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神”尉迟敬德画像
每逢春节,民间百姓有粘贴尉迟敬德和秦叔宝画像作为“门神”看家护院、祈保平安之风俗。此俗相延久远,至今不衰。在收藏界也就有了收藏历代“门神”造像进行研究者。其实,门神中的尉迟敬德并不是神,他原本就是唐朝著名的一员武将。鲜为人知的是,他不仅被后人一代代封为“门神”,且在他的身世里发生过同我国最早钱贴相关的轶事,读来有趣。
尉迟敬德(公元585年-658年),山西朔州善阳人,隋末从刘武周为将,后归唐,立战功,唐高祖武德初年(公元618年),授秦王府左二副护军;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助唐太宗李世民夺取帝位,累官泾州道行军总管、襄州都督,封鄂国公。《三教搜神大全》、《永乐大典》曾记:“三十六宫、七十二院,夜无宁静,尉迟敬德同秦叔宝夜晚戎装守卫宫门,唐太宗寝宫邪恶、鬼祟全消。后世沿袭,遂永为门神。”
在我国的货币流通中,使用“钱贴”形式进行支付,出现于何时何地?隋唐之前,没有发现专门的著述。最早见于记载的就是《唐逸史·尉迟敬德》中的这帧发生在“门神”身上的轶事。书中写道:隋朝末年有一位书生,居住太原,苦于家贫,以教授为业。他的居住地紧抵官库,一日,挖穴而入,见库内有钱数万贯,遂欲提钱而返。此时,库内有身穿金甲手持铁戈者说:“你需要钱,可索取尉迟公的钱贴来,这是尉迟敬德的钱。”之后,书生多方寻求不见有叫“尉迟敬德”姓名之人。这日,书生行至一铁冶处,有锻铁者叫尉迟敬德,袒露蓬首。书生趁铁匠歇息上前拜之。铁匠尉迟公说:“何事?”书生道:“我贫困,足下富贵,想乞讨五百贯钱,可否?”尉迟公听后愤怒曰:“我乃打铁人,哪有什么富贵?你分明是在戏谑我。”此时,书生请铁匠息怒,赐写一钱贴,他日便知分晓。尉迟公不得已,令书生执笔写上“钱付某某某五百贯、某月某日”。铁匠随后又亲书“尉迟敬德”于钱贴之上。书生拜谢而去。铁匠尉迟公与其徒弟拊掌大笑,以为书生是疯子。书生得到钱贴,来到钱库中,再次见到金甲人,呈上钱贴,金甲人笑曰:“是也”。便将钱贴系于库梁高处,给书生取钱五百贯。
数年后,唐将尉迟敬德,立殊功,请求回归故里,皇帝又赐钱。尉迟敬德将皇室赐得的钱并入一直未开启的钱库时,翻阅账簿发现库中欠钱五百贯,忽然,在库中的梁上见到了钱贴,尉迟敬德取下视之,乃是打铁者尉迟敬德所书钱贴。
《唐逸史·尉迟敬德》记录的轶事,发生在1000余年前的隋唐时期,今天读来某些情节如同“门神”的传奇一样,虽然觉得蹊跷,但目前作为惟一的有关我国唐朝时的“钱贴”史料,其珍贵之处和研究价值显而易见。我们从中获知不少:首先,它说明在千余年前的唐朝,山西等地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已有“钱贴”产生;其二,故事的整个过程反映了“认贴不认人”、“凭贴付钱”这一货币流通支付现象;第三,记录了唐朝原始钱贴格式,其书写内容必须有“钱贴金额、出贴日期、出贴人堂号”这三大要素。唐朝的钱贴,今天已很难见到其实物了。但是,从我们收集到的明清时期的“钱贴”实物可看出,其内容格式,完全沿袭了故事里讲的唐朝钱贴蓝本,如出一辙。历史的传承性,是否又恰好印证了《唐逸史·尉迟敬德》书中对“钱贴”记载的准确性呢?(田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