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硕作品选笔记:清代部分

古代文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袁世硕作品选笔记:清代部分

第一章 清代诗歌

理解:遗民诗人作品的共同特点(共同特点是能够坚持民族气节,揭露清兵暴行,颂扬抗清英烈,寄托故国哀思。很多作品表现了民众在明清战乱中的流离之苦和失国之痛,使诗歌呈现出苍凉,激昂悲壮的艺术风格。显然有回归诗骚和汉魏风骨传统的趋向,表现出诗歌服务于社会的道统文学观念。)

顾炎武诗歌创作(以深挚的情感在诗歌中将晚明统治者的腐朽堕落,清兵入关后残酷的杀戮行为和汉族人民的灾难和反抗熔为一炉,再现于纸上。如《秋山》二首直接写江南人民与清兵的浴血奋战,正是这种忧国忧民的真实情感,使他的诗风雄浑悲壮,苍凉沉郁,语言却又朴素自然)

吴嘉纪诗歌创作(在表现民族矛盾和亡国之痛方面他和顾炎武大致相同,由于他的个人经历,使他在诗歌中能够较多地反映滨海地区民众的苦难生活,有白居易的新乐府诗风,自然质朴,浑然天成,在清初具有独特的风格。)

屈大均诗歌创作(虽属遗民诗人,但人格和诗风却十分接近李白。如《壬戌清明作》诗末“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抒发诗人壮志难酬的亡国之痛,悲凉感人,堪称清初遗民诗的绝笔。)

钱谦益诗歌创作(提倡宋元诗歌,又能兼唐人诗歌之长,故能汇唐宋诗歌风格为一炉,如广为传诵的《后秋兴》之十三,在艺术上,技巧圆熟,语言华艳而又沉郁,富有形象性和暗示性。)

吴伟业诗歌创作(早年诗华艳绮丽,明亡后则苍凉凄楚,风骨遒劲,诗歌多五言,七言古体,尤长七言歌行,时有“梅村体”之称,在叙事方面受白居易影响,在用事和辞藻方面则接近李商隐,形成沉郁苍凉,气势磅礴的特色。在清人宗法唐人诗路中,吴为开导先路者。)

“南施北宋”(施润章和宋琬,二人由明入清,时常在诗歌中流露出惊悸之感。如宋的《初秋即事》。他们的思想属于理学复古的保守派,在诗歌上主张以温柔敦厚的诗风来为盛世服务,许多作品都体现了这样的文学思想。)

王世禛及其“神韵说”(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能社会性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而更多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籍的语言,从而更加强调诗歌排闲解愁的消遣娱乐功能。竭力提倡唐代王,孟,韦,柳一派的诗风,作品也以描写山水景色和个人情怀为主,多为七言绝句,如《江上》)

沈德潜及其“格调说”(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认为在表现上要恢复附加的诗教传统。)

翁方纲及其“神韵说”(他认为“神韵说”的问题在于空泛,格调说的毛病则在于食古不化,所以提出“肌理说”对二者加以匡正。所谓“肌理”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

识记:郑燮诗歌创作的内容及主要特点(诗歌方面主张诗人要“自树旗帜”,“直抒血性”,比袁枚更加注意关注现实,对杜甫,白居易这样的写实诗人特别推崇。常常通过一些题画诗来表达个人情怀。)

赵翼诗歌创作的内容及主要特点(主张诗应创新,反对模拟古人,努力用自己的诗歌去体现其论诗主张,所以他的诗题材与风格比较多样,并注意在诗中突出个性,抒发才情。)

黄景仁诗歌创作内容及主要特点(主要反映他医生穷困潦倒的生活,困顿的生活却使他形成一种孤傲清高的品行。)

简单运用:性灵派与明代公安派的思想关联?

答:袁枚的文学主张是晚明公安派思想的重振和延续,但在创作时间方面却取得了比公安派更大的成就。公安派的创作实绩主要体现在小品散文方面,而以袁枚为首的性灵派的成就却主要为诗歌。他的近体诗成就较高,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他的诗构思新颖,笔调轻灵,变化多姿,如《春日杂诗》。

第二章 清代词

理解:陈维崧与“阳羡派”(以陈为代表的的一个词派,在清初词坛上以学苏,辛为主,尤其陈,接近辛词风,所作之词,豪情奔放,才情纵横,长调小令,挥洒自如,词作呈现多种风格。

朱彝尊与“浙西派”(与“阳羡派”明显不同,朱推崇姜夔,张炎的词作,认为张炎所说的“清空”是作词的最高境界,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注重词的格律,技巧,此派影响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一百余年的词坛。)

简单运用:纳兰性德与阳羡派与浙派有何不同?

答:他身为贵介公子,他却将这些荣耀地位视为难以解脱的束缚,并由此形成了郁郁寡欢的性格和壮志难酬的情怀。这种心绪给他的作品蒙上了一层浓浓的哀婉幽绝的色彩。

这种词风上承后主李煜,旁则与清初文学的感伤思潮相融会,所以他的词风也与后主相近,他善于用白描手法抒情,自然流转,没有雕琢的痕迹。从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来看,这种展示作家真诚心灵的作品不是过多,而是太少。在清初词坛中,阳羡派有失粗率,浙派短于挚情,相比之下,他的词则纠正了二者的偏颇,所以他的词代表了清词的最高成就。

第三章 清代散文与骈文

简单运用:“学人之文”和“文人之人”的区别及对清代散文演变的作用?

