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创作实践阶段
(1)初步方案阶段
前期草图与意向方案阶段,同学们暴露出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对当地文化的挖掘与解读,尽管前期做了很多资料查找的工作,但是都不知道怎么应用,创作初期还是比较随意的从形式去套一个内容,导致方案无法往下深入,也缺乏创作的逻辑性。
(2)思路整理阶段
因此在教学中采取了反推的方式,让同学们在所出的几个方案中选择一个作为切入点进行重新构思。对于所选择的切入点,用关键词的方式进行自己的逻辑梳理,并结合前期文案进行拓展,最终形成一个自己的创作思路和独立的逻辑关系。
(3)方案深化阶段
对于方案的表达结合相应的形式进行展现,利用景观雕塑的基本要素,将人、材料、空间、场域等要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并加以完善。在作品的最后阶段,再统一梳理整个创作流程和创作意图,最终进行方案阐述,让同学们不但会思考和制作作品,还能向观者讲解自己的方案,这也是结合景观雕塑的现实意义进行的一个能力拓展。
部分学生作业展示:
作品名称:《麦田回忆》
作者:何美松
创作说明:
说到粮仓,各具特色的粮食谷物自然浮现出脑海,在收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稻田作为柳荫乡村中最多见的元素之一,它本身就成为了乡村中一种生存的艺术,透着乡土的味道,记载着劳动人民生活的点滴,更是传承农业文化和农村文化的符号载体。如何将这种充满乡土诗意的自然景观挖掘出来再艺术呈现,为柳荫粮仓营造一个诗意,趣味的空间小品成为我创作的要点。在这个诗意的空间中邀请参与者展开对周围粮仓空间的探索体验,引起共鸣,找寻自己记忆中的乡村。
作品名称:《麻》
作者:赵梓妤
创作说明:
在柳荫,青花椒的种植是当地特色之一。花椒做为一种特殊的香辛料,吸引人们的是它带来的丝丝麻意。日本的羽仓信宏博士就此做过一个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花椒中的花椒素使得RA1纤维感受到了平均每秒50次的震动频率。食用花椒可以带来人们触觉上的感受,并且量化。那么味觉是否也可以通过身体感受来进行量化体现?柳荫盛产青花椒,当地菜谱里也缺不了花椒。我选择了青花椒鱼这道名菜,来记录食用时我心率的变化。根据所得的心率曲线,结合心电图,
进行空间造型,以此体现食用花椒对我身体所产生的数据变化。
作品名称:《乡愁》
作者:岳樊
创作说明:
这个作品我想要的就是根据信纸,报纸这两个材料来进行创作。首先这2个材料的本身就具有传递的意义,同样也是人们乡愁的一种代表,现
在的人们通讯方便一个微信一个QQ就可以瞬间得到消息,所用的语言也是很普通平常的语言。但是越来越多的线上交流让人们失去了线下交流。我之所以想到运用这个元素就是想利用它来借代“乡愁”,柳荫粮仓不仅仅是一个废弃的粮仓也是一代人的回忆,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年轻人都走出村子。留下来的只剩小孩和老人,在外漂泊的游子只能把乡愁放在心中。交通与通讯是异乡游子与家乡维系的直接途经。家书是家人主要的沟通方式之(除了书,“信”也是与故乡有联结的信物之意,寒衣、纸鸢或是其他物件,都是对乡思的种直观的表达方式),是维系家人情感的种联系方式,更是与故乡的种亲密连接。岑参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
作品名称:《柳荫星空》
作者:陈蓉
创作说明:
粮仓的兴废是一个时代的更迭,是一段历史的记忆。由于体制改革,老旧的粮仓不再投入使用,再加上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很多,柳荫村庄里很多遗存的废弃空置的粮仓和房屋。所以我想把空置的、废旧的、黑暗的空间充分利用起来,使他们像“柳荫”这个名字般,重新焕发出绿意盎然的生机与活力。利用自然光与切割多面的玻璃制品,在这些空间里营造出一个新奇梦幻的沉浸空间,使潮湿黑暗的角落也能发出艺术的光。
