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历史文化传统本质,保护城市的历史信息修复受损、破旧、危塌的部分,整旧如旧、修旧如初,环境如初。尊重历史是第一位的,还要深刻认识古旧建筑是城市的真正财富,哪怕只是一段墙体都要认真对待。以下是本站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保护文化遗产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保护文化遗产论文篇一文化遗产与保护
摘要:保护历史文化传统本质,保护城市的历史信息修复受损、破旧、危塌的部分,整旧如旧、修旧如初,环境如初。尊重历史是第一位的,还要深刻认识古旧建筑是城市的真正财富,哪怕只是一段墙体都要认真对待。
关键词:整旧如旧;修旧如初;环境如初。
早在六十多年前,梁思成先生就对“西化”风潮中我国古旧历史建筑的颓萎凋零忧心忡忡。他曾叹道,研究和保护历史建筑,是一种“逆时代的工作”。[1]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了现代建筑再利用风潮,这是因为战后许多都市的重建工作更加迫不及待,当时在现代主义笼罩下,许多开发商与建筑师采取破坏、重建为首选,以求得快速发展追求城市效果。而不愿意改善那些有着良好的状态、有着历史意义的旧建筑更好适应新时期要求来满足人们的需要。许多古旧建筑在隆隆声中被夷为平地。
国内对古旧建筑的态度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20世纪60年代““””为了破四旧,一批有价值的历史建筑被平为正负零点零。
80年代古旧建筑常常被视为是某些基地利益开发的阻碍,毁掉了一批有价值的古旧建筑。
90年代一些城市对于古旧建筑以与整体环境不符、年老多病等为理由毁坏了一些有价值的古旧建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地方的建筑遗产处境陷恶,要么在改造后面目全非,要么在保护地段中苟延残喘,而市场则在历史地段巨大的地产潜值驱动下对之“虎视眈眈”。翻开到2003年为止的世界遗产目录,被认为代表中国的世界遗产有29项,除了其中的4项为自然遗产和为数可怜的反映人民生活历史的文化景观外,绝大多数是封建帝王和士大夫们的宫苑和死后的坟墓,及其为维护其统治的宗教庙宇建筑。我们当然要万分珍惜历史遗产,保护和善待它们是文明程度的标志。
比起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几大文明古国,法国的历史和文物不能说是非常悠久非常众多的,但现在的法国和法国人,却总是以文化大国的姿态出现,并以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而自豪。这种自豪,来源于他们文化遗产保护观念之深入人心。在现代法国,“遗产”一词使用得是如此广泛,人们听到它的第一个反应并不涉及财产,而是全民共有的“文化遗产”,以及一系列与此有关的词汇: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学校、文化遗产基金会、文化遗产百科全书…那巍峨而辉煌的宫殿,斑驳而高耸的哥特式教堂,闪着金光的古典家具,以及价值连城的名画,所有这些,都为法兰西增光添彩。事实上,法国以其卓越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成果,已经成为骄人的世界第一旅游大国。为何做的如此之好呢?让我们来看以下。
1887年法国制定出了世界第一部文物建筑保护法。
1913年12月31日,现代世界第一部文物保护法《保护历史古迹法》在法国诞生。
法国的文物保护法规定全面而细致,例如,在被列入保护名单的古建筑内,哪怕在墙上钉一个钉子,也要经过许可;在一间被特别保护的17世纪的建筑物内部,家具摆设的位置都不能随便变动。任何破坏规定的做法都要受到严厉的惩罚。特别是由于文物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公众都自觉自愿的做文物保护的“监督人”一个破坏文物、不尊重古人的家伙,在普通法国人眼里会被视同强盗、窃贼。利用名胜古迹举办文化和大型欢庆活动是近年国际上的潮流,但这些活动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他们说,在这些金碧辉煌的大厅内活动,“除了这里的空气,我们什么也不能碰;除了声音,我们什么也不能留下!”