答:(清初散文家可分为两派,一派以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为代表,从文章内容上抨击晚明散文的空疏,强调文章的社会功能;另一派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代表,主要从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的纤佻,提出恢复唐宋散文的传统。前者被称为“学人之文”,后者被称为“文人之文”。)“学人之文”主张文章须有益于天下,强调经世致用,从内容上抨击晚明散文的空疏,强调文章的社会功能;“文人之文”则主要从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的纤佻,提出恢复唐宋散文的放诞与华丽文风基本上被荡涤肃清。

二者在清初的出现,使得在晚明受到极大遏制的“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学观念重新抬头并很快居于文坛统治地区。

识记: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木魁,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称为“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做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散文理论。)

阳湖派(张惠言和恽敬二人,都接受了桐城派的影响,由于二人及大部分追随者都是阳湖人,被称为阳湖派。理论与桐城大同,但有小异。一是在桐城派所规定的取法《论语》《孟子》和唐宋八大家古文之外,兼取诸子百家;二是把骈文笔法引入散文也具有了博雅共丽的特点。)

理解:桐城派三人创作文学主张?

答:方苞散文理论的核心是“义法”,就是要求文章“言有物”“言有序”;刘大木魁则着重探讨了文章写作中的“神气”“音节”“字句”三者的关系;姚鼐对前人的理论进行了总结融化,他强调文章要“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兼备,提出了“八要”之说,将文章的风格从总体上归纳为“阳刚”“阴柔”两种审美范畴,从而使桐城派散文理论更加完整,更加系统化。

桐城派散文及其理论是否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

答:桐城派的散文理论,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

方苞提出“义法”,其意图就是要使已经被分离的道统和文统再次融为一体。代表了清代封建政权和士人心态对散文的要求期望,不仅得到官方的大力支持,也为广大文人规定了一种十分明确的文章操作程序,因而在整个清代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桐城派散文理论至姚鼐而系统化,首先,他论文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其次,为使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他还提出“八要”,其三,他总结了前人关于艺术风格的各种归纳,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增加了中国美学的范畴,对中国美学的发展和文学艺术风格的分析探索具有重大影响。这就使得桐城派的文学理论更加完整,更加系统化了。

总之,桐城派的散文理论适应了清王朝巩固专政的需要,代表了清王朝和士人对散文的要求,与清代质实尚朴的社会思潮较为吻合,所以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士人的欢迎,在清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汪中的骈文及其意义(从文学发展眼光看,他的骈文风格与当时诗歌领域袁枚等人的“性灵说”遥相呼应,有力地支持并推动了主性情文学思潮的推广。

第四章 清代小说

简单运用:小说观念更新的表现?

答:首先,人们更加注重小说扬善惩恶的社会功能。

其次,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上,人们更注重生活自身的面貌,因而在艺术上更加强调写实精神。毛宗岗父子在评改《三国志演义》时认为先有三国的“妙事”才有三国的“妙文”。

第三,在人物塑造问题上,清代人从理论到小说创作实践都对典型人物的独特性格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脂砚斋认为《石头记》的价值首先在于精妙的人物形象。

小说题材类型的扩大的表现?

答:从题材类型看,白话小说在明代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和世情小说四大类型的基础上,又衍变出才子佳人小说,才学小说,讽刺小说,公案小说等新的品种。从明代开始,文言小说在志怪,传奇,志人等传统类型的基础上,又渐次形成“剪灯系列”“聊斋系列”等,并产生了新的文言长篇小说《燕山外史》等,各种题材,构成了清代小说的强大阵容。

小说编创方式的成熟的表现?

答:清代小说受到《金瓶梅》的影响,大多是文人独创的小说。文人独创作品大量涌现,至曹雪芹《红楼梦》更是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由于小说创作中作家主体意识的增强,有的借鉴传统诗词的表现手法,如《红楼梦》,有的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对史料和旧作进行借鉴和改造,如《隋唐演义》,有的则在体制上进行创造探索,如《十二楼》

识记:《水浒》续书的主要内容及思想倾向(《水浒后传》作者陈忱,作品重在表现民族的反抗精神和民族意识,对社会的黑暗面有所揭露;《后水浒传》作者署名为“青莲室主人”,一轮回观念为积极的主题服务,是特定时代绿林事业精神的忠实反映;《荡寇志》作者俞万春,主旨是“尊王灭寇”,维护封建统治。极力宣扬封建政治统治的合理性,在艺术上也有可取之处)

《说岳全传》《隋唐演义》《说唐全传》的主要内容(《说岳》在题材上借鉴了宋元明以来关于岳飞故事的传闻,又受到明末以来民族矛盾现实的刺激,表达了当时社会上人们希望民族英雄兴邦建国的强烈愿望;《隋唐》一部分表现腐朽的帝王生活,另一部分是写隋末群雄起兵,李世民统一天下;《说唐》从秦彝托孤,隋文帝统一南北写起,一直到隋末群雄起义唐太宗削平群雄登极而正。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那个动乱时代爆发起义的社会根源。)

