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蚌埠医学院首任院长谢炘同志
在创建并发展蚌埠医学院的过程中,蚌医首任院长谢炘同志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热爱医学教育事业。他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努力拼搏,踏实苦干,精心创建蚌医。他学养丰厚,严谨治学,注重教学质量,夯实办学基础;他以满腔的赤诚和自身的学养,爱才、揽才和用才,开创了蚌医真诚团结、凝心聚力干事业的好校风;他医术精深,医德高尚,一丝不苟地为病人服务;他坚持不懈地教育学生追求真知、树立崇高理想,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高尚人格的楷模;他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心脏、脾脏、肾脏等器官,为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几十年如一日身体力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谦恭忍让,勤奋努力,影响和教育子女,树立清廉的好家风。
数十年来,谢炘同志的事迹在蚌医人中争相传颂,他崇高的献身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无私的人生境界,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蚌医人努力拼搏奋进,为蚌医人树起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标杆,成为开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生动教材。
受命领衔创蚌医
谢炘同志是江苏南京人,1911年1月出生,1934年毕业于上海东南医学院,一直从事医务和医学教育工作。1958年他服从党组织的安排,满怀信心地第一批来到蚌埠履新赴任。
新建一所大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特别是高水平的教师。国家教育部、卫生部指定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对口支援创办蚌埠医学院,谢炘和其他领导多次赴上海求援,诚邀一批又一批上海二医大的学者、专家和教师到蚌医工作;安医大是谢炘原工作单位,他曾多次动员一些学有专长的学者、专家来蚌医工作;治淮委员会撤销后,原淮委医院也留下了一些专家和医务人员,在办学之初的先后几年间,“三个方面军”鼎立组合,构成了蚌埠医学院的骨干教师队伍。这里会聚了享誉国内的微生物化学专家朱仁宝、肿瘤学专家李同度、骨科专家黄恭康、小儿外科专家杨永康等一大批各学科的专门人才。
谢炘同志是第一任蚌埠医学院院长。从1958年7月到任至9月17日蚌医首届新生正式上课,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谢炘带领教职员工日夜奔波操劳,以极短的时间,取得了比原定时间提前两年招生开课的出色成绩。
行医为师皆楷模
谢炘同志曾先后任南京中央医院住院总医师、上海南洋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安医附院副院长、省立医院院长等职。他主攻内科传染病学,专业精通、造诣深厚。
虽担任蚌医院长,但他从未间断过医疗工作,经常深入临床一线。他现场指导,言传身教,医院每有危重病人抢救他必定在现场。他对医生的要求也十分严格。
谢炘不仅医术精深,医德高尚,而且理论功底深厚,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教学中的运用更是有超常的绝活。他讲课常是一支粉笔,脱开讲稿,把一些难懂的书本理论,结合实践经验,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表达得纲目分明,条理清楚,易于学生们理解和接受。他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而他的板书,他娓娓道来的论述正是学生们最易掌握的课堂笔记。青年教师听他讲课也获得了很多的收益和启迪。
他注重教学质量,经常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经验交流,开展“怎样上好一堂课”的研讨,倡导集体备课。人们常说教学要用“一桶水灌一碗水”,而在谢炘那里丰富的实践和精深的理论汇成了不竭的知识源泉。
培育英才铸大业
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分配来了58、59、60三届来自浙医、安医的共60多名毕业生,谢炘果断地决定把这批青年送到上海进修。经过两年的培养提高,他们相继回校时,正赶上了教学和医疗工作的急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如今蚌医的病原生物学、骨外科学等已建成为安徽省教育厅、卫生厅的重点学科。
谢炘非常重视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进行了多种尝试,在实习基地建设上更是煞费苦心。从第一届新生入学,他就开始思考实习问题,千方百计把学生安排到技术力量强、设备全、病种多的医院去实习;他还亲自到实习医院了解实习情况,鼓励学生们刻苦钻研,勤于实践。
谢炘同志作风踏实,在教学行政管理上也有独到的方法。他大事抓方向,小事抓落实,有条不紊,丝丝入扣,对各部门的情况和工作中的问题了解得非常及时,一些基本数据在他的心里是一本清册。谢炘工作责任感强,对来请示和汇报工作的同志,总是给以明确的答复,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他深知院长责任之重,作为一名高超的管理者要深得“管理之精髓——多理”,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谢炘深入群众,平易近人,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他还爱护青年,关心下属,只要知道哪位教职工生病,总要抽时间去探视。谢炘又是一位学者型的领导,他不仅和知识分子说话投契,和蔼可亲,对工农干部同样是言情由衷,热情诚恳。在老一代蚌医人的心目中,谢炘同志不仅是一位众望所归的好领导,更是一位慈善可亲的长辈,一位为人谦和的智者。尽管后来他病休在家多年,他家中依然天天门庭若市,去看望他的教职医护员工从早到晚络绎不绝。有的一谈就是几个小时,经常是深夜十一二点还不断人。平时,去他家的干部、群众,有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的,有谈思想、诉衷肠的,也有职工家属、孩子向他谈家庭情况、升学、前途以及婚姻恋爱等问题的。谢炘虽然身退但心却未退,大家都说:“谢老不出门,尽知全院事。”
