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的话:2018年5月,位于安徽医科大学校园西南侧的笃行楼,入选合肥市区首批历史建筑名录。提起它的前身——图书馆,在历届安医学子和安医人脑海里,都有着深刻的记忆和印象。独特的前苏联医学院校图书馆构建模式、红白搭配的建筑色调、中国当代著名书画艺术大师赖少其题名图书馆的匾额、每层的阅览室、借阅室和书库……点点滴滴,在所有安医人的记忆中留下了青春的印迹。
时间无声 岁月有痕
翻开她的历史,1952年学校定址合肥,图书馆在学校南楼安家落户,当时只有一间房子,不到两万册图书,虽然条件简陋,但这里却成了广大师生最喜爱去的地方。现存笃行楼(老图书馆楼)系1957年项目立项,原先是按学生发展规模2000人设计,后因在大跃进形势下学生发展规模变更到4800人。为了适应发展需要,经上级同意,将图书馆工程改为四层平顶建筑。
该楼于1958年开工建设,当时数百名学生利用教学计划中的三个月劳动时间,参加了该楼的挖土、打地基以及学校打围墙的工作,为校图书馆的建设立下汗马功劳。1961年建成投入使用,建筑面积5804平方米。主楼四层,二、三、四层各设两个面积达300平方米的大型阅览室,与主楼成“T”形的六层副楼用作于藏书的书库。它的建成在全省高校的图书馆建设中名列前茅,在当时不仅是安徽省图书馆建筑里的佼佼者,甚至一度成为该城市区域的标志性建筑。
79年4月7日,部门图书馆职工合影,摄于图书馆阳台
莘莘学子正在读书
▲1963年5月,制定图书馆工作试行草案
▲1985年2月,印发《安徽医学院图书馆借阅规则》
一年又一年,图书馆陪伴了一届又一届医学莘莘学子、辛勤致力于医学教育的园丁和默默奉献的医学科研工作者们,为安徽医学院,以及乃至安徽省和全国的医学教育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无数从安医走出去的毕业生、致力于人民健康的医护工作者、全国知名医学专家学者都曾于此汲取知识给养,获取先进的医学专业信息与技术,并将丰富的医学知识储备指导服务于各自的工作实践中。
八十年代的图书馆
经历数十年风雨和时代洗礼,老图书馆于2001年迎来了一次彻底的加固和维修。根据校总字[2001]19 号文件精神,成立了图书馆维修工程工作小组。换装后的红白搭配色调,再次体现了当年的建筑特色风格,这座饱经风雨的历史建筑,依然行使发挥着原有的功能和作用。
焕然一新的图书馆
时光流逝 岁月变迁
2009年暑期,新图书馆建成投入使用。这座建筑也有了新的归属,数据信息中心(档案馆)、第一临床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工会、离退休教职工党委(离退休人员工作处)等部门在此安家,为其增添了新的使命和责任。
2018年,老图书馆更名为“笃行楼”,凸显出重要的寓意。笃行之名,既有纪念老图书馆的蕴意,也意味着对事业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礼记·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古人为学的五个步骤和方法。“笃”是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只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
医学,是通过科学技术的手段处理生命的各种疾病或病变的一种学科,是促进病患恢复健康的一种专业。它是一个从预防到治疗疾病的系统学科,是实践-理论-实践不断循环的辩证过程。“笃行致远、知行合一”与“好学力行,造就良医”的校训、“厚德至善,博学济世”的校风、“崇教、乐教、善教”的教风和“求真、求精、求新”的学风正是一脉相承。
时光荏苒,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安徽医科大学正在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国为民培养护佑健康的“良医”,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造就医学人才而不断开拓创新、砥砺前行。
如今承担新使命的笃行楼依然屹立,永远留存在校友的回忆中……
供稿来源:数据信息中心(档案馆)
责编:黄丽颖
版式:王晶晶
审稿:惠继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