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里的中元节

美术数字资讯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古画里的中元节

中元节,中国传统节日,别名祭祖节、七月半、盂兰盆节等。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有句俗语说“七月半,鬼门开”。虽然中元节以祭祖、祈福为重点,传说这天因地狱之门大开,各种鬼怪也会伺机作乱。

今天,我们也应景一点,来看看古画里的“鬼”。中国人对于鬼的探索从很早便开始了,绘画也成了展现鬼怪在人们面前的最好形式。

美术报

南宋 李嵩 骷髅幻戏图 27×26.3cm 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余有李嵩骷髅图,团扇绢面,大骷髅提小骷髅,戏一妇人;妇人抱小儿乳之,下有货郎担,皆零星百物可爱。”

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可说是我国古代极具魔幻现实主义表述形式的作品。画中一妇人哺乳婴儿,大骷髅提线控制着小骷髅,是宋代悬丝傀儡戏表演;另一妇人想阻止贪玩的孩童。在宋代傀儡戏中有很多怪异的形象,骷髅就是其中一种,骷髅人是傀儡,大傀儡牵动小傀儡,小傀儡引诱孩子,人生来就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生死寂灭,不由自己掌控,被命运捉弄的境地。

美术报

南宋 李嵩骷髅幻戏图(局部)

根据南宋蔡绦的《铁围山丛谈》记载,那时期上层人士嗜古成癖,高价收购古物,于是社会上刮起了一股盗挖古坟的风气,“于是天下冢墓破伐殆尽矣”,这也是为什么画家们画骷髅会这么像。

美术报

美术报

美术报

美术报

南宋 龚开 中山出游图

32.8×169.5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龚开的这幅《中山出游图》妙趣横生,描绘的是钟馗和小妹率众鬼魂游走的情境。画面上,钟馗和小妹各坐一肩舆,在鬼卒的簇拥下乘兴出游,悠然自得。画面后半段描绘的是挑或背物件的大小鬼,皆穿元人装束,戴着元人头盔,形象独特。还有若干小鬼,或攀住棒端,或倒悬杆上,或吊在竿下,或被大鬼倒拖而仍在挣扎。小妹面颊分为两部分,上半白,殆原来肤色,下半黑,乃以墨代胭脂,显得非常滑稽。

生活在宋末元初的文人画家龚开对当时社会的污浊状态极端不满,用钟馗与小鬼把内心中的愤恨宣泄出来。他在题跋中写道:“不应将墨鬼视为戏笔,它乃是画家之草圣,世上岂有不善真书而能作草书者。”这恰恰说明,此画正是画家真实情感的流露,是他的精心之作。

美术报

清 罗聘 鬼趣图 34.8×35.4cm×8

罗聘创作的《鬼趣图》采用了当时画家并不常用的湿纸画法,先用水色把画纸整体层层晕染,再沁入墨色,使得画面呈现出迷离缥缈的感觉。《鬼趣图》一共八幅,每幅图上的“鬼”都形态各异,画风可谓十分清奇。作品虽名为《鬼趣图》,实为“人趣图”,表面上画鬼,实际上也是讽刺现实生活中“鬼”一样的人。讽刺了现实世界的荒诞灰暗,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宗教、死亡等这些神秘事物的追求与探索。

唐宋时期的中国,已有“钟馗此日夜游,镇压小鬼”之故事。这一习俗,于南宋时漂洋过海,传播东瀛。13世纪初的《宇治拾遗物语》中,将其演变为“百鬼夜行”。

美术报

美术报

美术报

美术报

美术报

美术报

美术报

美术报

美术报

美术报

美术报

美术报

美术报

15世纪·土佐光信 百鬼夜行图卷(局部)京都大德寺藏

最后,用一张钟馗像“驱鬼辟邪”。

美术报

日本 佚名 钟馗像

▼点击下图订阅2022年《美术报》

编丨lisa

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广告、商业合作等联系小编微信号:L215337

往期专题(点击标题直达)

“青山望海 奔赴未来”中日韩青年书画大赛征稿启事

温故知新——金绍城的传统绘画观

传奇设计师三宅一生逝世,曾用“一块布”征服时尚界

台北故宫究竟藏了多少宝贝

第四届美术报“新芽杯” 国际少儿书画大赛上“新”啦!

动起来了!亚运历史上首套动态体育图标发布

由于公众号改变了推送规则

不想错过精彩内容常点“赞”和“在看”哦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美术数字资讯-古画里的中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