1964年,法国对文化遗产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点,经国家登记的历史建筑即达4万处,而这个数字现在还在增加。这些情况表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担心民族特性的丧失,渴望寻求民族文化的身份认同,凡是能够加强这种认同感的遗产都受到加倍的珍视。[2]
但是,在我们中国,情况却不容乐观。那种部分青红皂白,借口发展任意破坏遗产的行为,在今天并没有绝迹。目前,报纸上报道,长城被国外的青年随意践踏。长城是我国统一的象征,是伟大的文化遗产,而国人竟然为了利益,不顾国家形象以每人60元的价格“出售”给外国人狂欢。相对而言,法国人绝对不会这样做。
就在2000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云南省建水古城几十座珍贵的百年以上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包括建水人耳熟能详的五官府、进士府及翰林第,被拆的片瓦无存了。按照拆除计划,606米长的建新街临街一百多座传统民居也都被夷为平地。
然而,据建水县副县长李国才说,拆除这些遗产的理由只是要“把这条街建成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步行商业街”――要把它成一条清式仿古街。记者问道:“一边是真实的历史遗迹,一边是钢筋混水泥的假古董,究竟哪一个更有价值,应该十分清楚。
这种破坏文化遗产的情况经常发生。在一本艺术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关于旧火车站客运楼毁坏的文章,叙述了在本世纪初由德国人设计修建的一坐标志性建筑,无论是年代,还是建筑艺术价值,从多角度来说都应该无条件的保留着,只可惜最终结局还是被大方的拆掉了,原因是在那个时期对旧建筑的历史性及艺术价值建议,只有少数人发出了无力的呼声。事情非常清楚,城乡中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经在随着建筑遗产的无存而濒临消失。而刻意保护所导致的各种利益矛盾,引发了一个又一个激烈的社会冲突。面对这样复杂的状况,我们能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做?
文化遗产保护、修缮有诸多内外因素,在改造修缮中“寻根”是设计师的追求,对一座古旧建筑改建的成功将会迎来不同寻常的称誉。为此,尊重历史是第一位的,同时还要深刻认识古旧建筑是城市的真正财富,哪怕只是一段墙体都要认真对待。这一方面北京元大都城遗址公园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在抢修、修旧如旧的基础上战士给人的是昔日文化、文明。它的成功之处在于保留旧有遗迹,实行重点整修,解决新功能对古遗址的要求。
保护历史文化传统本质,保护城市的历史信息修复受损、破旧、危塌的部分,整旧如旧、修旧如初,环境如初。
在“整旧如旧”这一术语中,存在隐藏的含义,是说在修缮古建筑的时候,其中的某些部分,在有充分依据的时候,仍应尽可能的恢复到它建造之初的那个样子。一个比较著名的例子,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修缮。这座建筑原为____教堂,在改为伊斯兰**以后,原来6世纪绘制的早期基督____被覆盖在伊斯兰式的装饰之下了。现代文物修复者小心的剥除了表面的后世装饰,将早期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墙面绘饰重新显露出来。
只有那些拥有充足的考古依据,如长时间的调研、测绘、解读、论辩和方案探讨等,充分了解其原始状况,因种种原因已遭破坏的对象,在十分必要的时候,经过缜密详细的复原研究和论证,将之恢复到原有的样子,“再现”它的历史与艺术信息,才是能够接受的,甚至是有意义的。
毋庸质疑的是,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将是21世纪建筑学的重要议程。从时下的全国范围看,城乡改造更新已是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但盲目的“大拆大建”和“拆真造假”正甚嚣尘上,而对木结构为主体的我国大量性建筑遗产究竟如何进行有效保护及合理利用,在保护原则与实际操作之间仍存在着一定弹性空间,而我们要如何具有针对性的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需要提出一个较为妥当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七卷第一期。
[2]参见人民网驻法国记者郑园园文章《法国:视文化遗产如生命》。
保护文化遗产论文篇二中韩文化遗产保护
2005至2006年作为中国访问学者,我在邻邦韩国做了为期一年的学习考察。从专业出发,我的考察重点在于韩国传统文化遗产保护。
由于战争、殖民等特殊历史原因,韩国的文化遗产可以说满目疮痍、残损稀疏,以星星点点的面貌散落于韩国大地。观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的馆藏陈列便可说明这一点。为此,韩国的历史文化遗物界定大约为距今50年,也就是说,凡是有50年历史的事物,都可以定为有保护研究价值的历史遗物。如果以这个文化遗产界定时间为准,可以说韩国到处都是历史遗物了。而有几百年历史的遗物就越显珍贵。韩国的遗物档案整理工作十分成熟,所有历史文化遗物都记录在册,并予以重视和保护。
在韩国各地可以看到许多标有“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的景区,究其历史,观其遗物规模、形制,似乎不足为奇。然而,韩国人却认认真真地珍惜着自己的遗物,并整理研究公示于众。民族意识的彰显,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共识与自觉,给人以强烈地震撼和感动。
积少成多,集腋为裘,在一个处处有历史遗物标示的国家,足以让外国人驻足观看,足以培养韩国后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也足以提示世界朝鲜半岛文化之重。
而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一铲子挖下去没准就会碰到少说几百年历史的遗物。其地下出土文物,从质量到数量都极其珍贵可观并有文化研究价值。这些的确令人自豪,可以形容为遍地“珍宝”。然而,“珍宝”多得到处都是的时候,似乎便得不到人们的重视,丢失几个也不在话下。进入博物馆的文物自然是幸运的,而被文物贩子贩卖的遗物数不胜数。最痛心的是,有些中国人并不在乎文化遗产的流失与被盗取,反而自欺欺人地自慰:“这样的东西,咱们有的是!”照此道理,再多的“珍宝”也是禁不住丢弃的吧?
