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诗仙”李白及其创作成就

古代文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第十四讲:诗仙”李白及其创作成就

古代文学研究院

第十四讲:诗仙”李白及其创作成就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天才诗人,

他的心灵犹如一注滔滔汩汩流淌不尽的诗的源泉。

无论是山川风物,还是人事交往;

无论是所见所闻,还是所思所想,

在他的笔底统统可以谱成震撼人心的乐章。

而且,永远是那样雄浑而清新,

具有高山大河般的力量、初日芙蓉般纯粹的美感。

——冰心主编《彩色插图中国文学史》

一、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一)李白的家世与少年生活

李白(701——762),字太白。关于李白的贯望,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为蜀人(刘全白);一说为山东人(元稹);一说陇西人(李阳冰);一说出生于中亚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范传正说)。现在一般认为,李白当出生于中亚碎叶,其家世已难于详考。据唐李阳冰《草堂集序》等记载,李白是凉武昭王九世孙,其先因故流亡到碎叶。中宗神龙元年,李白随父迁居唐剑南道绵州昌明县清莲乡。李父入蜀后,一直过着“高卧云林,不求禄仕”的隐逸生活,可能是一个富商。

李白的家庭显然有浓重的西域文化背景。他幼年和青少年是在蜀中度过的,同时受汉和西域两种文化的熏陶。这就不仅给他一副“眸子炯然,哆如饿虎”的相貌,更赋予他追求自由和豪放不羁的性格,“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与韩荆州书》)。巴蜀那曾孕育了司马相如、扬雄、王褒和陈子昂的山川培养了他磊落的胸襟,慷慨的激情,更激发了他对自然的热爱。李白少年时,正当“开元之治”的前期,玄宗励精图治,使整个社会欣欣向荣,特别是朝廷“广开才路”,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希望。李白生活于这样的环境中,又加上他的父亲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因而他从小就受到了较好的教育。他读书泛览百家,不事章句,颂慕鲁仲连那样扶危济困、功成身退的英雄,鄙视皓首穷经的儒生。又向慕神仙长生之术,喜游侠击剑,曾从赵蕤学纵横家术,修炼剑道,多年后还在诗中描写自己“抽剑步霜月,夜行空庭遍”(《江夏寄汉阳辅录事》)的情景。

开元八年(720),礼部尚书苏頲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二十岁的李白带着诗文前去拜访,深得苏頲赞赏:“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与相如比肩也。” (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引)

(二)李白前期漫游与干谒

开元十三年(725),李白二十五岁,以为“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上安州裴长史书》),从此开始了他漫游、干谒的生涯。

李白经长江三峡出蜀,沿途作有《登峨嵋山》、《峨嵋山月歌》、《渡荆门送别》等诗。出蜀至江陵,他遇到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赞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李白因而写了《大鹏赋》。此后,李白沿江东下,东至金陵和扬州。此时的李白,风华正茂,广事交游,轻才好施,他后来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曾说:“襄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救之。”魏颢《李翰林集序》甚至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他自己也说:“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开元十五年(727),李白西游安州(今湖北安陆),故相许圉师妻以孙女。自是李白便以安陆为家,一面读书写作,一面从事干谒活动。他在此时所写《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中说:“申管晏之谈,谋霸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表达了他政治抱负与人生愿望。到了开元十八年,李白已三十岁,去蜀以来,遍干诸侯,未遇知己,因而有“南徙莫从,北游失路”之叹。于是此年夏,他决定西入长安。

到长安后,他“历抵卿相”,却有志难伸,徘徊魏阙之下,望其门而不得入,心中苦闷,和长安市井少年浪游,误与“五陵豪”交往,险些遭人毒手,因大失所望,败兴而归。其《长相思》、《蜀道难》、《行路难》即作于此时。离开长安,他无颜回安陆,乃泛黄河而下,至汴州、宋州、洛阳等地。开元二十二年,他又出游襄阳,拜访了享有盛名的韩朝宗,有《与韩荆州书》,文中说自己“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希望韩朝宗举荐自己,但亦未果。开元二十三年,他应元演之邀,北游太原及雁门。次年返回河南,与友人元丹丘、岑勋在嵩山南麓颍阳山置酒高会,其名作《将进酒》即此时所作。

开元末,大概由于许氏夫人去世,李白便移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此时已四十一岁。至此,李白虽已壮年,但他出蜀以来的漫游与历次的政治干谒活动仍未有任何成效。