《施公案》的主要内容(主要写康熙年间江都知县施仕伦审案的故事,其间穿插了一些绿林豪杰的活动。)

理解: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作(《玉娇梨》《平山冷燕》《好逑传》)

家庭生活小说的代表作(《警世姻缘传》《林兰香》《歧路灯》)

《红楼梦》续书及分类(一类在《红楼梦》接在一百二十回之后,如逍遥子《后红楼梦》,秦子忱《续红楼梦》等,二是接在《红楼梦》九十七回之后,如归锄子《红楼梦补》花月痴人《红楼幻梦》等)

讽刺小说及《斩鬼传》(到了清代,讽刺小说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开始形成并确立自己的地位,有的借神魔题材讽刺现实,如刘璋的《斩鬼传》,有的直接以写实态度讽刺现实,《儒林外史》是这方面的代表。《斩》全书通过写钟馗来指斥时弊,劝善惩恶,在小说发展史上,它进一步开拓了讽刺小说的题材领域,将讽刺的范围扩展到整个社会,标志着中国讽刺小说的确立,对后世讽刺小说和谴责小说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才学小说及《镜花缘》(清代中期以来,随着考据学的兴盛,出现许多炫耀学问,以才学见长的小说。影响最大的是《镜》,这部小说的审美风格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极为特殊。为传统的隐逸思想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活力,为读者描绘出令人向往的崭新境界。)

明清文言小说的六大系列及代表作品?

答:1,“剪灯系列”,瞿佑编创了《剪灯新话》,邵景詹写成《觅灯新话》。

2,“艳情系列”,主要有陶辅《花影集》,卢文表《怀春雅集》,王世贞《艳异编》等。

3,“聊斋系列”,沈起凤《谐铎》,和邦额《夜谭随录》等,还有宣鼎《夜雨秋灯录》。

4,“阅微系列”,梁恭辰《池上草堂笔记》,许仲元《三异笔谈》等。

5,“世说系列”,李绍文《明世说新语》,梁维枢《玉剑尊闻》等。

6,“虞初系列”,黄承征《广虞初新志》,胡怀琛《虞初近志》等。

清代拟话本小说与李渔的拟话本作品?

答:清代拟话本小说主要特点是从前人书中取材并改制的作品相对减少,而取材现实作家自己创作的小说却愈来愈多。影响较大的有:薇园主人《清夜钟》,艾衲居士《豆棚闲话》等。李渔小说的最大贡献在于艺术观念和艺术追求的创新。一是用戏曲创作观点进行小说创作,引人入胜;二是本着戏曲创作“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的原则,将小说情节结构编织得简洁清晰,细密严谨。

识记:鼓词形式特点及主要作品(鼓词是流行于北方的以鼓板击节的一种讲唱文学形式,从明代开始出现,到清初开始在北方流行。有两种演唱方式:一种是艺人自击鼓板,无乐器伴奏,主要流行于农村,以说唱中篇鼓书为主另一种是艺人自弹三弦说唱,称为“三弦书”或“弦子书”,农村和城市都有流传。现存最早的鼓词文本是明代圣邻所作《大唐秦王词话》,直接采用“鼓书”问书名的是清初的《木皮散文鼓词》,其他讲史鼓词比较有名的是《呼家将》,改编文学名著鼓词有《杨家将》《三国志》《忠义水浒传》等,写才子佳人故事的有《蝴蝶杯》《二贤传》等。)

弹词形式特点及主要作品(弹词是流行于南方的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讲唱文学形式。是清代讲唱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作品最多的一种。又说,噱,弹,唱等部分组成,唱词以七言为主,国音(普通话)的重要作品有《天雨花》《再生缘》《笔生花》《安邦志》《定国志》《凤凰山》等;土音重要作品有《玉蜻蜓》《珍珠塔》《义妖传》《三笑姻缘》等。)

子弟书形式特点及主要作品(是清代由八旗子弟首创并流行的讲唱文学。清初很多旗籍子弟在戊边时用当时流行的俗曲和满足萨满教的巫歌编词演唱,后来被传入北京,乾隆初年部分八旗子弟以这种曲调为基础,参照当时民间鼓词的形式创造出一种以七言为体,没有说白,以叙述故事为主的书段,演唱时仍以八角鼓击节,正式成为子弟书。罗松窗的子弟书有《红拂私奔》《杜丽娘寻梦》《出塞》《罗成托梦》《翠屏山》等,韩小窗子弟书现存《长板坡》《托孤》《数罗汉》《红梅阁》及《宝玉问病》《黛玉悲秋》等。

清代民歌特点及几种作品总集(与明代相比,清代民歌又取得了较大发展,具体表现是:第一,数量众多。第二,范围广大。第三,形式发展。重要的总集有以下几种:《时尚南北雅调万花小曲》《霓裳续谱》《白雪遗音》等。)

第五章 《聊斋志异》

识记:蒲松龄生平及主要作品(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先生。一生贫困潦倒,恰好对他创作《聊斋志异》这样的文学巨著极为有利。三十多年的农村教书先生生活对他创作也极为有利,此外,他从小喜爱民间文学,他一生著述丰富,除了《聊斋志异》外,还有诗一千多首,词百余首,文四百五十余篇,俚曲十四首,戏曲三出及《日用俗字》《农桑经》等实用性杂著。)

简单运用:明末主情浪漫思潮在《聊斋志异》中的表现?

