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能使一处普通景观成为著名的景观,景区也往往“因人而彰”。
当我们来到绍兴,王羲之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便脱口而出;
当我们泛舟西湖,欣赏着优美的景色时,情不自禁地吟诵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更有“赖有岳于两少保,人间始觉有西湖”,西湖因他们而增添光彩;
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因范仲淹那篇著名的《岳阳楼记》而闻名遐尔;
当我们登楼望山,想起千百年前的风流人物,油然而生“宇宙无穷,沧海一粟”的感慨,而古代文人们最爱做的事情就是登高望远,感怀旧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文化是有温度的,像流淌在血液里的记忆,时间愈久,就愈觉温暖人心,它是一张无形的网,是无论我们走多远都逃脱不去的精神故乡。而当那些文人墨客,于某一个地点缘事抒情,伴随着穿越千古的诗词名篇,抒怀之地也名闻天下,成为后人追怀仰止的著名景点。
暑期到了,虽然今年与往年有些许不同,但何尝不是一次了解家乡文化的好时机。
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衬,俱著声名。本期,我们就带大家通过几个小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名山大川,风景名胜。
西湖:乾隆魂牵梦绕的神石
奚珣强
在中国古代帝王中,乾隆对赏石的偏爱可谓独树一帜,他不仅在诗文中多次吟咏,更是不遗余力地在他的宫廷园林中放置各类观赏石,而江南的园林景观也成为他建造宫廷园林的重要效仿对象。在乾隆六下江南,曾经有一块石头让他多次眷顾,魂牵梦绕。
位于杭州龙井的神运石 陈洁 摄
一切都要从570多年前,明代淘浚龙井的工程说起。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这一年正值大旱,名为李德的官员,主持了龙井的淘浚工程。工程初始时,在井中淘得铁牌、玉佛、金锭、银锭等物,在金银锭上,还凿有大宋元丰(1078-1085)年号。其后在井中发现一巨石,李德命令八十位力士,全力拖拽而出,清洗完石头后,在石上发现题有“神运”两字,另有许多题刻,已漶漫不可读,也不知是何代何人所镌。神运石出龙井后,后又在龙井底淘得铁牌十五面、银二条,上面凿有吴赤乌(238-251)年号,想必这些都是遥远的三国东吴时,官府或百姓在龙井进行祈雨时所用。当工程近尾声,果然四周乌云密布,而龙井泉水也汹涌而出,李德惧怕再淘而惊扰神灵,工程即告完工。明代神运石重新发现后,特立于龙井旁,引得一众官员在此石上题刻留记。
位于杭州龙井的神运石 陈洁 摄
历史到了258年前的清代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皇帝当时是第三次下江南,他对西湖神运石早有耳闻,向往已久,当到达龙井时,发现此石果真神奇可观,于是在石上御题“神运石”三大字,并赋诗一首,也一并刻于石上,此后一发而不可收,分别于1765年、1780年、1784年,乾隆第四、五、六次下江南游龙井时,每次都在神运石上赋诗一首。所以现在的神运石上,共有五处乾隆的题刻存世,足见乾隆对神运石的喜爱。
此神运石,如今默默伫立在龙井畔,少人问津,至微堂为追述这段神奇往事,多次对石上的题刻进行辨识,目前共识得十七处题刻,确证此神运石为西湖题刻最多的石头。现把其中乾隆六下江南,五次御题“神运石”的调查实证分享给大家。
位于杭州龙井的神运石 陈洁 摄
清乾隆壬午御题“神运石”(1762年)
此御题字口清晰,被填朱,国家图书馆有拓本留存,按字迹分析当为乾隆所题,但拓本上有“乾隆御笔”方印,此题刻顶部未见,或许是后世按原拓本摹刻。《南巡盛典》有乾隆壬午御题“神运石”记载。
清乾隆壬午御题神运石诗刻(1762年)
此诗《南巡盛典》有记,全文为:“移来不借五丁穿,峭蒨亭亭一朵莲。闻说铁牌同出井,依稀辨得赤乌年。”壬午暮春御题。下钤“乾隆御笔”方印。因此处诗刻被另一“神运石”题字打破,只剩“赤乌年”之后的文字尚清晰。
位于杭州龙井的神运石 陈洁 摄
清乾隆乙酉御题神运石残诗刻(1765年)
此诗《南巡盛典》有记,全文为:“诡石狰如伟丈夫,遥年题识半模糊,新诗业已行行泐,曷不由今视昔乎。乙酉□□御题。”下钤一方印,印文未识。“业已行行泐”以上部分已被毁,仅剩下一部分残存。
位于杭州龙井的神运石 陈洁 摄
清乾隆庚子御题神运石诗刻(1780年)
此御诗刻被填朱,此诗《南巡盛典》有记,全文为:“杰立昂然似伟人,运来闻说力由神。东坡被服夫子者,不语可曾此辨真。庚子暮春御题。”下钤乾卦圆印、“隆”字方印。
位于杭州龙井的神运石 陈洁 摄
清乾隆甲辰御题神运石诗刻(1784年)
