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音频聆听重阳之声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时光不老,久久念孝
重阳节又被称为登高节、老人节。
关于重阳节最早存在的文字记载来自《吕氏春秋》: 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衹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在公元718年,少年王维,凭借着一纸一笔,独身闯荡长安城,在达官显贵之间游走。可是再美味的佳肴和再醇厚的美酒,也不能掩盖心中漂泊他乡的客愁,在九月初九,登高望乡写下一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重阳节,被大唐王朝正式确定为法定节日,沿袭至今。岁月飞逝,今天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占据了四大传统佳节榜单。这些流传了千年的传统习俗,登高、赏菊以及节日所承载的中华民族尊老敬孝的传统美德,从未被后人遗忘。
重阳习俗
登高
登高是重阳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爬高山、登高楼,让人们在丰收过后得以欣赏漫山的美景。并且在登高之处举办篝火晚会,载歌载舞来表达丰收后的喜悦之情。
南宋韩元写过这样一句诗: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以此来表现登高观景的闲情雅致。
插茱萸
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可做中药。茱萸叶可治霍乱,根可杀虫,所以自古以来人们会通过插茱萸来驱虫辟邪。
南北朝文学家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了一个故事,修道成仙的费长房,收了一个名叫恒景的徒弟,有天费长房对他说:“今天九月初九,你家乡汝南的瘟神又要害人了,我给你一包茱萸叶,菊花酒一瓶,你赶紧回家,让乡人把茱萸绑在胳膊上,登高山喝菊花酒,能破解此难。”恒景照做,果然驱邪消灾。
由此,插茱萸成为了重阳节过节的重要标志之一。
喝菊酒
我们都知道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在陶渊明辞官隐居之后,因为生活清贫,拿不出多余的钱去买酒喝,望着菊花暗自伤神。恰在此时,时任江州刺史的王宏派人送来了一坛菊花酒,
陶渊明见之大喜,开怀畅饮,借着酒劲写下了那篇著名的《九日闲居》。并在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因此,每逢重阳佳节,菊花酒便看作是重阳必饮,可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吃重阳糕
端午有粽子,中秋有月饼,重阳风俗中自然也少不了美食的位置。《梁梦录》中提及到:“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節,插小彩旗,曰重阳糕。”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九月九日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在中秋节祈愿“圆”,团圆,圆满;在重阳节祈愿“高”,百事高,步步高。“高”在年龄上就是“高龄”“高寿”,与“九”——“久”,长久,都含有祈寿的意思。
因此,重阳节延续到今天,就被作为“老人节”“敬老节”。
在重阳节来临之际我们虽不能与家人相见但是一通电话一句问候也足矣慰籍人心
祝天下父母
平安度春秋
安徽工业大学
音频来源:东区广播站
撰稿:赵玮
播音:汪政、赵雅萱
图片:王逸茗、沈科文、张健、章欣茹
编辑:华新陈、朱逸凡
责编:李亚渟
审核:王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