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近代文学理论
基本知识
1、近代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始变萌发期和突变完成期。始变萌发期大致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中日甲午之战结束,突变完成期大致从维新变法到五四运动。
2、中国文论批评近代化的进程,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共同完成的。
3、开创并形成诗文理论中的近代气息的人物,首推龚自珍。
4、在鸦片战争期间,在诗论界独树一帜的有林昌彝的《射鹰楼诗话》,“射鹰”即“射英”的谐音。
5、清末四大词人是指:王鹏运、郑文焯、朱祖谋、况周颐。
6、中国近代小说的理论和创作,大致以戊戌变法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风行侠义小说和狭邪小说,并陆续出现翻译小说;后期则以梁启超为代表,兴起了小说界革命。
7、中国传统文论的体系,是在杂文学的基础上构建的。
8、刘熙载字伯简,号融斋,江苏兴化人。 文论著作主要有《艺概》和《游艺约言》。
9、《艺概》由《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个部分组成。
10、刘熙载文艺批评的最重要特点就是辩证法精神。
11、“在外者物色,在我者生意”是刘熙载关于创作规律中主客观关系的重要论述。
12、文学改良运动的主流和成就主要在“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三个方面,其中在理论上鼓吹最力、贡献最大的代表人物就是梁启超。
13、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著有《饮冰室合集》。
14、梁启超关于“诗界革命”的理论主张,主要见于《夏威夷游记》和《饮冰室诗话》。
15、梁启超认为“新意境”、“新语句”、“旧风格”三者具备,是新诗歌的最高境界。
16、“文界革命”的口号,是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提出来的。具体是在评价日本政论家德富苏丰的著作时提到的。
17、“小说界革命”的口号是梁启超在1902年正式提出的。其理论主要见于《译印政治小说序》、《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等篇。
18、梁启超认为小说对于读者有四种艺术感染力:熏、浸、刺、提。
19、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1927年自沉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著有《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红楼梦评论》、《屈子文学之精神》、《文学小言》、《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等。
20、王国维是第一个以西学来作为文论框架结构的学者,他以康德、叔本华、尼采的哲学美学观念为建立文论体系的坐标。
21、王国维在文学创作的起源上提出“天才说”和“游戏说”。
22、王国维在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上提出“苦痛说”和“古雅说”。
23、王国维文论思想的核心是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他把境界分为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隔与不隔等。
思考题
五十八、《艺概》
(1)《艺概》是近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熙载的代表作,由《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个部分,大都涉及文学艺术方面的问题。
(2)《艺概》在思维和方法上的特色就是“概”,即以较少的文字抓住关键的问题,从杂芜的现象中择其精要,通过概括、抽象,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获得关于文艺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3)《艺概》的理论相当丰富,具有强烈的辩证法精神。
五十九、刘熙载的主要文艺理论。
(1)刘熙载是近代著名的文论家,其文艺思想主要见于《艺概》和《游艺约言》。
(2)在艺术的本质和特点上,提出“艺者,道之形也”的主张。体道之文的最高审美境界是“自然”、“天工”、“真色”,强调法道、法天、法自然。但文艺的自然是经人工创造而达于自然的。
(3)在文艺创作规律上,提出“在外者物色,在我者生意”的主张。刘熙载提出“诗品出于人品”的主张,文学创作是主客体“相摩相荡”的结果。在情景关系上,刘熙载主张两者的结合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景齐到,体现了其理论的灵活性。
(4)在艺术的真实性问题上,提出“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无真”的观点。他认为文艺创作要做到“真”与“正”的结合。刘熙载还注意到艺术的真实性和夸张性二者的辩证关系,认为浪漫主义艺术中同样也具有真实性,刘熙载追求的是“神”,而非“形”。