答:晚明的主情浪漫思潮尽管在清初受到复古势力的围剿,但肯定个人情欲的愿望和追求美好爱情仍然是清初部分文人和市民的潜在心态。蒲松龄本人的许多诗词俚曲都比较细腻的表现了对个人情欲的肯定和对女子命运的同情。《聊斋志异》中许多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正是这种心态的形象反映。《聊》表现主情浪漫思潮的突出色块是强调了那女爱情交往过程中“真情”的意义以及它可能产生的巨大能量。

经世致用思潮在《聊斋》中的反映?

答:首先是在生活的基本道理上,蒲松龄认为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和幻想都是生活有害的,应当坚决制止。著名的寓言小说《崂山道士》向人们指出安分守己,自食其力才是正确的生活道路。

其次表现在对待科举考试的态度上。在《于去恶》中借阴司的考试讽刺阳间以八股取试作官的官吏不学无术。

第三是在政治方面,追求一种有公理,讲公道的公平政治。名篇《促织》写成名受官府逼迫,将为此而死的儿子灵魂所变的蟋蟀献给宫廷,形象写出百姓一命不抵皇帝以区区玩物的残酷现实。

主情浪漫与经世致用思潮交融在《聊斋》中的表现?

答:二者看起来似乎是矛盾对立的,然而蒲松龄在自己切身的生活体验中却将二者的真谛交融并汇后达到了对二者的超越,进入了魏晋文人倡导的“有情而不为情所累”的逍遥状态。如《娇娜》实际上是将明代人那种较为飘渺而泛泛的主情超越淡化为建立在患难与共具有实效的友情。

《聊斋志异》的感伤氛围?

答:全书总体的风格和氛围主调上看,那些阴森森的鬼蜮世界和令人捉摸不透的妖狐精魅所构成的作品主旋律,显然是于清代总体文化思潮中感伤情调极为吻合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有些感伤故事的背后,作者还有意无意地将造成清代政治黑暗相关的事件编织到故事背景当中。如《张鸿渐》中主人公张鸿渐因为与于七案有关的朋友鸣冤,反而被无限而出逃,回乡后仍遇到各种迫害,不得不四处躲藏,这个故事是要告诉人们,现实的阳间显然不如阴间那样安全平稳。

综合运用:《聊斋志异》的写作笔法?

答:1,继承和发展了志怪传统:《聊斋志异》在运用志怪题材反映现实生活方面,无论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以往的志怪,传奇,达到了新的高度,取得了新的成就。如就阴司地狱之类内容而言,在六朝志怪小说中就早已出现,宣扬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迷信观念。在蒲松龄手里,便成了揭露阴曹地府黑暗,抨击现实黑暗,发泄内心“孤愤”的有效途径。如在《席方平》中对阴司的描写,蒲松龄对他们的贪婪残酷行为淋漓尽致的揭露,正是对人间各级官僚机构的否定,对百姓反抗精神的同情和赞扬。

2,用传奇手法表现志怪内容:六朝志怪大多情节简单,叙述平板,缺少细腻感人的艺术魅力。唐传奇在此基础上承绪发展,结构上发展到有头有尾,情节丰富曲折的完整故事,不仅篇幅比六朝志怪普遍加长,更重要的是写法的上变化和进步。这个艺术特点重要通过“尽设幻语”的虚构手法,完成了委婉曲折,优美动人的故事,就是所谓的“传奇笔法”。《聊斋志异》一书大多以志怪反映现实,且使用传奇手法,所以兼具志怪,传奇二体特点,以至成为成熟的断片小说杰作。如《连城》,以出色的传奇写法写出了爱情的曲折过程。

3,对传奇手法的超越:首先是从故事体到人物体。《聊斋志异》在人物描写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表现是,不仅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而且刻画出人物复杂的性格特征。它已经从唐传奇以叙述故事为主发展到以刻画人物为主。如《阿宝》,着重刻画孙子楚的性格特点,有很强的个性特点,围绕人物性格,小说具体回答了人物对爱情的态度及富有性格特征的合理行动,因此人物形象异常鲜明。

其次是环境描写,唐传奇环境描写较少,《聊斋志异》加强,发展了环境描写,并使之与刻画人物相为表里。如《田七郎》,先对其进行肖像描写,既而进行环境描写。简陋木屋,竟无落足之地,可见七郎之贫;满室虎狼之皮,足见七郎之勇。在这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环境的描写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第三是心理描写,唐传奇中很少见,然而在《聊斋志异》中却不乏见到。如《青凤》写青凤追求爱情而又羞涩胆怯的心理,颇有惟妙惟肖之妙。

第六章 《儒林外史》

识记:吴敬梓生平及创作(字敏轩,号粒民,著述涉及经,史,诗,词,文各个方面,诗文集《文木山房集》。)

综合运用:《儒林外史》两组对立人物及其意义?

