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年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构图讲求对称、完整、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用线讲求洗炼、流畅,刚柔结合,疏密相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造型常使用夸张、变型、象征、寓意的表现手法,使塑造艺术形象生动感人。
绵竹年画的内容极其广泛,有孔明、张飞等历史英雄人物,有小说、戏曲的精彩画面,有武士神像、动物花果等等。其中最有趣的是《耗子嫁女》、《三猴烫猪》、《狗咬财神》、《看官盗壶》等民间传说。如《三猴烫猪》,画的是三个猴子和一头肥猪正在打牌:肥猪踞上席,三猴分坐下方和左右两侧;肥猪面前堆着金银财宝,身旁两个妖艳的侍女正在为它端茶燃烟,正当肥猪调戏侍女分心时,三个猴子乘机手上比划,桌下换牌,伙同"烫猪"。图像造型生动,色彩鲜艳喜人,寓意深刻,一见便令人捧腹大笑。每逢春节过年,大家买来广泛张贴,收到了"禁赌"的较好社会效果。
绵竹年画种类:
绵竹年画分红货、黑货两大类。红货指彩绘年画,包括门画、斗方、画条。其中门画制作手法多样:细活有"明展明挂"、"印金"、"钩金"、"花金";粗活有"常行"、"水墨"、"填水脚"。画条,分中堂、条屏、横推、单条等,供厅堂、居室、走廊及牲畜圈等张贴之用。门画有大毛、二毛、三毛等大小之分,贴大门、厅门、房门、灶门之用。黑货,是指以烟墨或朱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为山水、花鸟、神像及名人字画,此类以中堂、条屏居多。
绵竹年画历史:
绵竹年画历史悠久,到明末清初进入繁盛时期。乾隆、嘉庆年间,全县有大小年画作坊300多家,年画专业人员达1000余人,年产年画1200万多份,产品除运销两湖、陕、甘、青和西南各地外,还远销印度、日本、越南、缅甸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 艺术中国网 http://www.网址未加载/ ]
绵竹年画制作工艺:
制作程式和特色全在于手工施彩和勾线,按民间艺匠通称有以下几种:
(一)明展明挂:为绘工精细富丽的一种;
(二)勾金:笔蘸金粉或银粉勾出图案;
(三)花金:是彩绘后的再加工,用木制花型戳子,拓上金或银色花纹,现所见花戳子约三十几种,分服饰花、帽花、衣角花、袖口花;
(四)印金:印过墨线和彩绘后,再用原印版复印一遍胶水(脸手除外),然后撒上金粉或银粉,扫净余粉后即显出金线或银线;
(五)水墨:讲究笔墨烘染和淡雅的色调;
(六)常形,力求设色单纯;
(七)掭水脚:即寥寥几笔大写意,是绵竹年画的特色绘法。
门神
四川省的绵竹年画在众多年画流派中自成一家。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唐宋时代,北宋御史赵忭的《成都古今记》中记载有“十二月桃符市”,“桃符市”的年画就多来自绵竹等县的年画作坊。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北去成都84公里的绵竹市,依山傍水,土地肥沃,自古竹源丰富。其竹“皆可造纸,竹子之利仰给者,数万家扰不足,则印为书籍,制为桃符(春联),画为五彩《神荼郁垒》(门神),点缀年景”(《绵竹县志》)。绵竹年画远在明代已有相当成就,当时四川泸州及陕西蒲城地区已贴过内容喜庆的绵竹年画。降至清乾隆、嘉庆年间,绵竹年画已成欣欣向荣之势。在城区的南华宫建立了名曰“伏羲会”的年画行会,仰食于此业的年画艺人逾千人,若加上帮工,就有万人之众。年画作坊多达三百余家,星罗棋布于县城及城郊西南各乡镇。各坊竞巧争胜,各臻妙境,如以门神尤为精到的城内老字号“傅兴发”,以木版拓印享有盛誉的“云鹤斋”,以彩色“清水大袍”门神驰名的清道乡“曾发浩”、“何云发”,以风格独特被誉为“肖斗方”的“肖华金”等等。
清代中后期,绵竹年画中门神、斗方的年产量达千万份左右,画条达二百万份左右,并形成了俗称“大市”和“小市”的城乡两大画市。农历腊月为年画旺市,城内南华宫设大画市,昼夜不辍,燃灯为市;城中北河坝及清道乡设小画市,清道乡至城郊的南轩祠绵延15里,画市接踵,商贩云集,故当地民谣谓“冬月初一挂望子,腊月初一摆摊子”,“南华宫里去看画,东门河坝去观花”。绵竹年画行销于四川省城乡各地,并外销云南、贵州、西藏、青海、甘肃、陕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新疆和港澳等地,还远销缅甸、越南、印度、日本等国。
绵竹年画的馥郁芳香是民间年画艺人培育的。他们农忙务农,农闲绘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造就了绵竹年画的纯朴、自然之美。著名的年画艺人,清代乾隆年间有王国民、王国兴、王国顺、马贵、苏炳斋等,嘉庆年间有杨茂春、王正云、邓晋安、沈彦章等,同治、光绪年间有苏清云、吴彬如、余文炳、黄瑞鹄、肖南甫等,清末民初有王天宝、张学源、马宗礼、马宗义、陈玉隆、汪洪元、萧华金等人。他们将永垂绵竹年画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