(三)李白二入长安之风光与失落

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可能是因元丹丘推荐(元则是以道士的身份受到玉真公主征召入京的),玄宗皇帝下诏,命李白入京。李白初闻征召,真是喜出望外,以为他多年的政治理想有了实现的机会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不过,这时的玄宗已经不再励精图治了。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罢相后,权力便由奸相李林甫掌握。所以玄宗召李白进京,并不是任用贤才,治理国家,而是需要一个出色的文人来点缀太平。

初入长安,李白的确受到玄宗的眷顾。玄宗降辇步迎,云:“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焉能致此。”并赐七宝床,御手调羹,命待诏翰林。唐制,皇帝所在处必有文词经学之士,下至医卜伎术之流,随时待诏命,备顾问,玄宗时名其待诏之所曰“翰林院”。开元二十六年,又别建学士院,以他官兼充学士,专掌起草诏命,李白入翰林,只是以文词秀异待诏供奉而已,并未授正式官职,与以他官充任的学士不同。但以其声名之大,玄宗初亦颇加礼遇,并命其起草诏诰。据说他曾作过《和蕃书》、《出师诏》等文,又应诏作过一些描写宫廷歌舞享乐生活的诗文,如《泛白莲池序》、《宫中行乐词》、《清平调》等,这些作品都获得了玄宗的欣赏。玄宗带着大批妃嫔官员幸骊山温泉宫,李白也在侍从之列。他曾得意地说:“幸陪鸾辇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甚至以为不仅可以平步青云,而且还能援引故人:“激赏摇天笔,承恩赐御衣。逢君奏明主,他日共翻飞。”但李白这时期的行为举止,仍然保持着平交王侯的态度,不肯屈己下人的故态。对于玄宗,他当时是歌功颂德,对官僚显贵,则取“平交”的态度,即所谓“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玉壶吟》) 。

没过多久,李白便发现玄宗对自己只不过是倡优蓄之,并没有委以大任,这与他的理想可谓大相径庭。于是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咏歌之际,屡称东山” 。渐渐地表现出厌倦情绪。这时,他和贺知章等人在一起喝酒,号称“酒中八仙”。杜甫曾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中酒中仙”(《饮中八仙歌》)。可见李白可能有借酒装疯、拒绝奉诏之举。又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

由于李白“戏万乘为僚友,视俦列如草芥”,恃才傲物,遂遭谗谤,自知不为朝廷所容,便在天宝三载春,上书请“还山”,玄宗以其“非廊庙器”,赐金放还。这样,李白于天宝三载,怀着悲凉、怨愤而又恋恋不舍的心情,高吟“凤饥不啄粟,所食唯琅玕,焉能与群鸡,刺蹙争一餐”的高傲诗句,告别了帝都,经由商州大道,离开关中,结束了他在长安一年多的宫廷生活。

李白作《清平调》词

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开元天宝花木记》云,禁中呼木芍药为牡丹。)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辇从,诏特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十六部。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李白,立进《清平调》辞三章。白欣然承旨,犹苦宿酲未解,因援笔赋之。辞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晓拂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支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龟年遽以辞进。

上命梨园弟子,约略调抚丝竹,遂促龟年以歌。太真妃持玻璃七宝盏,酌西凉州蒲桃酒,笑领歌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太真饮罢,敛绣巾重拜上。龟年常语于五王,独忆以歌得自胜者,无出于此,抑亦一时之极致耳。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他学士。