谢炘与人谈心,总是给人以心灵的启迪,推心置腹地交换看法,即使对某些错误的意见,也是耐心细致地开导,语重心长地规劝。由于他认识问题高屋建瓴,分析情况入情入理,凡接受他指点过的同志,没有不心悦诚服的。1979年6月10日,谢炘在临终前还先后接谈了5位教职工。
毕生未泯事业心
谢炘同志早在40多岁时就患上了高血压心脏病,可是他始终一心扑在工作上。多年来,他虽然病休在家,心里却时刻牵挂着学校和医院的工作,经常在领导和同志们去看望他时,阐述他对教学、医疗工作的真知灼见,积极为蚌医建设出谋划策。他常为学院工作取得的每一个进展而欣慰,也常因对某件工作考虑不周而焦虑,事业心和使命感让他与蚌医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结。
谢炘很关心附院建设。上世纪70年代附院基础建设规模不大,皖北地区特别是农村的病人看病难,住院更难。他多次对附院的领导和一些同志说,“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不仅是为病人治病,更要关怀他们,要想办法解决他们的困难”。他向看望他的蚌埠市委一位负责同志反映了此事,受到市委的重视和支持,不久,在医院附近办起了一所保健旅社,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病人和家属临时住宿的困难。
谢炘同志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典范。他的组织观念很强,上班、学习、参加组织生活,从来都是提前到达。有一次在去办公室的途中,突然脑血管痉挛,他在路旁稍歇片刻后,仍神情自若地坚持到会。谢炘同志常勉励自己:“身体有病,思想不能再有病了!”病休在家,仍坚持认真看书学习,关心国内外大事。
桑榆未晚,为霞满天,谢炘同志这种学而不厌的勤奋精神,使他的暮年人生描绘出灿烂的晚霞。
身正心慈立家风
谢炘是一位卓越的领导者,也是一位严厉的慈父。他几十年如一日身体力行,影响和教育子女,树立起一门清廉的好家风。
谢炘同志对孩子们在各方面的要求都非常严格,从不溺爱。他要求孩子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做到谦恭忍让,和睦友好,与人发生矛盾,应首先检查自己,不要指责他人。他不准孩子们追求吃穿玩乐,勉励他们勤奋努力、立志成才。父母皆有怜子之情,而在谢炘身上体现的更多是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对子女的严格要求。
谢炘生活简朴,他一直带到临终的那只手表已用了三四十年,表面玻璃模糊不清,表带已裂成几片,有的同志多次劝他把它送进“博物馆”,买一只新的带,他却说:“带表的作用是看钟点,它还在走动,换它干啥!”节俭之情,令人肃然起敬。平时,看到哪个孩子穿戴稍微讲究一点,他马上指正。孩子们办婚事,他都不允许铺张,只让买些必需的东西。谢炘对待家中工作的保姆也非常谦和,平时教育孩子们尊重阿姨,阿姨生病住院,他还让孩子们去照顾。
时代造就了谢炘,他的高尚品质也深深影响了那一代人,同时也给蚌医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
献身医学励后人
1979年6月11日晚9点25分,谢炘同志平静地离开了亲人和同志们,多年的疾病夺走了他的生命。病重期间他留下遗愿,作为一名医生、一名医学教育工作者,他要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用于解剖。加拿大的一位著名医学教授说:“宁可让学生在我的身上划错千刀,也不能让学生在病人身上划错一刀。”谢炘也是这样想,这样做的。
6月13日至15日,蚌埠医学院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省、市委领导,各兄弟院校,蚌医的教职医护员工、青年学生,纷纷怀着沉痛的心情,向谢炘同志的遗体告别。
在病理教研室的解剖室里,俞孝庭主任悲痛地诉说;“老院长生前为学院奔波操劳,死后还自愿贡献躯体为医学科学寻找真理……”话未落音,在场的人都失声痛哭,场面哀痛和悲伤,但又神圣和庄严。遗体解剖后,严重病变的心脏、脾、肾等器官制作成了永久保留的标本,供教学使用。
69个年头,谢炘把他人生一半以上的时间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也把他生命最辉煌的岁月奉献给了蚌埠医学院的创建和发展,他不愧是蚌医的奠基人、开拓者。他那视事业如生命、公而忘我的精神,凝聚成蚌医人永远继承的奉献精神。
历史进入了新时代。数十年来,谢炘同志的事迹在蚌医人中争相传颂,他崇高的献身精神,高尚的思想品质,无我的人生境界,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蚌医人努力拼搏奋进,创造新的辉煌。
英雄回眸应笑慰,
擎旗自有后来人。
2005年蚌埠医学院顺利迁入了新校址,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如今,蚌埠医学院的新校区更加亮丽壮观,教学设施堪称一流,多学科建设实力雄厚,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医学、教育人才辈出,群星璀灿。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一代蚌医人正以骄人的业绩告慰自己的老院长谢炘同志。
本期编辑:薛一卓
审核:邓乐乐
文字来源:
《中国教育报》2006年5月17日第11版
欢迎您积极投稿或建言献策投稿邮箱:bbmc19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