答:处于对魏晋风度的仰慕和追崇,对文人群体人格复归的强烈愿望,才使得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出了与魏晋风度相似和相对立的两组人物。吴敬梓借王冕之口说出的“功名富贵”与“文行出处”的对立,预示着全书两大形象体系的对立:一边是牺牲自我与个性为代价追求功名富贵的利禄之徒;一边是保持独立人格,讲究文行出处的潇洒人士。而者水火不容,泾渭分明。

《儒林外史》中与魏晋风度相似的文人当以王冕为代表。这位“名流”是作者创作旨意的形象演示。作者借助王冕和危素的关系,写出了在“道统”与“势统”关系上,自己崇仰“道统”独立,追求文人自主意识的清醒意识。

然而遗憾的是,从王冕到杜少卿,到四个“市井奇人“都并非当时文人生活的现实写照,而与这些理想人物水火不容的丑类才是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的儒林实象。范进,周进,匡超人和牛浦郎这两组人物的走向显示出这些丑类在人格意识的扭曲方面越陷越深的趋势。《儒林外史》里描写了众多失落自我的读书人,其中鲁遍修和马二先生尤有代表性。

作者以寒酸之笔触写鲁遍修的“成功”,深刻地揭示了追求“名”的士人的可怜,可悲,揭示了他们失落的人格和生存的快乐。马二先生的人格失落更加彻底,作者让这位“白丁”成为举业的热衷鼓吹者,就更加深刻地展现了他人格失落的彻底性。

至于书中第十二回的所谓“名士会”,这种不伦不类的“胜会”除了用“庸俗”“无聊”这类字眼外,也难再找到更恰当的形容词。这些人的行为起因在与追求举业不成,于是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酸,这样的闹剧不仅不能证明他们的高雅,相反只能说明作为群体的文人在人格和个性方面的彻底堕落。

总之,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以两组对了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他追求人格自尊的愿望,通过鞭挞,揭露儒林群丑,展示了他们的人格堕落。这在当时,有着鲜明的现实性,对后人也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简单运用:《儒林外史》讽刺的悲剧性?

答:小说对讽刺艺术最大的贡献就是从儒林群丑可笑的喜剧表面去挖掘其内在的悲剧意蕴,因而取得了与西方17世纪瓜里尼等人的悲喜剧理论和塞万提斯《唐吉诃德》悲喜混合的艺术实践异曲同工的艺术成就。

以周进,范进为例,小说通过二人中举前后的悲喜剧,揭示了八股制艺如何摧残了士人的心灵,造成他们人格的堕落。使人们感到吴敬梓给可笑注入了辛酸,给滑稽注入了哀愁和痛苦,因而更能撩人心绪,发人深省。因此,他的讽刺人物的喜剧行为背后几乎都隐藏着悲剧性的内涵。

在以喜写悲这个主导倾向的规定下,作者将其讽刺艺术的天才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境地。后以对比手法展示人物前后行为矛盾,给以辛辣嘲讽,或以白描手法精心刻画人物行动,借以暴露其可笑可鄙的内心世界等等,总之,全书竭尽讽刺之能事,从而将中国讽刺小说推向了颠峰。

理解:《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

答:小说结构独特。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情节,而是分别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这种结构表面上看缺少主干情节和中心人物,不免有点散,但实际上它是追求表面松散而内中见骨的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的散点透视原则。这将那些松散的情节和人物全部统摄于八股制艺摧残人的心灵和人格这个主旋律上,因而达到了结构方式与内容表达的完美统一。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对小说结构作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其第一回“楔子”和最后一回“幽榜”首尾呼应,对全书的主旨和是非提出设想和总结,是全书的题旨所在。全书三个部分与首尾两回遥相呼应,完美地实现了用松散的结构表达八股制艺扭曲士人人格题旨的艺术理想。

第七章 《红楼梦》

综合运用:作者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悲剧原因的揭示?

答:首先,作者将封建官僚家族政治上的腐败作为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第四回借门子之口以“护官符”点出四大家族的黑暗内幕。脂砚斋在旁批云:“早为下半部伏根。”提醒读者四大家族的“荣”和“损”是小说之根,从而预示出官僚政治从腐败到衰败的必然结局。

其次,作者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一顿螃蟹宴便是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奢侈和荒淫又是难解难分,贾府上下的淫乱无耻已经到了乱伦的地步。无止境的欲求又必然导致相互之间的你争我夺,这些都揭露出在贾府荣华富贵的表面之下所掩盖的无法治愈的痈疽。

第三,作者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揭示出封建家庭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宁国公和荣国公在马上“得天下”,第二代的贾代化和贾代善已经是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从第四代的贾珍,贾琏到第五代的贾蓉等更是堕落为聚赌嫖娼,纵淫放荡之徒。贾府的隆盛基业,终于毁于后代儿孙之手。《红楼梦》就是这样揭示了封建家族悲剧的原因。

小说通过人物形象对儒家思想质疑?

