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中国教育报》以《仁术为基,仁心为本——蚌埠医学院学生职业道德培育创新纪实》为题,对蚌埠医学院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举措和成效作了报道。
报道从“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构建育人格局”、“强化职业道德培育,提升育人水平”、“发挥典型示范引领,彰显育人成效”三个方面全面展示了蚌埠医学院学生职业道德培育工作。报道指出,多年来,蚌埠医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立足学校办学底蕴和专业特色,紧紧围绕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和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着力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培育,取得显著成效。
附:《中国教育报》报道全文:
2016年11月29日,省领导在安徽省卫生与健康大会上谈到卫生与健康人才培养时,特别对蚌埠医学院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等工作给予高度肯定,指出,蚌埠医学院人才培养具有三个方面的特色:一是人才培养质量高,出了4个院士,这很了不起;二是服务人民健康贡献大,培养的学生在江浙等外省也很受欢迎;三是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了周青这样路边敢于救人的‘安徽好人’,很难得。
多年来,蚌埠医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立足学校办学底蕴和专业特色,紧紧围绕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和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着力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培育,取得显著成效。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构建育人格局
蚌埠医学院建立健全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完善蚌埠医学院领导联系系(部)制度,印发《蚌埠医学院社会实践课程化工作试点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等文件,成立中华传统文化校园传承与发展等研究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五老”报告团、“五老”学生社团活动指导组,并聘任教师担任兼任或兼职辅导员、社团指导教师和学生学术导师,使教书育人延伸到八小时之外,逐步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
强化职业道德培育,提升育人水平
打造培育平台。学校坚持立德为先、树人为本,立足深厚的办学底蕴,注重“仁心”、“仁术”相结合的育人机制,紧紧围绕“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骨干、全面提升大学生职业道德水平、进一步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为我省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做出积极贡献”的目标,充分利用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工作室”、“杏林春工作室”、“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室”和“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平台建设,着力把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积极探索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方法、路径。
深化理论研究。学校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通过组织课题申报、举办思政研讨会和开展学术研讨等形式,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话语权”、“高等医学院校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和“医学生人文素养”等项目建设,深入开展理论研究。
开展协同培育。结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知识接受能力和相关课程教育教学,通过课堂讲授、校园文化、实践服务、网络教育和临床教学等渠道,不断创新培育形式。在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通过设定“一个目标”、抓住“两个时间”、利用“三个课堂”、统筹“四个要素”,初步建立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1234”职业道德培育模式。
发挥典型示范引领,彰显育人成效
打造品牌项目。丰富“蚌医文化大讲堂”,开设“医德论坛”。邀请知名专家、学校优秀校友走上大讲堂、论坛,围绕“医德”与大家面对面交流、深入讨论医德培养和医学人才质量之间的关系。2016年,学校爱心“1+1”关爱弱势儿童志愿服务项目获全国“4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典型引领风尚。蚌埠医学院不断涌现出“无语良师写大爱”的好教授、“路边紧急施救晕倒老人”的好学生和“高铁站台上生死抢救”的好医生,以及“勇扶昏迷老人”、“20分钟环抱救人”、“最美列车教师”和“过路医生紧急施救”等一批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报道的先进典型,榜样的人群逐步增加,由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榜样的力量正转化为群体效应。
育人成效明显。蚌埠医学院连续五年进入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获2013年首届全国医学影像专业大学生实践技能大赛团体特等奖、2015年首届全国护理本科临床技能大赛一等奖、2016年首届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暨实验教学改革大赛一等奖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