——《松窗录》

(四)李白后期的沉沦与漂泊

天宝三载(744)春,李白忧愤出京。五月,至洛阳,与杜甫相会,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次年春,再与杜甫、高适会鲁郡和济南,和杜甫结下深厚友谊。十一月,李白从高天师受道箓于济南郡紫极宫。回任城后,修酒楼,日夜沉饮其上,以示绝意仕进。天宝五载,漫游越中,临行赋《梦游天姥吟留别》,渲泄郁闷。于越中,李白经贺知章故宅,追忆当年长安相见事,不胜感慨。天宝六载,北海太守李邕和淄川太守裴敦复同遭李林甫陷害,李白不胜悲愤,于金陵作《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鸣不平:“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天宝九载,白五十岁,深感从政无望,欲以诗文为终身事业,作《古风·大雅久不作》等诗以明志。天宝十载秋,白在南阳附近石门山中元丹丘处作客,颇有出世之意,忽又寄诗幽州节度使判官何昌浩,想弃文就武,从军赴边。秋末,有幽州之行。白于幽州目睹塞垣真象,知禄山有作乱之心,便毅然南返,三入长安,欲向朝廷反映真象。但因安禄山深得玄宗宠信,虽忧心如焚,然无计可施,乃离开长安。不久,从河南梁园南下宣州(安徽宣城),作《远离别》。天宝十二载秋,与族叔侍御使李华登谢眺楼,作《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诗。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史之乱起,官军一触即溃,战火迅速蔓延。次年正月,洛阳沦陷,李白携宗氏夫人仓皇南奔,开始欲往越中避难,继而又西入庐山。天宝十五载六月,潼关失守,玄宗奔蜀,七月,玄宗至汉中,从房琯议以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以诸王分领诸道节度使,并遣永王璘出镇江陵。时李亨于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李亨命璘还蜀,璘不从,十二月,璘出兵沿江东下,三次派人请白入幕。白素怀报国之心,遂入永王军中,作《永王东巡歌》十首。未及一月。亨、璘内战,璘败亡,白以“附逆作乱”罪入狱,幸得友人推覆清雪,以无罪开释。御使中丞宋若思上书荐李白,肃宗非但不准,又判长流夜郎。至德二年春,行至奉节,遇赦返江陵,作《早发白帝城》。

他以为长安、洛阳两京恢复,国家中兴在望,又有用世之意,还至江夏,广事干谒,结果又告失败,唯有痛饮浇愁,狂歌当哭。上元元年,李白六十岁,还至豫章(江西南昌),再登庐山,作《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诗,意欲求仙学道,以度残年。上元二年,复游金陵,物是人非,生活拮据,以随身宝剑抵偿酒钱。是年,贼势复炽,天下兵马副帅李光弼出镇临淮,将北上讨贼,李白又欲立功报国,遂请缨入幕,因病半途而返,往依族叔李阳冰。次年春,病稍痊可,复游宣城,又因病重到当涂,时李阳冰将辞官归隐,白无处可去,作《笑矣乎》、《悲矣乎》二诗,语无伦次,疑是悲愤至极、精神失常之作。

宝应元年(762),白六十二岁,十一月,卒于当涂,有《临终歌》,自比大鹏凌空,中天摧折,但仍相信他激起的余风足以流传万世。关于白之死,亦有二说,一说死“腐肋疾”,一说醉后入水捉月而亡。

(五)李杜洛阳会

天宝三载夏天,李白与杜甫首次在洛阳相遇了。李白由于在宫中受小人谗毁被玄宗“赐金放还”而途经洛阳的。杜甫当时正因事往来于洛阳、陆浑庄之间。

闻一多先生曾把两位大诗人洛阳相会比作诗中的“两曜(明星)”相逢,激动地说:“写到这里,我们该品(吹)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我们再逼紧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如今李白和杜甫——诗中的两曜,劈面走来了,我们看去,不比那天空的异瑞一样的神奇,一样的重大的意义吗?”(《唐诗杂论·杜甫》)

当时李白四十四岁,名声天下皆知,杜甫才三十三岁,重要的作品还没有产生。但年龄之差别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友谊。他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杜甫后来写的《寄李十二白十二韵》中,回忆了这次相见: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一年后,李杜二人在齐州(今山东济南)再次相遇,建立起兄弟般的深厚情谊。杜甫在《同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余亦东蒙客,怜君似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共行。

此后,李杜二人未再会面,李白热衷于寻找新的世界和友谊,集中甚少忆念杜甫之作,而杜甫则无时不在思念着李白。

二、李白性格与思想

李白的思想比较复杂,兼有儒、道、游侠、纵横家的成分,而以儒、道为主。但其避开科举,而其思想显为盛唐之产物。

盛唐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李白功名心很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李白的政治理想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答孟少府移文书》)。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又不愿从军边塞;而是隐逸于世,广为交游,寄希望于风云际会,以便名动京师,待朝请之。他始终幻想着“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建立盖世功业。其慕姜尚、范蠡、鲁仲连、张良、谢安之风,且益加之。期为帝王之师,以建奇功,后便功成身退。然而时过境迁,正当其要有所作为之时,开元盛世已经过去,朝廷日趋腐化,社会酝酿着新的危机。其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在现实之中,定然要遭致失败。欲望极奢,实现的希望却极渺茫,因此他对自己遭到的打击也倍感沉重。每当遇到挫折和不平,他都爆发出强烈的愤慨,他对现存秩序的大胆批判和否定,往往有排山倒海之势。然而愤慨之余,又常欲用隐居求仙、狂饮颓放,来暂时解脱精神的痛苦,可见道家之批判现实与隐逸思想对其影响亦深。其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都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