作品名称:《灭》
作者:向姝燃
创作说明:
在创作过程中了解到柳荫粮仓当地的一些历史事件发现,自1960年后柳荫经历过因灾减产的天灾和火灾等一系列曲折道路。于是我联想到在农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思考创作的时候正巧遇到蝗灾肆虐,蝗虫的发生和为害令人触目惊心,尤其是蝗灾之年,具有突发性和毁灭性。最初这一方案我准备用线钩织成一组蝗虫翅膀的形象,钉在墙上来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另外一方面也想表达这段时间互联网事件给我带来的感受和伤害。每一只蝗虫都代表着网络上恶毒的“正义者们,他们像蝗虫过境一样,伤害着无辜的人。
作品名称:《送你一朵花》
作者:罗雨秋
创作说明:
柳荫镇上小孩们的一些经历也许跟童年时期的我有所重合,这是我与乡村建立联系的出发点。通过对柳荫镇的了解与观察,当地一些没有屋檐的房屋让我想起了童年时不喜欢打伞而在屋檐下躲雨的经历。因此我想在繁花似锦的柳荫镇送给孩子们“一朵花”,取柳荫之意,创意趣“屋檐”。希望能在雨天到来时带给他们一份庇护与陪伴,同时这也是我金色童年记忆与柳荫镇的孩子们的一个美好对接。
作品名称:《一叶荫凉》
作者:郑娟
创作说明:
作为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童年记忆里少不了的是陪大人下地做农活,农具是必不可少的玩伴。许多农具都是采用竹编的形式,竹编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乡村元素,而竹编也是柳荫当地的一大传统工艺。童年记忆于我们而言大多是美好的,因此在我的创作中我使用了彩色的玻璃,阳光透过彩色的玻璃洒下来,留下五光十色的影子,给人以愉悦的心情。“柳荫”——柳树下的荫凉,在作品的造型上我使用了柳叶的形态,既是柳荫的柳树,亦是柳荫的荫凉。
课程总结:
本次课程是景观雕塑工作室四年级的专业必修课,是景观工作室同学独立运用景观雕塑语言进行创作的一次重要实践课程,因为课程在年前已经计划进行柳荫的在地创作,所以疫情的发生让大家的学习受到很大影响。在课程中首先解决的是材料和设备的问题,对于不同情况的同学作业展现也进行了不同要求,所以作业呈现是以效果图与模型集体展现的方式。其次是教学手段的问题,因为不能亲临现场,所以在线讲授与学习成为了唯一手段,因此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效率和节奏把控成为最关键的要点,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开小差,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必须随时指出并改进。再就是在地性创作由于无法进入现场,因此同学们只能以远程查找图片与文字的方式结合自身经验进行感受与体会,这样的结果就导致同学们或多或少将自我经验融入到作品表达中,从而削弱了在地性。
不过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克服了材料、工具、场地、呈现等各种困难,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本次课程的相关工作,也开始意识到创作方法论的重要性,创作逻辑性的重要性,以及自我表达的重要性。所以在本次课程与未来的景观雕塑课程中,我们将继续以雕塑语言为立足点,以景观雕塑的基本规律为线索,进行不断的学习与创作,为未来的课程打好坚实的基础。
▼
庞兴兵《石版主修技法》
课程介绍:
按常规来说石版画课程必须依赖工作室和设备并进行大量动手实践才能实现,由于疫情原因必须要作相应调整:将石版水墨和油底两个课程共计八周融合后分成开学前的线上课程和开学后的实践课程。在网络教学上侧重知识点拆分及细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示范直播,有助于同学们充分消化各技法原理;实践部分侧重引导和帮助大家解决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然后,同学们在熟悉石版技法的同时也要逐渐尝试综合性创作的思考和实践,为大四的创作储备大量素材、经验、文脉以及工作方法等库存。
