外之喜,比赛对我们自身的能力也有很大的锻炼。大家一起在实验室齐头奋进是很好的回忆,在比赛时也认识了很多其他高校共同参加比赛的同学。

纪黄伟:体验这个赛事从开始到结果的过程,尽自己的全力去做,以我们的能力把它做到最好,过程做得认真,结果就不会太差,起初我们做这个作品的时候也没想到后来能进入决赛。

吕依璇:还是要多多参加比赛的,书本上的知识和实践还是有差别的,要通过实践才能更理解书本上的知识。

吴锦义:其实比赛的要求和我们对作品的期望还是有一定的偏差的,比赛倾向于做出的产品是否能够实现企业量产,工业上是否能够实际应用,但我们做比赛作品的时候更倾向于功能的实现,作品还是没有完美。

Q7:未来有什么计划和想法?

田孟:继续扎实学习,完成课业任务对自己负责。充分利用时间补齐短板,一次比赛下来,对自己的认知也提升了不少,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以后会在保持专业竞争力的同时,多拓展自己其他方面的才能。毕竟技术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但未必能走到头。

纪黄伟:目前就先把考研这关过了,继续深造学习,进一步钻研,提升自己的认知平台,给自己增加竞争的筹码。

丁同民:首先是利用现在的大好时光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其次就是以后想要考研,要站在更高的角度认识这个世界体验一下研究生学习和本科学习的不同。

吴锦义:还是要继续读书,迈出现在的舒适圈。

吕依璇:抓紧当下吧,未来的路还很长。现在的紧急任务是要坚持到考研奋战的最后一刻。

安徽新华学院

“于高山之巅

方见大河奔涌

于群峰之上

更觉长风浩荡”

实现梦想的过程从来都不是轻轻松松的

有风有雨才是常态

坚持才能成功

安徽新华学院

大美新华园

推荐阅读

《全省本科组第一名!》

《优秀!北京冬奥会测试赛上的这些身影来自新华园!》

《青春面对面 | 连续三年获全国大奖,新华师生讲述背后的故事》

《你好十二月 | 新华园里的最后一抹秋意,请收藏!》

编辑| 融媒体工作室 靳国兰

文| 融媒体工作室何悦 陈贻 指导老师:王亚君

初审|朱微波

终审| 万媛媛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安徽本科院校-安徽新华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安徽新华学院-青春面对面 | 牛!连续五年获奖!对话我校“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获奖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