龚自珍曾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最录李白集》)

李白的一生,是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的一生。虽然历尽坎坷,屡遭打击,他的雄心壮志,总不消歇。受挫之后,他亦时作出世之语,但往往其言愈冷,其心愈热,为时不久,便又热血沸腾。终其一生,为苍生社稷之心,无时或忘。在这种追求和奋斗中,他虽然没有成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却成为一位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

三、李白诗歌名作选读

1.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欣赏:夜深人静,月寄思乡;构思深曲,浑然成章;清新朴素,意味深长。

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

(绝句)盛唐唯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王世懋《艺圃撷余》)

(最后三字)旅中情思,虽说明却不说尽。(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2.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题解:白帝城,东汉公孙述所筑,故址在今重庆奉节白帝山上。地势高峻,从山下仰望,如在云中。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长流夜郎。差不多走了整整一年。三月间,三峡过尽,到了夔州奉节县白帝城。突然,喜讯从天而降,李白遇赦了。原来,是年大旱,朝廷赦免天下的死罪,判处流刑的犯人都被放还,李白幸运地获得自由。他立刻放舟东归,沿江而下,回到江陵。此诗乃江行途中所作,抒发了自己遇赦后的喜悦心情。

欣赏:如释重负的轻松,莫可名状的喜悦;简练生动的叙事,骏马注坡的爽利;高妙流畅的语言,历久弥新的鲜活;平声删韵作韵脚,读来悠扬、轻快。

写出瞬息千里,若有神助。入“猿声”一句,文势不伤于直。画家布景设色,专于此处用意。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可与杜诗之“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比并以吟哦也。(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在近于绝望的心境中,忽然在半途遇到大赦,李白的高兴是可以想见的。……有名的七绝《早发白帝城》,唐人绝句的杰作之一,便是他兴致飞扬的绝好的表现。(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3.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题解: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是一首“劝酒歌”,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李白“填之以申己意”,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做客,三人尝登高宴饮。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欣赏:

怀才不遇的狂放之情,悲而能壮;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大开大阖;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鬼斧神工;散中有整的铺排句式,疾徐尽变。

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严羽《评点李集》)

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情,才是谪仙人面目。(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4.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欣赏:

孤独而不寂寞,花间独白;感情波澜起伏,纯乎天籁;想象丰富奇特,饶有趣味;前半押平声韵,风神飘逸;后半转仄声韵,情绪激昂。

四、李白诗歌艺术成就

李白曾说自己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杜甫亦赞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的诗歌,具有最强烈的浪漫气息,他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的艺术手法,使诗歌具有无比神奇独特的艺术魅力。 尽管没有一种生活能永远使他满足,但他那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在表现各种生活的诗篇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处处留下浓重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他要入京求官,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要控诉自己的冤曲,就说:“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他想念长安,就是:“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他登上太白峰,就让“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他要求仙,就有“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他要饮酒,就有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他悼念宣城善酿纪叟,就问:“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这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从艺术效果来说,有时使诗歌增加了一种排山倒海而来的气势,先声夺人的力量;有时又让人读来感到热情亲切。

与之相应,李白在感情的表达上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他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比喻“举杯消愁愁更愁”,本来是极度的夸张,却让人感到是最高的真实。又如《秋浦歌》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借有形的发,突出无形的愁,夸张也极为大胆。又如《侠客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箜篌谣》:“轻言托朋友,对面九疑峰。”又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北风行》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想象奇特,脍炙人口;但结尾两句:“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也同样惊心动魄。没有黄河可塞这样惊人的比喻,我们也就不会懂得阵亡士卒的妻子那种深刻绝望的悲哀。

大胆的夸张,永远离不开惊人的想象。他那些最富于浪漫色彩的山水诗,亦写得奇情壮采,诗思动人。如《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谗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 这首诗,以神奇莫测之笔,凭空起势。从蚕丛鱼凫说到五丁开山,全用渺茫无凭的神话传说,烘托奇险的气氛。高标插天可以使“六龙回日”,系用神话来驰骋幻想。继而又用黄鹤、猿猱、悲鸟、子规作夸张的点缀,然后插入胁息、抚膺、凋朱颜的叙述,作为全诗的骨干。“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在篇中三次出现,更给这首五音繁会的乐章确定了回旋往复的基调。李白一生并未到过剑阁,这篇诗完全是凭传说想象落笔。正因为如此,他的胸怀、性格在这里更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殷璠《河岳英灵集》说这首诗“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正反映了同时代人对这首诗的惊奇赞叹。就在蜀道畅通的今天,它仍然是具有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不朽杰作。

