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民的总理,百姓的衣食住行是周恩来操心最多的大事。1960年到1962年,周恩来为解决粮食紧缺问题,亲自指挥调运,保证各方面的粮食应急需要。为了进行更周密的安排与调拨,他认真审阅每一张粮食报表和粮食计划表,计算每一个数字,在周恩来办公室退给粮食部办公厅且留存至今的32份报表中,他的标注多达994处。这些或深或浅的字迹,是他呕心沥血日夜操劳的证明,亦是他一心与人民共渡难关的真挚情怀。
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时时处处,他首先考虑的都是国家和人民。1966年3月8日凌晨,河北邢台隆尧县发生了6.8级大地震。次日,周恩来冒着余震危险奔赴灾区,在满目废墟与残墙断壁间,为当地百姓带去了巨大的抚慰和精神鼓舞。
当时的邢台残雪未消,西北风冷冽刺骨,在村里慰问视察的周恩来发现村民们迎风坐着,立马让大家就地向后转,身穿单薄呢子衣的他迎风站立,开始即席讲话。周恩来饱含深情、充满信心的发言将群众从天灾噩梦中解救出来,“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呼声响彻了邢台的乡村与田野。
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周恩来满心牵挂的依旧是人民。癌症的侵袭没有让他放下工作,一份份报告送到了他的病床边,甘肃旱灾、海城地震、《养蜂促农》赠藏胞……他时刻惦念着百姓的安危冷暖。即便躺在手术台上等待手术,他仍在关心云南锡矿矿工肺癌发病问题,嘱咐时为日坛医院党委书记的李冰马上前去着手解决。进入弥留之际,他一再叮嘱医护人员,在他死后将遗体用于解剖研究,以期癌症治疗的突破。
为了人民,周恩来夙夜在公,从邢台震区到大庆钻台,从戈壁石城到虎头山坡,他握住了沾满泥浆的双手,接过了工人的玉米干粮,捧起了农民的粗瓷茶碗,祖国的大江南北,处处留下了他的身影。
直至他离开人世,那一捧银白的骨灰也撒在他深爱的大地上。
“为人民服务”,就是他光辉一生的最佳写照。
来源 | 学习强国
编辑 | 何文倩
审核 | 王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