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每到大家提到端午时,不免就想起了屈原。那个正义的士大夫,在自己的志向抱负破灭后,怀着失落的心沉入了汨罗江。
其实端午的雏形在屈原之前就有了。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逝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此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便欢度端午。而有一群人却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诉说他们的端午!
今天,小编就带你看看文人骚客,他们诗下的端午!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
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
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
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
果然夺得锦标归。
诗人卢肇这一首《竞渡诗》虽然讽刺的是阿谀奉承的小人。但描绘出了在唐代的龙舟赛(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赛龙舟)鼙鼓初击,兽头吐威,万人助喊,多船竞发的壮观场面。
端午赛龙舟
那为什么古人要赛龙舟呢?
相传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后来便成了竞渡之习。
宋陆游
乙卯重五诗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诗人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这些平淡的闲言琐事在诗人的笔下变得瑰奇纯粹。
对于诗中的粽子,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
说到这,不由得想起学校给我们发的粽子福利呢。(PS:还有鸭蛋哦)
艾束著危冠,古人赋予艾以众多美誉。同时,艾有很多作用可祛风消肿,止痛止痒,调经止血。
对于“悬艾”,小时候我们都看到过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古人对雄黄酒有格外的偏爱,每到端午节家长们便给孩子们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以防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上身。
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此词写出了端午节妇女们的两项节俗健身活动,其一“以五彩丝系臂”,它能辟邪驱鬼,使人长命,与用五色花线缠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义;其二“以赤灵符著心前”。它能通神明,使身体康健,与小孩穿老虎腰肚,门上挂蒲剑以辟邪护身有同等意义。
“以五彩丝系臂”早在应劭《风俗通》中就有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古人系五彩丝以来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说到五彩丝不得不说下,它的另一个作用就是把香囊袋口弦扣成索。古人佩香囊是因传说它有避邪驱瘟之意。
对于诗中提到的赤灵符,相信大家都比较好奇,那么它是什么呢?
百度词条上的解释是旧时佩挂胸前以避灾邪的符箓。(PS:符箓是道教中的一种法术,亦称"符字"、"墨箓"、"丹书"。符箓是符和箓的合称)
钟馗 图册
清
高其佩
谁家门上神,
持锋忽飞起。
若能斩愁魔,
与君同不死。
诗人在此诗中赞扬了钟馗作为正义的化身,为人们驱魔辟邪。不知道你是否一头雾水,反正小编在第一次听端午节要悬钟馗像,百思不得其解,端午节和钟馗有关系吗?
其实,是有关系的。据北宋沈括《梦溪补笔谈》记载:唐明皇患疾近一月,忽梦二鬼。小鬼窃得皇上玉笛及杨贵妃之紫香囊奔逃,大鬼乃捉小鬼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大鬼道:“臣为钟馗,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唐明皇醒后,即病愈,便召画工吴道子,嘱其按梦中情景画钟馗捉鬼图,道子挥笔即成,明皇见后,竟与所梦一模一样,惊叹不已。
后来,钟馗画渐渐走入民间,绘制钟馗画大都作于五月端午节这一天,或者端午节的前后几天。到了清代,江南苏、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端午节的习俗自古流传至今,很多人觉得它有点枯燥无味。但是,小编觉得不是这样的。因为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个端午和家人一起共度。
最后,小编祝大家端午安康!
图片/ 李旭 网络
文字/ 汪潮 网络
编辑/ 汪潮
审稿/ 张道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