(5)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提出“凡物之文见乎外者,无不以质有其内也”的主张。刘熙载要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强调二者不可偏废,并认为内容与形式是互相依存、互相包融的。内容是第一位的,形式应该为完美表达内容服务。
(6)在文艺的继承与创造关系上,提出“扩前人之已发,阐前人之未发”的主张。要求把继承性和创造性联系起来,创新的基础是继承,继承的目的是创新。
六十、梁启超“诗界革命”的主要理论。
(1)梁启超关于“诗界革命”的理论主张,主要见于《夏威夷游记》和《饮冰室诗话》。
(2)肯定“诗界革命”的积极社会意义。反对贵古贱今。
(3)总结了“诗界革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指明努力的方向,认为“新意境”、“新语句”、“旧风格”三者具备,是新诗歌的最高境界。此论主要见于他的《夏威夷游记》。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和“新理想”是梁启超诗论的核心。
(4)梁启超在形式变革方面找不到出路,所以提出“诗界革命”是“革其精神”,而“非革其形式”。所以他对以“新语句”入诗,既表示赞同,又反对简单套用西方语汇。他把黄遵宪作为“诗界革命”成功的典范。
六十一、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主要理论。
(1)“小说界革命”的口号是梁启超1902年提出的。其主要理论见于《译印政治小说序》、《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等篇。
(2)强调小说的社会政治功用,提高小说的地位。他提出“小说为国民之魂”的口号,要求小说为政治改良服务。
(3)为了充分发挥小说的社会政治作用,梁启超对小说的本质和特点作了探讨。梁启超认为小说对读者有四种艺术感染力,即熏、浸、刺、提。“熏”即指读者深入小说情境,受其直接影响;“浸”即与小说及小说中的人物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刺”即突然兴起的难以控制的感觉;“提”即从小说的情境中回到正常的阅读状态。注意到审美欣赏的心理艺术,体现了小说的审美特征。
(4)梁启超不仅重视小说的政治教化功能,而且揭示了小说的艺术特点,对我国小说理论的发展和深化,产生了促进作用。
六十二、王国维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1)关于文艺创作的起源:天才说和游戏说。天才是文学创作主体内在于自身又外化于创作的一种人格力量和历史道德感,是文学创作起源的精神特质;游戏说要求主体摆脱现实的物质利益,去追求独立自在的精神自由。
(2)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苦痛说、古雅说。苦痛说要求主体在对苦痛的深刻体悟中,对生活本质进行观照与反思,实现主体自我的升华与解脱,实际是主张创造能疗救社会和人性的文学作品。古雅说主要是从形式的角度提出的理论要求。王国维所谓古雅是与优美、宏壮相比较而存在,既要分离于优美、宏壮而成为艺术表现的形式,又要融合于优美、宏壮而成为艺术内容的原质。古雅说既指出了主体进行文学创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又指出了文学作品是如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其审美价值的问题。
(3)文学的审美特征,王国维提出境界说。境界说是王国维文学思想的核心,文学创作的关键在于境界的创造,境界是真景物与真感情的辩证统一和生动的艺术表现。
(4)王国维文论思想来源于两条线索:其一是对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精微细致的把握;其二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玲珑剔透的剖析。
六十三、王国维“境界说”。
(1)境界说是王国维文学思想的核心,境界说吸取了西方新的理论,并和中国传统文论相互融合,是王国维文论思想的经典,其理论阐述主要集中在《人间词话》一书中。
(2)文学创作的关键在于境界的创造,境界是真景物与真感情的辩证统一和生动的艺术表现。境界说的本质就是情与景、物与我的内在统一。
(3)境界的分类:其一,造境与写境。这是从创作方法着眼的。二者相当于理想与写实两派。其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前者突出主体观念性,具有强烈的感情动态,可称之为宏壮;后者是审美主体摆脱世俗生活之欲的拘束,传达出平静的感情心态,可称之为优美。其三,隔与不隔。语言尽其物象和感情就是不隔,语言描绘出的物象模糊、感情含混则是隔。其四,境界的大小与高低之分。这是针对主体表现境界所选取的物象不同,大与小不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但高与低却是。其五,诗人之境与常人之境。诗人能够用语言文字表达对外物的感受而成为艺术境界,常人只能感受生活真实的境况,而不能进行文学创作。
(4)境界说具有哲学化、人格化、美学化的色彩,为传统“意境说”作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