答: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思想,尽管儒家也赞美“人为万物之灵”,但它所肯定的是人必须以服从社会为前提,从反面来看,这种积极作用是以牺牲个性价值为代价的。因此,对于传统儒家思想负面效应的反省,也就成为一些有识之士的自觉追求。《红楼梦》就是这种反省的突出范例。曹雪芹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以仁爱为核心和以个人服从社会为前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大胆的质疑。我们不仅可以从贾赦,贾琏这些丧失廉耻的贵族后裔身上看到儒家思想的失败,而且就连那些青年女子的不幸命运,往往也可以从儒家道德文化的影响中找到原因。贾迎春逆来顺受的性格没有给她带来幸福;林黛玉自己的悲剧就是儒家道德和礼教婚姻制度的牺牲品;薛宝钗尽管是婚姻上的胜利者,然而在个人自我上却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她与贾宝玉婚姻的最后解体,不仅意味着她的爱情生活的最终失败,同时也标志着她作为淑女典范的彻底失败。《红楼梦》就是这样通过人物形象塑造,实现了对儒家思想文化的质疑。

《红楼梦》是古代小说的艺术颠峰?

答:第一,对写实题材的成熟认识。从《金瓶梅》问世到《红楼梦》产生之前,世情小说的写实精神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试验摸索,才达到《红楼梦》对此问题的成熟认识。《红楼梦》对世情小说写实精神的重要贡献,就在于它认真总结了《金》和后来猥亵小说,才子佳人小说的失误教训,提出了超越男女肉欲描写的“意淫说”和超越才子佳人公式化描写的“情理说”,使世情小说的写实精神达到了最高境界。在曹雪芹看来,男女之间感情的最高境界在于精神境界的沟通与契合,这显然是对爱情文学的重大贡献;曹雪芹既继承了《金》的写实传统而又突破了它那自然主义的写法,并自觉避免才子佳人小说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失真写法,努力按照生活自身的逻辑和规律,以生活中可能有和实际有的方式去描写。这些符合生活自身逻辑的平实事件为其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典型化人物的最终完成。《金》完成了小说题材向市井凡人的过度,也完成了小说人物从类型化逐渐向性格化人物的过度,但它并没有达到人物个性与共性高度统一的典型高度。这一重要任务是由《红楼梦》最终完成的。

《红楼梦》从小说艺术的角度看,除宝,黛,钗之外,最为成功的人物典型就是王熙凤。这个玲珑洒脱,机智权变,心狠手辣的凤辣子对家族的衰败看得比谁都清楚,然而却将自己处于非常奇特的矛盾地位:一方面她竭力支撑贾府这座摇摇欲坠的腐朽大厦,一方面却又挖空心思动摇它的基础。不仅加速了贾府的灭亡,也因此淹没了自己那美丽而邪恶,并富有才干的生命。王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金》中潘金莲的形象,但二者相较,就可以发现王的形象更为丰满,立体,是完全可以与安娜卡列尼娜这样的世界一流名著人物相提并论的典型人物。

第三,取得了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检验小说叙事艺术进步可以说有两层因素,一是限知叙事在整个小说叙事中所占的比重及其所达到的深度;而是如何处理好全知叙事与限知叙事的关系。这两个方面,《红楼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就全书范围而言,作者都最大可能地使用了限知叙事的方式。比如关于贾府的介绍,作者不是象全知全能的叙事方式那样又自己灌输给读者,而是先借冷子兴之口点出要害,让读者跟随书中人物的感受,去一步步地走进贾府的大门深处。

对于人物的交代介绍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作者常常用几个不同身份的角色来对同一人物进行不同侧面的交代和介绍。作者已经十分熟练地将完成叙述和表现观察者性格的双重任务落在限知叙述的描写这一支上,从而使限知叙事的发展达到了极高的层次。

作者精彩地以局部的全知叙事与整体的限知叙事完美地统一起来。以心理描写为例,一方面,作者严格地避免对书中人物做直接的心理描写,另一方面,作者又以限知的然而又是精彩的传神之笔广泛地对书中各色人等进行人物神情心态的描绘,往往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来揭示其复杂的内心世界。既体现了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区别,又展现出作者在心理描写领域多方面的才能。全知叙事和限知叙事不再是相互抵触的矛盾体,而是成了互通有无,水乳交融的艺术组合。

第四,精美绝伦的结构艺术。在《金》所创造的结构方式的基础上,清初至清中叶出现了《红楼梦》《警世姻缘传》等一批长篇小说。《红楼梦》是其中的佼佼者。小说以贾府这样一个具有深刻典型性的封建家族为圆心,从纵横两个方面展开其网状结构:纵的方面,它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兴衰历史为轴线,与之相关的社会的上下左右联系则形成了一条条众多的经线;横的方面,它以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为轴线,而金陵十二钗及其他诸多女子的爱情婚姻悲剧和命运悲剧则构成一条条纬线。经线和纬线纵横交错,相互关联,每一事件和人物如同经线和纬线的交叉点,联系着各种矛盾和人物。

第八章 清代戏剧

理解:清代戏剧的剧种演变的过程?

