弈 144x126cm
宁静 幽深 朦胧——张安健画荷
文/陈政明
这几年,不断在展览会上看到张安健的荷花作品。前年,我在北京参加21世纪中国画澳大利亚展的评选工作,在众多眼花缭乱的作品中,他的荷花引起许多人的注意,广东画家参展的不多,它是入选仅有的几幅作品之一。去年我参加广东第三届中国画展的评选,又再一次见到他的作品《情有独钟》,感到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受到了评委们的肯定,夺得银牌。广东是国画大省,能在名家林立的竞争中取得这样引人瞩目的成绩,这对一个画家来说,应该是一件不寻常和值得人思考的事。
在漫漫的中国绘画长河中,荷花是历代名家描绘的永恒题材,产生了象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为人们所熟悉喜爱的画荷一代宗师。荷花能够获得画家们的如此钟爱,我想起原因有:一是荷花的内涵十分丰富,出污泥而不染,象征着清傲、高洁,是画家自我形象的内心写照;二是荷花生长的自然形态富有艺术形式美感,尤其适合中国画笔墨的表现。正是有众多画家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手法对荷花进行反复的描绘,为后来画荷者提供了既是有利又是不利的因素。有利的是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表现技法,可以让人借鉴学习;不利的是使后者感到要超越前辈一个个艺术高峰的艰难。很明显,选择走前人走过的路,采用许多人常用的画法,是条速成的捷径,但它却很容易失去艺术家最宝贵的东西、一个画家应具有的属于自己的艺术个性。让人欣喜的是张安健明智地选择了属于自己的路,尽管路途十分坎坷,但随着他一步步的努力,路会越走越宽广,为画家带来永久的艺术生命。
观看张安健的荷花,有着一种迎面而来的清新、抒情的感觉。他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处理,既不是照像式的描绘,也不是生硬追求图案装饰性。他兼工带写,有线的勾勒,又有大块面的渲染,他用撞水、撞粉甚至水洗等多种技法,细腻地较好地表现了荷花、叶、茎的自然形态和质感,他没有用重墨,却显得浑厚、华滋。整个画面大处调子迷蒙、雾气浮动,细处刻划精微、别致,呈现出一种宁静、幽深、朦胧的意境美。
张安健的荷花,从美学的角度看,既有传统的东西,又有强烈的现代感。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作品:追求传统,显得很陈旧;学习现代,又失去中国画的特色。张安健能够把两者矛盾对立的东西统一起来,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他的线描、渲染甚至撞水的手法都让人感到中国传统技法在画中的运用,让人联想到清末沪上大师任伯年以及驰誉岭南画坛花鸟画大师居廉、居巢的影响。但是,从整个画面的艺术处理来看,饱满的构图、统一的色调以及荷花形体的块面与线的构成手法处理,又显得很现代、富有新意和时代感。这种把传统和现代结合得水乳交融,透出一种特有的美感,正是张安健的作品感人之处。
同一个题材,如何从选材角度以及作品构图、手法、色调的处理让人感到不重复、不单调,应该是画家面临的难题。好在张安健还年轻,要走的路子还很长,我们相信他会把准方向,坚实地一步步走下去。艺术硕果永远属于辛勤耕耘的人。
(陈政明: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秋韵 138x70cm
秋意 70x69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