别人因为缺少,才在拼命地捡拾,而我们因为拥有,又在毫不吝惜地丢弃,“珍宝”再多也会有丢尽的一天!
韩国布刷
2005年8月,刚到韩国的第二天,在梨花女子大学美术学院李教授的工作室中见到过一把他珍惜收藏的大刷子,凭直觉我认为是一种民俗用品,但李教授也说不清它的真正用途,只是凭着艺术家对造型美观的直觉才收藏的。这让我多少感到有些遗憾。因为此物属于我研究的范围,我反复观看此物,并辨别其用途,从它的使用痕迹上首先否定了它是炊具,因为没有侧面的使用磨损痕迹。其次怀疑是否是印刷工具,但没有染料的使用痕迹。制作刷子的材料更是令我难以辨认,似草非草,似树非树,分辨不出是何等植物,更分辨不出是植物的哪一部分。从此,那把大刷子像一个谜语一直在我心里牵挂。
2005年秋,由韩国成均馆大学博士生陪同参观了“韩国稻草博物馆”,见到展品中陈列有此物,说明文字解释为韩国传统纺织疏经上浆工具。因为没有具体工艺技术的图片配合,还是不太理解此物。在韩国各地参观的各类民俗馆中也都陈列有此物,并都挂在传统民居厨房灶台旁的柱子上,很容易使人联想为厨房炊具。
之后,在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图书室与梨花女子大学图书馆中,我终于查阅到此物的正确信息,并在考察韩国古玩市场时不惜以重金购得一把品相相当完好的韩国“布刷”。2005年底,笔者于东大门旧货市场,经过协商购得布刷一把,市价35000韩元。经过多方请教,特别是请教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民俗专家,再结合所掌握的文字资料,写出一个小小的韩国传统民间纺织用品考察报告,结束了对此物的考察。
刷子的正确名称为“布刷”,其形制多样,只韩国江原道一带的布刷就有大、中、小3种不同的形制。估计韩国其他地方布刷的形制还会有所不同。
制作布刷的材料很特殊,是江原道一带山上一种齐腰高的草,当地人称之为“刷草”。 在秋天采制其根,利用草根作原料,将草根洗净、晒干、梳理顺直,抓住一头再用布或藤条等材料缠绕绑扎制作成布刷。
布刷是用于传统麻、棉纺织工艺中疏经上浆工序的特有工具。为了使经线整齐、通顺、挺直而便于纺织,要在整理经线时梳理通顺并上浆水。上浆时,经线下燃一炭火盆或炭火堆,以便使上过浆的经线快速烘干。这样处理后的经线挺括舒展,易于上机纺织,织出的布匹也美观挺括耐用。
据韩国图书文字记载,过去,此工具的制作者多为四处流浪的乞丐,他们多以制作布刷换取食物以维持生存。从刷子的制作形式来看,需要有很大的力量与熟练的技巧,估计制作者应为男性。
从收集的图片来看,此工具的使用者多为女性。因为女性是纺织工艺的主导者。此物还用于日常的服装上浆,如韩国传统服装领口的上浆等,但也不排除男性用其梳理牲畜的皮毛。
在我收藏的韩国布刷上,残留有许多麻、棉线头。嗅之有强烈的炭火味道,藤把上有明显的浆糊残留。这些实物残存更证实了文字记载的准确。从我收藏的布刷品相来看,其使用者为勤劳能干并人品端庄的女性。因为此工具使用痕迹端正,说明使用者在此工序中没有不良毛病,动作平直均匀,因此工具使用得平衡端正。工具的保存也相当完好。
在韩国,传统布刷已成为文物级别的遗物被广泛重视,因此,才有了进入博物馆、民俗村的现象。布刷逐渐消失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传统纺织技术在民间的消退、制作人(工匠)的稀少、技术的消亡,以及制作布刷的材料稀缺等。“无用则退,无用而亡”的规律是不可阻挡的。然而,在韩国如布刷这样小小的民间传统纺织工具却被收藏进入博物馆,并有相应的文字图书记录,加之布刷在韩国文物市场上不断攀升的价格,已经构成了人们对布刷的重视与收藏的基础。