答:昆剧到明末清初成为全国最大的剧种。从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前期,昆剧趋于衰落,逐渐分化为苏昆(南昆),武林昆曲,永嘉昆曲,高昆(北昆)等。由明代弋阳腔演变而来的高腔到清代也与各地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一些重要的地方戏,如广东的潮州高腔,湖南的长沙高腔,四川的高腔等。与此同时,梆子,皮黄等新的声腔和剧种蓬勃兴起,它们盛行于南至广东福建,北至陕西北京的广大地区。地方戏如雨后春笋一样迅速成长,标志着我国戏剧艺术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清代戏剧的三种流派及代表作家?

答:一是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二是以吴伟业,尤侗等人为代表的文人派,三是以李渔为代表的形式派。

识记:苏州派主要作家(苏州派是明末清初之际活动在苏州一带的重要戏剧流派,以李玉为代表,包括朱素臣,朱朝左,毕巍,叶时章,陈二白,邱园,张大复等。)

简单运用:李玉剧作及其反映的苏州派特点?

答:李的代表性作品是《清忠谱》,该剧在中国戏剧史上第一次以同情和赞赏的态度描绘市民关注现实政治,参与政治斗争的高昂热情,塑造了反抗性很强的人物形象。在结构上,该剧以周顺昌为主脑,同时把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人遇难穿插其中,该剧在艺术上尤为称道之处是作者充分考虑到舞台演出的实际,使剧本的思想表达,人物塑造和场上的演出效果融为一体。如第二十二折《毁祠》整场戏节奏鲜明,气势宏伟,堪称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等等这些都较好地体现了苏州派关注现实,注重演出特点,情节生动,音律和谐的特点。

理解:李渔的戏剧创作及对其理论的体现?

答:李把是否适合场上演出作为戏剧创作的出发点。他大胆提出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的创作原则。首先,对于如何搞好剧本的构思布局,李做了精心的探索。他提出要“立主脑”,即要突出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脱窠臼”,即题材内容要追求新奇,摆脱俗套;“密针线”,即情节紧密,前后照应;“减头绪”,即删除繁杂的头绪,使“主脑”清晰。其次,在剧本语言方面,他也注重将适合场上演出作为首要条件。提出要“重机趣”,即要有情致和风趣;“戒浮泛”,即防止平庸,一般化;“忌填塞”,即少用古人古事和古书中现成的句子。此外他还具体论述了填写曲词在声韵,宾白,科诨方面的要求。他的戏剧理论相当精辟的揭示了戏剧艺术的内部规律,是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系统化的标志。

他的理论在他的剧本创作中得到了证实,他将戏曲的娱乐和消遣功能放在首位,他的剧本充满喜剧色彩,很好的体现了他的主张。他的喜剧作品善用偶然性,意外性以及误会,逆转等艺术手法,常使观众被剧中悬念所吸引,又同时被作品无所不在的幽默,滑稽和诙谐所陶醉,真正得到了娱乐的享受。

识记:清代中期戏剧衰落的表现(首先,戏剧内容日益被强调风化的道德说教所笼罩,很多戏曲专以宣扬忠孝节烈为目的;其次,戏曲艺术本身的规律被忽视,以写作诗文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来进行戏曲创作;第三,戏曲表演的地位超过了戏曲创作的地位。与此同时,各地地方戏的蓬勃兴起也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戏剧市场,使戏曲文学创作很快走向衰落。)

第九章 《长生殿》

识记:洪升生平及主要作品(字日方思,号稗畦,先以诗闻名于世,有《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传奇《长生殿》和杂剧《四婵娟》传世)

综合运用:《长生殿》中爱情描写与政治批判的关系?

答:作品中作者一方面歌颂了李,杨真挚的爱情,一方面又指责他们对国家民众负有责任。这种描写,不是艺术的败笔,恰是匠心独运之处。对于作者来说,作品中李,杨的矛盾只是他探索人生哲理的一个外显层次。在承认李杨爱情与国家政治之间矛盾的问题上,作品与《长恨歌》《梧桐雨》并没有什么区别。不同的是《长生殿》在此基础上却主张对这个永恒的遗憾用佛家出世的思想进行顿悟和超越。

因此,作品的主题思想实际上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李杨二人乐极生悲的故事,总结福祸互倚的人生哲理以垂诫来世;二是让李杨二人在历尽劫难的人生况味后大彻大悟,终于跳出爱河情海,以佛家色空观念否定他们的情欲,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和深化。

简单运用:《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答:1,对创作素材的剪裁和提炼。作者根据自己表达的主题需要对各种材料进行了大胆的剪裁和提炼。为了从正面表达李杨爱情的肯定,坚持把杨玉环写成一个忠贞专一的情痴;对于以往同类题材戏剧中众多人物,作者也根据主题和剧情需要,对他们作了各种巧妙的艺术处理,或移花接木,或舍弃不用等,这些处理都为表达情缘虚幻的主题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2,宏伟严密的结构艺术。为了表现情缘虚幻的主题,作者在剧本结构方面颇具匠心,长达五十出的剧本,场面壮观宏伟,情节曲折细密,组织排场相当严密周全。作者有意设计了爱情和政治两条线索。其中李杨二人爱情线索为主线,国家政治命运为副线。在主线中作者又以富有象征意义的道具,即一对金钗贯穿始终。与此主线相应的是,作者又巧妙地把宫廷内外的政治于社会生活情景相互交叉映衬,融为一体,使剧情既丰富多彩,又层次分明。

