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历史,呼唤未来 !
工笔重彩画在中国绘画史的长河中,以其主流之态淹贯五千年。工笔重彩画,发挥了中国绘画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坚持写实与反映社会生活。绘画技巧也为之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为社会大众所喜闻乐见。但明末之后,人物画渐衰,个中原因,正是缘于绘画题材偏于闺阁一路,较为狭窄;同时也失去了大量优秀文人的参与、生活的滋养和应有的文化品格,作品的内容与格调不免趋向低俗。在技法上一味承袭前人,少有发展。
当前传统工笔画,在经过了艺术上风云变幻,进入一个重新认识艺术理念的阶段。躁动正在消退,和谐的审美情怀正在复归。此时,我们欣赏著名画家王凤年先生的传统工笔画作品,自当Ji情荡怀,感佩良多!
李清照南渡图 王凤年
仕女是传统工笔画的重要题材,王先生的作品大多是以仕女为主要表现形式,并以此饮誉画坛。但是他与传统的仕女画又有很大不同,王先生把仕女画从闺阁中解放出来,表现广阔的社会历史画卷、雅俗共赏的生活情趣和悠久的传统文化,从而拓宽了工笔画的艺术道路。这是先生对传统工笔画的发展所作的最大贡献。比如《李清照南渡图》,不仅表现了“人比黄花瘦”那种女词人的多愁善感,而且摄取了李清照背井离乡南渡时的特定场景,借景写情,情景交融。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巧妙的折射出南宋政权风雨飘摇、行将灭亡的结局。作品的丰厚内涵,因而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在传统工笔仕女画题材、表现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方面,王老的这种艺术探索实践,具有积极的开拓意义。
线条是工笔画造型的重要手段,因此,线条表现力决定着作品技法的高下成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磨练,先生的线条飘逸酣畅、遒劲爽健,具有十分生动感人的表现力,可谓炉火纯青。而且根据描绘物体的不同,线条的表现形式和质感也各不相同。他运用了多种线描手法,使其笔下的衣裙有吴带当风之美;而石之坚、木之实、花之娇、水之柔,都将其质感表现得准确优美,生动传神。联系当今有人以丑为美,或以怪诞掩饰技法不足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所以,人物画家吴泽浩先生在《中国名画家王凤年精品集》发行会上曾感慨地说:王老就是当代的吴道子!
构图形式与主题内容的和谐一致,是创造作品高雅意境和格调的重要保证。工笔画作品通常画面丰满、重实轻虚,缺少了必要的虚幻空间,即淡化了中国画中诗境的表现,从而削弱了审美的魅力。王先生作品的构图,继承了宋代以前工笔画虚实结合的传统,并且借鉴了写意画的构图方法。根据作品内容实际,构图留有较大空间,计虚当实,虚实相生。胜人一筹。仍如《李清照南渡图》,画面上方所留的大片空白,既符合天水一色背景的真实,也强化了空间感,并且巧妙地将意境创造出来。再如《李清照》,运用白描绣像的构图形式,配上清雅的瘦金书体题跋,书画相得益彰,准确地塑造出一代词人典雅高洁的艺术形象。笔者认为:这正是王老的作品在工笔画创作中文学性的追求,和雅俗共赏的艺术定位所在。而这一点,十分难能宝贵。
当我们面对“中国名画家王凤年传统工笔画作品展”的百余幅精美作品时,不能不对他一生为传统工笔画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而肃然起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先生在80多岁之后仍然创作了不少大幅的工笔画佳作,《如来说法图》就是他在85岁高龄时创作的一幅画面有40位人物的大型作品。如今已逾九秩高龄、从事传统工笔画创作72年的王老,几乎每天都要伏案绘画,且从容严谨,毫无懈怠。令人感叹不已。如今王先生依然在工笔画艺苑里辛勤耕耘,他用自己不懈的努力,传承着历史,呼唤着未来。让我们为其精彩的艺术人生而喝彩!
(作者为著名书画家、山东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据悉,“中国名画家王凤年传统工笔画作品展”将于4月30日在山东省美术馆展出。) (信息来源:齐鲁晚报 文/俞黎华)
大明殿会鞠图 王凤年
易水悲歌(局部) 王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