他的《望庐山瀑布》二首、《庐山谣》也是历来传诵的名作,后者写他在庐山顶上望大江的景色:“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完全摆脱了真实空间感觉的拘束,以大胆的想象夸张,突出了山川的壮丽,展示了诗人壮阔的胸怀。白居易《登香炉峰顶》诗:“江水细如绳,湓城小于掌。”完全出于写实。两诗相较,艺术价值之高下,不言而自明。

李白的浪漫主义是有其丰富生活为基础的。他的诗歌往往呈现感情充沛,瞬息万变的特色。《行路难》其一、《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篇如此。其名作《将进酒》更为突出,在诗里,他正在劝人开怀痛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好象他很安于颓废享乐的生活,但是,他那象黄河一样奔腾跳动的感情变化莫测,又突然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强烈的信心转眼又代替了消极的悲叹。《梁园吟》也如斯,诗的前段尽情地描绘痛饮狂欢,甚至沉吟流泪地感慨功名富贵之无常,但到结尾,他又说:“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诗人的感情在转瞬之间竟判若两人。把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处理得这样洒脱灵活,并且达到艺术上的高度完美,诗史上罕有其匹。

由这种跳脱变化的特点继续发展,他在有些诗篇里就既绘景写实,又想象夸张,象《北风行》、《关山月》等。有时甚至竟把抒写理想愿望和描写苦难的现实融为一体,如《古风》第十九: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在升天神游的美丽幻想中,突然俯见被安禄山蹂躏毁灭了的洛阳。使人不禁想起《离骚》的结尾:“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乎旧乡。”急转直下的感情,浪漫幻想的破灭,深刻地表现出诗人无比沉痛的爱国心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这两句诗是他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李白的诗歌语言所以能达到这样理想的朴素自然境界,是和他认真学习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分不开的。据权德舆作的韦渠牟诗集序说,李白曾经把“古乐府学”传授给十一岁的韦渠牟。他的乐府诗中拟古乐府之作很多。但他最得力于乐府民歌的地方,首先还是语言。他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的语言,酷似《孔雀东南飞》、《子夜歌》和《西洲曲》。“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向青云端。”“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得活泼自然,叫人吟咏难忘。“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学习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青出于蓝。这些看似平凡实则高妙之处,后人难以企及。

李白所用诗体甚多,但成就最高者莫如七古和七绝。这两种诗体在当时最新颖最自由,与他那自由豪放的个性特别契合。七古无须再举,这里再看他几首脍炙人口的七绝: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 《峨眉山月歌》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沈德潜《唐诗别裁》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他说的这些特点,实际上也就是深得民歌天真自然的风致。即以《早发白帝城》一诗而论,全篇词意完全出于《水经注》“巫峡”一篇,但语言之自然流转,心情之舒畅乐观,与原文迥异。其七绝向来和王昌龄齐名,各具特色。但就接近民歌来说,他却超过了王昌龄。他的五律,运古诗质朴浑壮气势于声律格调之中,往往不拘对偶,别具风格。如《夜泊牛渚怀古》、《送友人》等篇,历来为评论家所称引。 李白在创作上,继承了前代诗歌的丰富遗产。他所继承的传统,首先是楚辞和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他受屈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发扬了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也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如熔铸神话传说,大胆地幻想夸张,重视民歌遗产等,都与屈原相近。就具体作品来说,如《远别离》、《梁甫吟》、《梦游天姥吟留别》乃至《蜀道难》都在精神面貌以及题材、构思、句法的形式上和屈原作品类似。他对汉魏六朝文人作品也很认真学习。段成式《酉阳杂俎》说:“李白前后三拟《文选》,不如意,悉焚之。”这个传说想必有一定根据。他曾踵武建安诗歌,称赞阮籍、陶渊明、谢灵运、谢脁、鲍照之作。他仿效、化用前人诗意、诗句的作品,更是不胜枚举。

李白的诗歌,飘逸豪放,清新自然,是盛唐之音的典型。他诗中所体现出的独特的气势、大胆的想象、以及不可复制的天才的魅力,征服了当时以及后代的无数读者,使他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他要求自由、追求理想、反抗权贵的精神,更成为后代进步作家心慕手追的榜样。

古代文学研究院

古代文学研究院

古代文学研究院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文学艺术-古代文学-第十四讲:诗仙”李白及其创作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