课前准备:
1.硬件:笔墨纸等手绘材料;可以传输接收视频语音的、可以编辑文档的设备;健康的体魄。
2.软件:称手的数字资源库;“钉钉”;腾讯会议。
3.思想状态:心态放松,状态积极,学习主动。
教学过程:
第一周:石版画发展历史梳理,了解材料,熟悉基本呈像机制和基本操作流程。
石版画的欧洲发展历史整理-樊晓彤
历史笔记整理-陈果
技法示范直播准备
第二周:油底和胶底技法示范直播
油底刮刻和胶底刮刻技法绘制示范图像
第三周:汽水墨技法绘制示范
学生笔记整理
测量:用带气泡指示的水平平尺,分别呈米字形摆放在石版上,用纸片垫起低的一角,直到尺的汽泡在各方向都居于中间位置为止,保证版面平整。
汽水墨中的主要成分:
蜡、虫胶:蜡和虫胶使墨水画在版上,在腐蚀和上胶时不会轻易被冲去;
牛羊脂:牛羊脂提供了脂肪酸成分,它与版面的物理化学吸附产生了亲油层;
肥皂:汽水墨中最重要的成分。肥皂是用油脂和碱加热制成的,能迅速分散油脂,使它们在水中形成悬浮颗粒,也就是乳化的溶液。因此,汽水墨既可以方便地以水调制,也可以用松节油汽油来稀释;
碳黑:碳黑只是提供一种可见的性能,使我们能够分清墨水浓淡,厚薄,能够看清最细小的点线。
第四周:沥青、油墨、墨块、水墨综合直绘技法示范
第五周:丙烯、碳粉、喷绘技法
非油性材料注意:戴好口罩、手套
石版、金属版专用丙烯(更细腻) 丙烯喷漆、油漆喷漆 、炭粉
溶解剂:香蕉水、丙酮
调色碟、调色板
绘版+制版
第六周:复写、转稿、转印技术
打印稿与石版转印稿
打印与转印的局部对比
第七周:石印基本程序、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第八周:
一、每周常规手绘作业交流
二、八周课程教学梳理与总结
三、学生学习情况汇报与总结
课程总结:
整体计划:
将石版水墨和油底两个课程共计八周分成开学前的线上课程和开学后的实践课程。在网络教学上侧重知识点拆分及细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示范直播,有助于同学们充分消化各技法原理;实践部分侧重引导和帮助大家解决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然后,同学们在熟悉石版技法的同时也要逐渐尝试其它媒介和材料创作的思考和实践,为大四的创作储备大量素材、经验、文脉以及工作方法等库存。
实际情况:
在计划中是预计四月中下旬开学,最后两三周时间可以到工作室实际操作,所以将理论梳理和各技法内容集中安排在前五周完成。课程第1周梳理石版画发展史、认识材料及回顾石版画基本制作流程;课程第2-6周期间通常是石版特定技法的示范直播,同时学生做笔记,之后再整理好每个技法涉及的材料,绘版,制版,印刷等各环节要点,第7周对石版画的制作流程原理及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作了整理,以上是石版技法教学内容这条线索。
工作室实践部分内容以居家手绘代替,要求每周有一些手稿至少有一张成稿,课后再反馈一些浏览学习、绘画实践、思考记录等痕迹体现同学们的学习状态。
互动部分一方面体现在每周至少半天的手稿手绘作业视频会议交流,通过聊天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现状,倾听他们在这个特殊时期的悲喜酸楚,探讨他们的知识系统、绘画背景、内在驱力等等,当然主要探讨的还是绘画艺术的范畴;另一方面体现在第5、6、7周同学们分别对音乐、电影、文学三个板块的个人分享。
第八周是老师和学生各自作了两个课程的教学总结。
体会:
1.学生状态:总体来说同学们应对课程的学习态度非常好,基本没有旷课的情况,在知识梳理和笔记方面较之前有了本质的改观,整个课程中绝大部分同学对石版技法学习、知识点整理、手绘实践、分享板块都体现出了主动学习,积极应对的状态。