目前,韩国传统纺织工艺作为国家级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庆典、旅游等多种形式聚集人气,展演技艺,为人们提供了传统纺织技艺的实践机会。传承技艺,观赏产品,宣传文化已成为固定的地方特色庆典。在这种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背景下,相信布刷这种传统纺织工具不会消失。
韩国“竹夫人”
在韩国各地的民俗村以及博物馆中都可以看到一种被称之为“竹夫人”的夏季传统纳凉卧具。“竹夫人”用竹子编制而成,有大大的透气网眼,中空而结实,富有弹性。人在盛夏抱其睡卧以达舒适。其尺寸大小有别,但都为圆柱形,很符合器物人体功学的设计尺度。
此物在韩国被称之为特有的韩国传统民俗用品,在各地旅游市场上可以见到其踪影,售价不菲。目前,由于物质科技的发达,电扇、空调的诞生,韩国人也早已不使用“竹夫人”避暑纳凉了。“竹夫人”也成了历史遗物,被展示在博物馆和民俗村中。
我很喜欢“竹夫人”这个名字,也喜欢其竹编制造工艺和其优美的造型。问过许多中国人都说目前没有见到中国人使用此物,我很想知道中国历史上是否也有此物,是否有过普及时期。
在韩国水源民俗村,我购买了一个大号的“竹夫人”。由于是在冬天,一路抱着“竹夫人”乘地铁回家,引起不少韩国人侧目。在候车时,抱着“竹夫人”细看,意外发现在“竹夫人”内侧不显眼的地方,贴着一个小小的标签,上注“Made in China”。这使我大为困惑,是中国的东西来到了韩国,还是韩国的东西在中国加工?这更加促使我探究“竹夫人”的“身世”。
上因特网,用“谷歌”很容易查询到有关“竹夫人”的中国信息。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竹夫人”的故事和诗歌,可见“竹夫人”是古代中国南方夏季比较普及的日常用品。北方人可以用扇子除去酷暑的干热,而在闷热潮湿的南方,抱个“竹夫人”睡觉却很舒适。然而,随着现代冷气设备的发展,“竹夫人”已经在生活中被遗弃。而韩国却将“竹夫人”奉为传统民俗遗物,请进博物馆展示于众。
目前,韩国出售的“竹夫人”90%为“中国制造”。在中国制造费用低廉,而“竹夫人”目前在中国没有使用市场,韩国在中国订样加工,再运回韩国作为民俗工艺品出售。我大叫冤枉,在韩国购得了中国制造的“竹夫人”,又花运费将她们运回了中国。可见两国人对民俗传统工艺的不同态度。
中国古代有关“竹夫人”的文字,最著名的有北宋文人苏轼的《送竹几与谢秀才》中的诗句:“留我同行木上坐,赠君无语竹夫人。”北宋文人黄庭坚的《竹夫人诗》:“侬理四弦风拂席,昭华云弄月浸床。我无红袖添娱夜,正要青奴一味凉。”诗中“青奴”是“竹夫人”的别称。南宋文人陆游《初夏幽居》中也有“瓶竭重招曲道士,床头新聘竹夫人。”的诗句。名著《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有薛宝钗诗谜:“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去,恩爱夫妻不到冬。”谜底即为“竹夫人”。
在中国民间也有许多有关“竹夫人”的俗语,如:“冬守汤婆子,夏拥竹夫人”等。
“竹夫人”又称竹女、竹妻、竹膝、竹几、竹姬、竹妃、青奴、百花娘子等。
中国南方各省都有使用“竹夫人”的习俗,中国台湾也有此俗,并至今在民间应用,只不过称之为“竹抱枕”。这种古老的纳凉卧具在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也有应用。
目前,中国南方的浙江、安徽、湖南等地许多竹木加工厂有“竹夫人”的定制产品。除了少数本地人使用外,大量出口东南亚以及日本、韩国等地。2006年浙江一县竹制加工,仅出口韩国定制的“竹夫人”就有两千多只,每只加工费只有10元。但是,中国人却没有把“竹夫人”作为自己的传统民俗工艺品加以重视。我到各地考察时,没有见过此物,询问过许多南方朋友也没有得到有关“竹夫人”的肯定回答。显然“竹夫人”在中国当代生活中失去了地位,并被人们遗忘。
