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安徽科技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追忆“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安徽科技学院

科学的先行者

“两弹一星 ”元勋

安徽科技学院

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他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美国人说他抵得上5个师,宁可枪毙也不让回国;软禁5年,他用香烟纸发出求助信,周总理过问才得以脱身…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钱老说:“人民说我为国家、民族做了点事,就是最高奖赏!”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钱学森

安徽科技学院

安徽科技学院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1955年,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争取下回到中国。

归国后的钱学森致力于中国科研事业,并为此奋斗终生。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58年,为给两弹一星工程培养人才,应钱学森关于建立“星际宇航学院”的要求,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钱学森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创始人之一。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85年,钱学森因对中国战略导弹技术的贡献,作为第一获奖者获全国科技进步特等奖。

二零零九年十月三十一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举国默哀。在他生前接受过很多次的采访,他也毫不保留的将自己对科学、对创新的理解和重要性向中国的学子们传授。钱学森一生为国奉献,他的遗言只有七个字:“中国的长远发展”!这七个字也成为每一位中国青年学子为之努力学习的精神推动力。

安徽科技学院

安徽科技学院

面对失败,钱学森曾这样说:

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

安徽科技学院

面对他人的嘉奖,他是这样说的:

党和国家给我的荣誉已经很高了,不要把荣誉都堆到一个人的头上,务必将这一荣誉授给别人。

安徽科技学院

他是这样对待科学的:

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安徽科技学院

他是如此的热爱祖国: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安徽科技学院

他对当代青年学子有着这样的殷切期盼:

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

安徽科技学院

辗转回国,钱学森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硬劲;力学、航天技术,钱学森展现了科学家在研究上的牛劲;东方红卫星、神舟飞船、钱学森给中国航天事业打了足够的底劲;

他拥有严谨而勤奋的科学态度,并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更怀揣着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所应该具有的人格本质。

而今,正值钱学森108周年诞辰。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亦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安徽科技学院

安徽科技学院

大千宇宙,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

惊世两弹,冲霄一星,

尽凝铸中华豪情,霜鬓不坠青云志。

寿至期颐,回首望去,

只付默默一笑中。

安徽科技学院

安徽科技学院

(部分图片与文字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策划 | 安徽科技学院新媒体中心

编辑 | 金琦 夏梦婷

责编 | 余良 章路遥

审核 | 李刚

安徽科技学院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安徽本科院校-安徽科技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安徽科技学院-追忆“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