2.课程效果;本来石版技法课程是建立在工作室设施设备及特定材料的基础之上的,这次课程的上课方式也是权宜之计,虽然说技法的相关内容都做了更细致的讲解,但是面对石版画各种技法如此复杂且多变数的制作流程仅仅通过观看直播和讲解无疑只是纸上谈兵,所以课程的目的其实是没有达到的,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也是本课程的一大遗憾;另一个角度看,线上授课弥补了之前专业课对文本梳理的不足,并且在互动交流层面上远比现场面对面交流更加有效,线上分享也成为了同学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甚至自我了解的有效方式。
3.课程反思:之后的课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知识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了解学生的相关背景、兴趣点、理想、信仰等,尽量精准辅导;其实每个同学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只是老师没有发现什么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
庞兴兵 2020年5月21日
▼
王志《色彩2-全因素色彩写生》
课程介绍:
课程:色彩2-全因素色彩写生
班级:2019级版画2班
人数:20
任课教师:王志
学时:68
学院:造型艺术学院版画系
在2020席卷全球的疫情阴影笼罩之下,一切的一切都发生着改变。小到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点滴,大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及发展。四川美术学院的教学工作在本学期如期开展,老师和同学们都在挑战新的教学及学习模式。为期4周的课程很快就结束了,大家隔着屏幕分享每周所做的功课,不仅仅包含课堂课外的绘画作业练习,也鼓励大家多去从电影及相关艺术书籍中拓宽自己的眼界。我的更多任务只是为这20位同学打开了许多不同房间的门,让他们自己去找寻一些适合自己的绘画方式和方法。
部分学生作业与学习心得展示:
李姝燃:色彩2相对来说时光短暂,画画的时间也不多,多的是对身边事物的思考、对自己的反省、面对自己的机会。我印象里对画面只有两个定义,一个是带有研究性的画面,另一个是富有意义的画作。趁这个在家的时间还能多陪陪自己的家人,也想着画一些更有意义的画面,可时间走得太快,总是在不经意间就看到刚刚才发生的事情已经离自己很远了。这期间尝试过一些学院派,也抛开学院派探索一些其他领域的东西,这一定是必要的,其实绘画的时候,不同的画派在面对画布的时候都是抱着不同的心态,但大体上是相通的,更多的是在审视自己,反省一些问题。我觉得现在这个阶段麻木的训练基础已经显得没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想用什么语言在画面中表达,或者用什么方式、工具协助自己完成。人没办法让自己一下子做得到位,踏踏实实才是最好的方法,我在绘画的路上还要走很久很久的道路,希望能找到合适的方法,也希望能快些找到自己,之前听过这么一句话:人间值得,未来可期。
何德璇:带着与其固步自封不如画毁几张的心理,这次色彩课程我尽力做了一些突破。第一周我画了三张不同风格的画,尝试抛掉结构,技术,常理等去创作,也试着使用色和几何、线条等来表现画面。第二周我带着研究的心理去观察人像,以求真实,这一方面借鉴了欧洲古典油画的作品。画自画像时也学习了莫迪尼阿尼,费欣,弗洛伊德等艺术家的风格,包括背景的处理方法。第三周在画明星人物的照片时遇到了如何划分面部主次的问题,过于仔细的画每个部位就会失去灵动,透气的感觉。遇到这个问题后我画了一张色彩速写,用概括的图形来找回轻松的感觉。接着画了一张女子照片写生,尽量用最多的笔墨去画五官,面部的其他地方则减少笔墨。第四周努力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作画,从水粉,到丙烯,再到丙烯与水彩,彩铅,铅笔的混合绘画。用学到的知识来规划全身人像的画面,颜色上着重表现纯色本身给人带来的冲击力,丙烯的厚重鲜艳与水彩和彩铅的轻薄,透气交织在一起,这次的混合材料尝试让我获得了新的认识。