通过一个小小的民俗卧具“竹夫人”,我看到同样生活在现代化环境中的中韩两国人民,对已经失去实用功能的传统工艺品的不同态度。“无用则退”的确是事物的自然规律,但对传统民俗工艺品如何扩展其所“用”,倒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可以想象,在中国众多的传统民间工艺品中,在“无用则退”的自然淘汰规律中,中国丢失的又何止一个“竹夫人”。
韩国民画
2005年刚到韩国,在首尔仁寺洞一家艺术品商店橱窗里,我突然看到一幅装裱整齐的韩国绘画。画中一只大猫蹲卧、面带微笑、憨态可掬,画面构图简练,色彩质朴。我不禁脱口而出“这只大猫太可爱了。”话一出口,立即被同行的华侨老先生笑话:“这哪里是大猫,是韩国的老虎呀。韩国的老虎不像中国的老虎那样凶猛吓人,而是温柔可爱的。”听了老先生的话,我还是对着画面愣了半天。在我眼中韩国的老虎仍然是一只可爱的“大猫”。自此,我开始接触了韩国的民间绘画,韩国学者称之为“民画”的艺术。
在韩国的图书馆和博物馆中我对韩国民画特别关注,并与中国民间绘画作了对照比较,得出韩国民间绘画追求“纯朴自然、稚拙风趣”之特点。
韩国传统绘画在形式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中国文人画为样式的所谓纯艺术欣赏、笔墨技巧高超、作者有较高文化造诣的文人画;另一类是实用性很强、绘画技巧简朴、作者社会地位低微的民间绘画。韩国的民间绘画和中国的年画、民间绘画的功能相近,都是民间百姓为了装饰生活空间,或根据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绘制而成的实用性绘画。
韩国民画经过长期的本土化发展、改造、创新、定型,形成了特有的朝鲜民画艺术风格。18世纪朝鲜时代后期,民画已在百姓的生活中蔚然成风。这种特殊的绘画以其特有的谐谑性造型特征,反映了韩民族老百姓普遍的审美情趣。
韩国民画多数不落作者姓名。其作者一种是被称为“过客”的画匠,他们从一个村庄流动到另一个村庄,为人绘制家里所需的绘画作品。他们绝大多数是技艺幼稚的农民画匠,但也不乏一些绘画技艺高超,未能跻身于宫廷画师之列的受过专门绘画训练的画家。
第二种是画僧。这是在绘画大师门下接受过严格绘画训练的富有才能的僧人,出师后成为专业画僧,为特定的寺庙绘制各种佛像。未能出师的,往往成为游走画僧,从一个寺院到另一个寺院,依靠为寺院画壁画或单幅佛像画为生。他们也有可能是民画的作者。
第三种是宫廷画师。就社会地位而言,宫廷画师在韩国是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地位。人们往往以为这些人只画古典风格、文人风格的绘画作品,其实他们也绘制装饰宫殿的装饰绘画,只不过其绘画活动在宫廷中而已。宫殿中王位后面的大型屏风背景画就多出自他们之手。值得注意的是,韩国宫廷大殿王位后面的大型屏风背景画,多数为象征着国家疆土与王室权力的《日月五岳图》和祈求长生吉瑞的《十长生图》等,这样的宫廷装饰绘画在韩国同样被列为民画之范畴。
因此,在韩国的宫廷、寺院、萨满神堂、妓生茶室、祭祀场所和私人住宅里都能找到民画的存在。在民间,常见的是贴在大门上的镇邪虎门画、贮藏室房门上贴着的“狗”、 卧室的墙上悬挂供人欣赏的花卉鸟兽及可爱孩童的条幅。这些都与中国民间绘画的使用情况相同。韩国民画内容反映出韩民族对自然的憧憬,对健康长寿、生活幸福和防御邪恶的天然朴素愿望,也可以看作为世人普遍求吉愿望的韩国式表达。正是这种朴素的心愿,导致韩国民画艺术风格上的朴素特征。
