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东西都有别称,如茄子别称落苏、土豆别称洋山芋,苹果在国外称蛇果,葡萄在国外称提子等。酒也有别称。众所周知,酒的别称为“杜康”。杜康是夏朝人,传说他是酿酒的祖师爷。三国时曹操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短歌行》,诗中有:“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名句,更使“杜康”流传千古。酒的另一别名为“杯中物”,这倒形象。始作俑者是晋代文学家陶渊明,他有一首《三责子》诗,诗中有“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之句,由此而成为酒的又一别称。鲜为人知的是,酒还有一特别的名称,曾被古人称为“圣人”。汉代末年,曹操主政,禁酒甚严。有一次尚书郎徐邈违令在家狂饮,喝得酩酊大醉。其时曹操派人传唤上朝议事,徐邈躲避不及,便仗着酒兴向来人说道:“请回丞相话,臣正与圣人议事,不得功夫。”来人一听是“圣人”也不改追问便回命了。徐邈由此躲过了惩处。后来徐邈与好友谈及此事时说道:“不想‘圣人’两字竟救了我的命。”从此,圣人也就成了酒的戏称。到后来,有人把清酒称做“圣人”,把浊酒叫“贤人”,把喝醉酒称之为“中圣人”或“中圣”。李白就曾有“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之句。诗中的“中圣”便是醉酒之意。切不可望文生义矣。“高阳酒徒”则是好饮酒而又狂放不罚者的代名词.这还要从秦朝末年说起.陈留高阳有一位叫郦食其的儒生,才智过人,然因家境贫寒,求仕无门.有志难伸,便纵情于酒,县中贤豪都以"狂生"视之.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刘邦也在故乡造反,并有了一支颇具规模的武装力量。郦生便想去求见,但他听说刘邦厌恶儒生,但还是决定求见。当卫兵通报说是个儒生求见时,不耐烦地说:“告诉他我公务繁忙,没功夫听他跟我之乎者也打官腔。”郦生闻言大怒,手握剑柄又目圆睁吼道:“我不是什么酸儒一,而是大名鼎鼎的高阳酒徒。”刘邦正在洗脚,一听求见得是高阳酒徒,来不及穿鞋,便光着脚跑出来迎接。所以,“高阳酒徒”便成了好饮酒而又狂放不罚者的代名词。
酒幽默7:有个嗜酒如命的人,日日沉醉于酒乡之中不能自拔。众乡邻见他面黄肌瘦、日渐衰弱,纷纷劝他戒酒。他装作很受感动的样子,正色说道:“各位父老乡亲的情分我心领了,从今往后一定要彻底戒酒,只是现在还不行。因为小儿外出未归,为父的牵肠挂肚,放心不下,只好借酒浇愁。待小儿回来,坚决戒酒!”乡邻见他如此坚决,以为有了希望,就督促他对天起誓。他双膝跪地,对天揖拜,一脸严肃地说:“皇天在上,小儿外出归来,我若不戒酒,就让大酒缸把我压死,小酒杯把我噎死,跌在酒池内泡死,掉在酒海内淹死,罚我生为曲部之民,死为糟丘之鬼,压在酒泉之下,永远不得翻身。”大伙一听这誓言有点蹊跷,就问:“令郎到底干什么去了?”他一本正经地回答道:“到山西杏花村给我买酒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