陈非非:对于色彩课还没有过多的感想,倒是引发出了其它的思考/画画对我来说,是一个不断探索自我的过程/其实自己是一个比较情绪化的人,画画也是/现在的思想会太个人,所以画的东西也只是自己喜欢的/会认为局限在自己的维度,从而无法观察到更广阔的局面/不过好在的是刚步入大学,有很多尝试新东西的时间/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进一步深化,我现在是这么觉得/因为知道自己情感丰富,所以平常看得多的也是带有情绪的画面/让我困惑的是,如何将情绪带入画面/怎么可以让看的人明白自己在想什么/色彩2,是让自己走出舒适圈的四周,尝试了蛮多新鲜事物,自己还蛮欣慰/算是一个比较主动的人,若是想要更大的得到进步还需要时间和积累/谢谢遇见王志老师,很喜欢您/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感谢在这四周里,沟通得非常愉快。
郑博宇:相比在学校画静物和模特在家上网课没有材料和手法的限制,但也更容易迷茫,有时感觉上的很艰难。不知道如何做出改变与推进。在家上网课也有别样的收获,在学校上课会画的比较严谨,理性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在家中可以比较放松的画。减少了对形和体积的考虑,让自己提取对像色彩时更加主动。在家上课的期间也能让自己沉浸下来,更多的向许多艺术家的画面进行学习。课程中老师的分享也让我收获颇丰,老师分享的经验让我在家的课程中推进的更加顺利,改变了急切的心态,在向别人学习的同时积淀自己。
课程总结: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的绘画更多需要同学去探索,寻求一些新的可能来激发自己对绘画的兴趣,打破一些之前的某些固化且单一的绘画习惯。随着课程的推进至结束,我很欣喜看到各位同学的进步及转变,对自己未来学习有着更好规划安排,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势头。我也希望通过这短短的色彩课程只是一个好的开始,大家在未来的绘画艺术道路越走越好。
——王志
▼
赵毅杰《素描4》
课程介绍:
课前准备:
(1)课程教学简案:
(2)网络授课课件:
(2)网络授课课件:
教学过程:
1、每周学习任务发布及额外赏析知识点:
2、线上课程数据及学生课下答疑:
3、每周新增线上专题课程:
阶段课程总结:
2020/3/6
这一周的课程教学主要还是以微信群发布课程安排以及相关艺术家作品赏析为主,同学们在课下的实践还是在周三下午进行直播讲解。总体情况来看同学们在课下也都有进行专业实践,大部分同学作业有明显进步。全员虽然积极参与直播平台以及签到打卡,就是感觉在直播时同学们讨论或者交流的感觉比较少,也不能直观了解同学们的状况,一些同学会私下与我交流,但却不了解其他一些同学的具体状况。
2020/3/20
这周的课程中同学们在课下都有按照要求完成相对应的作业任务,并且在周三下午我通过直播让同学们发送到钉钉班级群里进行讲解,直播时班上无迟到旷课的同学,并进行了打卡签到。整体来看,本周同学们在人体的解构与重组训练中,较好的在营造画面氛围与人体主观处理方法上,在控制与表现之间体现了较好的画面节奏与构成关系。在课程的教学方法上,周一、周二在微信群聊中,及时发布本周的课程内容、往届学生优秀作品、与课程相关艺术家赏析与文本,周三进行直播检查并介绍了即将开始的香港巴塞尔艺术节线上展览实况,课下针对有疑惑的同学进行了一对一的讲解。
2020/3/26
本周现代素描网络课程进入到拼贴与综合为内容的第一周训练,授课方式主要以微信群里发布课程内容与要点和因疫情而改为线上观看的荷兰阿姆斯特丹艺术电影节影片以及探索拼贴形式的艺术家作品赏析部分,课下与部分同学针对性的一对一讲解,周三下午与同学们进行了直播观看本周课下实践,因有一位同学阳亦川因身体不适请假,课下我在微信里与其私聊问询其身体状况并无大碍,并且在微信里与她交流最近的学习情况以及本周内容的知识点。同学们本周完成作业情况良好,无迟到旷课。