韩国同中国一样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使用农历的国家,民画在一年四季的传统习俗中都有与之相呼应的作品。如阴历正月初一、立春、五月初五等,会有专门要张贴的民画。从历史记载和保存下来的民画可以看出,这类民画绝大部分象征着吉祥、长寿、幸运,以及各种镇邪守护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类民画具有精神上的实用性和装饰性。普通民画的制作大都为简单的木刻印刷品,极少有手绘作品出现。其画面特点为:构图单纯,造型简练,形象随意风趣,色彩单调,内容诙谐幽默、极富情趣性。在简单的木刻版上涂以墨色,铺以低廉价格的白色纸张印制,以墨色线条为主要造型,在色彩上只是简单的黑白色,很少赋予其他色彩。一块木版可以多次印刷,其作品形式简单,价格低廉,不加装裱,直接张贴于民宅大门及建筑物上,是韩国老百姓经济上可以承受,精神上获得满足的大众化艺术商品。
在我见过的韩国民画作品中,印象最深、造型最突出、数量最多的是以“虎”造型为主题的民画,以及以儒学精神为主题的屏风画。
以“虎”造型为题材的民画,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是以一种温顺可爱、憨态可掬之虎的形象出现的。虽然大多张贴在庭院或居室的大门上,有些手绘作品悬挂在居室的墙壁上,有镇宅避邪驱恶之意义,但没有一只“虎”为凶恶之相。这与中国年画中威猛的镇宅虎有所不同。在以“虎”造型为题材的韩国民画中,还有许多诙谐有趣的画面,如《鹰虎图》、《鹊虎图》、《虎兔图》、《虎符图》等等。
虎在朝鲜半岛广泛栖息。韩国人自古认为,老虎是万兽之王,百姓对其加以神性化,并敬畏崇拜。韩国是一个多山国家,韩国国土面积的70%以上是高山和丘陵。韩国人自古敬重山神,老虎被认为是山神的代表。韩国李朝末期学者朴趾源在其所作的《虎叱》中是这样描写老虎的:“老虎善良而神圣,美丽而善战,仁慈而守孝道,有智慧且善良,行动憨厚而敏捷,猛烈且凶悍,天下没有能够与之相匹敌的动物。”可以说韩国人对老虎的理解达到了极为细致的程度,并赋予人性化的优秀品德。在韩国,有关老虎的民间故事也非常普及,虎往往还是对小男孩的爱称,虎被认为是韩民族的精神象征。1988年汉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吉祥物也是一只可爱的小老虎。
韩国民画中的《鹊虎图》,大多以喜鹊站在高高的松树枝上叽喳叫嚷,老虎在树下蹲坐观望为构图。这时的喜鹊是城隍神的代表,老虎是山神的代表。他们都具有避邪扼恶的作用。春节的早晨,人们会将这样内容的民画贴在大门上或墙上,以求神灵的保佑,祈求平安。
《虎兔图》的内容更有诙谐性,强壮凶猛的山神老虎与诡计多端的兔子狭路相逢,狡诈的兔子使尽阿谀奉承之术,一杆长长的旱烟杆殷勤地送到老虎嘴中,此时的兽中之王变得呆傻憨厚,而兔子却在想着自己的心事儿。画面用拟人化的方式表现了智慧与力量的对峙,反映了韩国人幽默谐谑的美学观。
在韩国民画的虎图中,也有老虎与巫术符咒组合在一起的画面,这可以理解为萨满教巫术结合山神虎而融合应用的实例。
在韩国春节期间,我看到各地民俗村民居大门上都张贴上了此类民画。在朴素的木质大门板上,除了贴有木版印制的传统民画外,还会有一些单体的汉字出现。如:“虎”等字。同样是在白色的纸张上书写大大的墨字,黑白两色,既简单又质朴,与朴素的民画风格相融一体。
另一类民画体现在韩国传统高、中档建筑中。此类民画大多有一定绘画技巧,是色彩浓重的手绘单幅画,其中包括带有儒家精神及王室使用的室内屏风画。此类民画大多装饰于家境较好的人家,特别是男子读书的书房,大多装饰儒学书卷内容的屏风画。客厅中装饰有儒学精神的警句书法以及相似内容的民画,相对于木版印刷的民画要精细许多。大多为民间画匠手工绘制,造型相对严谨、赋彩浓重、价格较贵。当今,作为博物馆藏品展出。有收藏价值的民画多为此类。
屏风民画中,运用最多的题材是具有儒学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宣扬三纲五常的《文字图》、《孝悌图》和鼓励勤奋读书、进取功名的《册架图》。
