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大家好!
欢迎收听
今天的《时代新声》
我是主播:梦龙
时代新声将会
带大家了解新时代里涌现出的
时代先锋、党员模范
为大家讲述发展路上的
英雄伟人和感人故事!
顾诵芬
// 航空工业追梦人//
择一业,终一生!
2021年11月3日,顾诵芬这位九旬老者带着温润的笑容登上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
17岁时,报考大学,顾诵芬坚定地在志愿上填写了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航空专业,而这三所中国顶尖的大学,齐刷刷发来了录取通知书。
临近毕业,时局动荡,许多同学因担心就业问题而纷纷转系,他却偏偏选择了“最少人选”的空气动力学方向,因为“我觉得,搞航空不学空气动力学就白搞了。”
1969年,歼8首飞成功后,在跨音速飞行试验中出现了因气流分离导致的振抖问题。用飞行员的话说,就像“一辆破公共汽车,开到了不平坦的马路上”。对于引起振动的原因,大家看法不一,始终未有定论。
顾诵芬采访歼8试飞员鹿鸣东同志
在国内没有试验设备的情况下,为了彻底解决这一困扰,顾诵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我要自己上天,观察后机身流场”。
在航空史上,几乎没有设计师亲自上天试飞的先例。但顾诵芬决心已下,瞒着爱人,背着照相机和望远镜,登上了试飞员鹿鸣东驾驶的歼教6飞机。30米、20米、10米、5米……飞机与歼8的距离越贴越近,地面上的人们手心攥出了汗。巨大的气浪和轰鸣声中,顶住身体负荷,顾诵芬前后三次上天,沉着地观察着歼8尾翼上毛线条的扰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数据。
试验成功了!症结找到了!抖振问题一举被解决,顾诵芬也因此和鹿鸣东成为了“过命”的战友。
儿子顾衡说,自己的童年是“颠沛流离”的,父母工作繁忙,年幼的他只能不断辗转寄住于亲朋家中。家里长期不开火,压缩饼干、军用罐头多年常备在顾诵芬的办公桌旁。同事们也都记得,一辆摔得只剩下一个把手的自行车,忙碌的顾诵芬也骑了很久很久。
1986年,顾诵芬从沈阳调任北京,从具体型号设计和研制现场来到航空工业科技委、中国航空研究院,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到中国工程院首任院士,数载匆匆,如白驹过隙,他离型号似乎远了,但是离科技发展前沿更近了。
这些年里,从北苑的两层小楼里,他送出了关于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数十份研究报告、咨询报告和建议书,中国先进战机的发展方案、运20大型运输机和C919国产大飞机的发展建议等都曾在此明亮的灯光下酝酿。
事实上,在航空事业耕耘70载,由于国防与航空工业的特殊性,直至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后,因多次的奖励表彰,顾诵芬的名字才渐渐进入世人的视野。
但顾诵芬却在他的入党申请书中这样写道:“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恢复和发展工业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我个人的一切。他也总是说:“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很高的荣誉。这些荣誉应归功于那些振兴中国航空工业的领导和默默无闻、顽强奋斗的工人、技术人员。”
右二为顾诵芬
忙碌之下顾诵芬也酷爱读书,并掌握英日俄德四国外语,更练出了博闻强记、过目不忘的本领。
“除了吃饭、睡觉和工作,就是读书,连睡前洗脚时都在读。”夫人江泽菲回忆,婚后,他们一两个月进一次城采购食品家用,顾诵芬每次都直奔书店,大约3小时以后她去书店找他,他一定在。
他曾这样“检讨”过自己工作时的一个习惯:不靠检索,引用数据全凭记忆。老同事孙卿说:“我到了所里,第一次听顾总讲课,他在黑板上写下一串长长的、复杂的气动力数学公式,完全凭记忆。我当时就感到惊讶,像他这样的人,我只在清华见过一次,那就是钱学森。”
但顾诵芬从不渲染自己如何伟大和独特,即便是在《顾诵芬自传》里也基本都在写他的同事,写他那一代航空人,用自己一点一滴的小事诠释着何为“航空报国”。
顾诵芬总是对年轻人青眼有加。这位新中国的飞机设计大师,先后培养出一位科学院院士、三位工程院院士、两位型号总指挥、众多型号总师,使中国在这一重要领域的事业传承壮大!
而今,他更对年轻人充满期待:“他只想对年轻人说,心中要有国家,永远把国家放在第一位。”
来源| 光明日报
主播 | 李梦龙
剪辑 |李梦龙
编辑 | 吴惠友
责编 | 钱飞勤
审核 | 林燕
-TheEnd-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
AN HUI BROADCASTING MOVIE
AND TELEVISION COLLEGE
大学生新媒体工作室
指导单位 | 党委宣传部 微信号 | ahgbys喜欢可以留言并转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