部分学生课下作业及心得总结:
彭婷婷:
我对黑白素描的感觉很弱所以我惯性的抵触黑白,之前素描3的时候就一直使用的色粉去画,如果有颜色的话我觉得更能刺激我的感觉。素描四刚开始我也摸不着头脑,也用了颜色去绘画。但我觉得与现代素描这个概念有些违背,我想应该纯粹些,把颜色单一化。
刘孟维:
这次的课程对我们的选材有很大的包容性,我觉得这对于我们的自我分析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透过选材可以很好的洞察我们的内心。我的选材一般都是一些饱经沧桑的建筑和苍老的人体,他们成为我的兴趣点,或许是为了他们身上留存的时间流动的痕迹。个人记忆是庞大而珍贵的,它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无形的财产。生命转瞬即逝,当它漏尽之时,记忆便成了生命的全部。在这次的课程中,最令人难忘的就是当代绘画的在形式上的包容性与未知性,它让每一种独特的艺术人格都有了展现自我的出口,同时,自由的绘画状态也使得技法能够突破理式的束缚,在不断的尝试中展现各种可能性,帮助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
黄怡菲:
每周我都希望可以留下一些记录,无论是创作的想法还是生活的琐事都一一记录,无论是好是坏,写下来能够深入的思考,将外界的输入进行消化,形成对每件事新的体验,也是许多设想很好的积累方式。我非常享受宣纸变湿后的那种拼贴的随机性,以及那种纹理感,理性与感性,随机与有意的结合,各种材料有属于自己的肌理,最后形成组成画面的和谐元素。这一周通过于老师交流,确实发现了自己的一些问题,总的来说是懒惰的问题,是大家常说的用行动上的勤奋掩盖战术上的懒惰,确实这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我都用了同一种处理方法,以偏概全的方法,没有注重对象带给人的真实感受,只能感动自以为是的自己,而观者就只能付之冷眼。
周丽红:
这是一个颠覆我之前创作手法的过程,这周我是在老师所给的教学方案与我创作的惯性之间较量。对于我来说,这充满了挑战。通过对“乔治·巴塞利兹 Georg Baselitz | 我不再信任传统绘画”的认识,我试着解放自己的思维,从看到什么样子画成什么样子转化到利用新鲜的手法去叙述它。我对自己总是充满耐心,我深知自己悟性慢,但我会告诉自己,我会一点一点进步。巴塞利兹作为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性艺术家之一,他发展出一种颇具表现性的人物画风格,重现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和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他对绘画的纯粹图像因素感兴趣,有意忽视叙事性和象征性。这是我值得关注的点,那就是如何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课程总结:
本次素描4的课程因为疫情的特殊情况,全部课程通过网络授课的方式进行。课程主要采取的授课方式为钉钉直播、微信群聊、邮件回复的方式,每一周提前为同学们准备好上课所需要的相关知识点概论、相对应的每一周课程作业要求,并在每周课程结束后通过直播方式为同学们进行课程作业讲解,并且关心同学们在家的身体健康状况,每一周上课期间为同学们选择与课程相关的艺术家作品赏析、个案分析讲解等赏析内容。总体上课情况良好,期间无迟到旷课的情况,同学们积极参与直播互动,虽然通过网络直播方式无法直接了解到每位同学课下的具体情况细节,并且在课下创作实践的同时无法现场进行指导,但从每周的作业完成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同学基本上在课下认真完成了相对应的作业人物,有个别同学表现得略微草率了一些,网络授课的方式虽然不及在教室上课那么完善,但整体情况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