“仁、义、礼、智、信”屏风民画大多以变化的汉字书法来完成,其形式特殊而美观,在汉字书法中所用之花鸟虫鱼造型既符合文字之内涵,又有视觉愉悦之功效,大大的汉字在被灵活巧妙的装饰化后,具有文化内涵与美学意义的双重效果。
《册架图》多以勤奋读书、进取功名必须使用的工具组合在一起的画面出现,其内容有古装书籍、笔墨纸砚等文房四宝,配以书房所用之各种道具,笔筒、纸筒、墨盒、印章、眼镜、烟袋、花卉、鲜果等等,书卷气十足。《册架图》在构图上多为以书架、书阁为主体,以上提到的物品有规律地摆放其上,整个画面虽规整有序,但在花卉、果物等穿插调解下,画面又不失灵活。《册架图》为读书人创造出一个优雅安静,适合学习的好环境。此类屏风民画,既是对书房环境的装饰,又是激励读书人奋取功名的励志图,是宣扬儒学精神的物化体现。
屏风民画大都为手绘的单幅画,其构图讲究、色彩浓重,但又以庄重典雅的深沉色为主。一方面庄重的色彩能为读书之人平静心态、收敛情绪;另一方面,这种色彩也体现出儒学中庸平和之精神。目前,在韩国所能收集到的屏风民画大多已进入博物馆,在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中就有保存完好的屏风民画为公众展示。
在韩国民画的各种形式中,无论哪一种形式,所描绘的都是百姓的普通生活,画法则往往有悖于常规和正统水墨画的笔法,多以单线平涂为主,色彩也是较单纯的自然色。然而,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成就了韩国民画纯朴自然之风。
韩国民画代表了韩国人对生活的理想化追求,以及韩国式的幽默、讽刺和幻觉。在内涵上反映了古老的万物有灵观念,在形式上又有其天真稚气的特性。这一切都体现出韩民族对世界万物与自然规律的理解,同时也体现了韩民族的民族精神。
在现代社会中,韩国传统民画在生活中的实用性虽然已经渐渐离人们远去,但韩国民画的艺术价值却被现代人越发重视,这也可以理解为韩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对韩民族崇尚质朴自然审美观的肯定。
2006年夏季,韩国首尔国立民俗博物馆举办了以韩国民画为主题的特别展览,我受邀参观。丰富的韩国民画令我大饱眼福,同时我也就韩国民画和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专家、展览策划者进行了学术上的探讨。韩国学者赵正来先生的学术论文《韩国传统民画的艺术审美特征研究》对我理解韩国民画起到了重要作用。2011年,在中国北京韩国文化院又特邀我参加“韩国民画”展览开幕式,许多精美的韩国民画原作在北京展出。韩国民画如此受到重视的确是韩国艺术史上的幸事。
目前,韩国对传统文化遗物的重视具体到了每一个小细节。积少成多就不乏更多的发现与收藏和深入的研究与结论。类似“民画”、“竹夫人”、“布刷”这样的遗物,在中国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丢失的结果将会是一片空白,当中国人回过头来寻找自己的历史文化遗存时,得到的只能是更多的惋惜与遗憾。
保护文化遗产论文相关文章:
1.论档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利用论文
2.关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
3.上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概述论文
4.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5.试论中国古建筑保护理念论文
6.关于文化传承的议论文作文4篇
7.中国历史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