3,优美抒情的曲词艺术。作品情缘虚幻主题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要得力于其优美抒情,流畅细致的曲词。作者善于吸收唐诗宋词元曲的语言艺术营养,创造出生动活泼而又充满诗意的戏剧语言。既不失诗词曲语的典雅,又与剧中情节人物水乳交融。如《闻铃》一出“武陵花”传达出风声,雨声,和着檐前铃铎,使李隆基触景生情。作者运用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明皇失去杨贵妃后悔恨交加,痛不欲生的复杂心理,揭示得淋漓尽致。

第十章 《桃花扇》

识记:南洪北孔

综合运用:《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答:孔尚任自称其写目的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先声》),抒发历史兴亡和人生空幻的感慨,为后人提供历史与人生的借鉴。为此,他在充分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又加以点染虚构,将侯李二人的爱情悲欢离合置于南朝弘光王朝覆灭的社会环境中,从中揭示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息息相关。

孔尚任将南明王朝覆灭的原因归罪于马士英等人,同时也把他们安排为剧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作者从三个方面对这些祸国殃民的权奸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首先,他们出于自己的私利,大权独揽,党同伐异。其次,当时清兵南下,国势颓危之时,他们或跑或降,一副无耻嘴脸。再次,他们与李侯之间的关系始末则具体揭露了他们的“殃民”劣迹。

然而作者并不想把对这伙权奸的指斥作为剧本的最终旨归,该剧的立意深度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历史剧和爱情剧。

作者抛离了俗套陈说,宁肯用苦涩和失落来取代这些浅薄的认识和廉价的慰籍,从而使自己的剧作具有更为深入的历史纵深感和人生哲理感。作者并不满足“恶有恶报”的平庸结局,而是以二人的彻悟出家来作为他们对劫后重逢之后最终的人生道路的选择。

从现实上来看,作品的思想旨趣表现了清初文人阅尽社会政治的沧桑巨变后对社会政治失去信心而产生逃避心态,从文化传统上看,它又是长期以来个体对社会的依附关系一旦失去平衡后,人们难以承受因而恐慌失落心态的反映,从而揭示了清代文学感伤思潮内趋动力的一个重要侧面,这就是作品的思想社会意义。

简单运用:孔尚任对人物的精心设计?

答: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作者都精心设计,细笔勾勒。李香君是作者颂扬的正面形象,作者将她防在政治和爱情的冲突中加以塑造,以突出她的坚贞,疾恶如仇性格,在她的形象上,坚贞的爱情和疾恶如仇的政治态度紧密相连,因而她的经历中爱情的不幸遭遇和国家的覆亡命运也紧密联系在一起。正是由于这个形象的成功塑造,才为剧本主题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作者还注意写出某些次要人物的丰满性格,把他们放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加以塑造,并使他们的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发展维持有机的联系,成为剧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杨龙友便是这样的例子。这样作避免了次要人物简单化,脸谱化的流弊,而使次要人物也都成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桃花扇》结构艺术的特点?

答:首先,以主要人物的爱情悲欢作为敷演情节的基点。作者巧妙地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悲欢离合作为敷演全剧情节的基点,细针密线,环环相套。全剧情节起伏多变,结构上却能混然一体,能在纷繁的历史事件和错综复杂的头绪中将情节组织得如此完整,严谨,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驾驭能力。

其次,以典型道具作为贯穿全剧的主线。作者以侯赠给李的诗扇作为全剧的贯穿线索。同时又是剧情发展的航标。把桃花扇置于戏曲结构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特殊位置上,并用来作为剧本的题名,产品能够中可见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

第三,以中介人物作为连接正邪双方的纽带。一边是正直而注重名节的复社文人,一边是卑鄙无耻

的魏阉余孽;一边是侯李爱情,一边是王朝的政治闹剧。这几乎是截然对立的双方怎样纠缠到了一起,这是该剧艺术结构处理的一个难题。然而孔尚任却巧妙地利用杨龙友的双重身份和性格,轻而易举的解决了这个难题。身份和性格的两重性,使杨左右逢源,往返于尖锐矛盾的两派人物之间,人物关系变化中起着粘合穿插作用。

《桃花扇》宾白典雅的两点表现?

答:一是作者对曲词与宾白的语言特征及在剧本中承担任务的不切认识得十分清楚,因而能对曲词宾白的安排匀称合度。二是能根据剧情和人物不同,使用不同风格的曲词。“传歌”“眠香”等出写儿女风情,“哭主”“沉江”等出写政治大事,许多曲词则又具有慷慨激昂,深沉悲壮的特色。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文学艺术-古代文学-袁世硕作品选笔记:清代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