此诗《南巡盛典》有记,全文为:“运以神功诚有无,卓然立不借傍扶,方圆庵是米颠跋,对此曾经下拜乎。甲辰季春御题。”下钤两方印,印文未识。
综上述,乾隆共五次御题神运石,可见他对这块石头的独情之处。当然,神运石之神处也让我们想到了宋徽宗的艮岳,艮岳有“神运峰”,此“神运石”似有接脉艮岳之意。乾隆曾作诗批判宋徽宗的花石纲:“江南花石新编纲,舳舻衔尾运汴梁。延福五位争工巧,地狭更廓皇城墙。深壑崭岩极险邃,难妨驰突燕山骑。徽庙精思百艺能,如何独昧经邦智。”(《乐善堂全集》卷二十),他多次题记神运石,是否也是以此警示自己呢?除了乾隆五次御题之外,神运石另有十二处其它题刻,一块石头上共计十七处题刻,也可谓是西湖边满载历史的名石了。
宣城:敬亭山的画魂
喻军
宣城十景,“敬亭烟雨”居其中,倘去实地,最好选在凝寒未解、雨气氤氲的日子。藉满山的清润,和墨迹留白般的烟云,攀跻而上,骋怀游目,好不惬意。那是冬日的一天,有轻度的雾霾,一大早出发,到得敬亭山时,心随境转,一片霏霏细雨、泉光云影的画境宛在眼前了。而且这“画境”,似乎还因画僧石涛与此山的一段佛缘,而足为增慨。
清 石涛 古木垂荫图 175×50.7cm
史料记载,画僧石涛,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始,驻锡宣城敬亭山广教寺、金露庵和闲云庵近20年。正是在广教寺,他创作出一生的杰作:百开罗汉册页。据藏家崔如琢考证,《石涛百开罗汉册页》是石涛青年时期的工笔人物画精品,共绘制罗汉310位,配以龙、虎、鹿、狮等神兽形象。从他的画中自题,可以看出整套册页分别作于1667年、1669年、1670年、1672年,即从26岁至31岁,历时6年而成。此册页集人物、山水、花鸟、走兽于一炉,所绘人物,造型生动,神态各异,手法细腻,气息高古。历来人们对于石涛的绘画成就,皆以山水居首、花鸟次之来论定。各类石涛画册的遴选,也极少见到他早期的人物画,以至于诸多中国画爱好者,不知石涛还是一位人物画大家。吴湖帆曾言:“(石涛)画人物最佳,远胜山水;山水则愈细愈妙。后之学者,从横暴处求石师,远矣!”作为清初四大画僧之一,石涛绘画的瑰奇多变、意态纵横、不囿古法是中国画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而“百开罗汉册页”这样的巨制,之所以令人称奇,概因从中可以窥见年轻时的石涛,已然是一位功夫扎实、题材全面、天才迹露的大画家。
清石涛 中国画 花卉册
清石涛 中国画 花卉册
敬亭山和石涛相关的景点有两处,一为南麓的广济寺,二为半山的石涛纪念馆。
为了寻觅石涛当年的遗迹,从一路恣赏的山景,渐至雨丝风片的引睇。入得广济寺中,竟自始至终,未见一人。空宕之中,惟余一份千古名刹、修缮一新的失落。石涛当年的寮房呢?虽不敢奢望有所迹露,却连个大致的方位,哪怕只是一块提示牌、一段纪念的文字也渺不可寻。“册页”中,那些罗汉图中精湛的铁线描;那些古淡空灵的笔墨,竟出自这里吗?山行至太白独坐楼下的石涛纪念馆,于我而言纯属邂逅,但在撞见的片刻,作为多年的习画者,还是止不住一阵内心的怦动。首先,它周遭的山色,只须再上一处坡道,立能领略苍苍灏灏、峰碧森峭之美。既有寒光侵松、前路渐穷之感,更兼远山的烟云,受大自然一双巧手的洇染,凝而不化,逶迤大藏。诚如晚明散文大家王季重在《游敬亭山记》中所描绘的那样:“绛雰浮嶾,令我杳然生翼”。那么,置身于此境的石涛纪念馆,堪称人文山水独特的所在了。馆内陈列多幅石涛画作的仿制品,配以介绍石涛苦难的身世,以及在宣城的交游及行迹。不由让我想起,多年前曾造访石涛的故居、桂林的靖江王府。一代画僧,原名朱若极,作为最后一任靖江王朱亨嘉的子嗣,在一个屠戮之夜得以逃生,成为家族中唯一的幸存者。以后他隐姓埋名,亡命天涯,取了许多别号,比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为保全性命,他10岁出家,法名超济,后改为原济。从此,由一个孤儿,变成立身涉世、顺逆悲欢的僧人。这其间,想必他的内心,承受过极大的伤痛。或许吧,由于冥冥中的缘分,他来到了敬亭山广教寺,在青灯古佛之下,安顿身心,静心作画。把人生中最好的年华,都交付给了宣城。
清 石涛 清凉台图轴
清 石涛 幽溪垂钓图轴 110×58cm
若没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比如历代计有320余位文人为之吟诗作赋达千余首(篇),敬亭山作为一座小山,是不会博得“齐名五岳”的遐名的。如果说南朝诗人谢眺,和盛唐诗人李白是敬亭山的诗魂,那么僧人原济、画家石涛,则无疑是敬亭山不二的画魂。
(更多内容详见第1391期《美术报》书法版)
编丨俞越 lisa
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广告、商业合作等联系小编微信号:L215337
往期专题(点击标题直达)
孩子画了只“四眼企鹅”被家长狂训,教画画的美女老师气得想辞职……
整整63年,他画出了爱情最美的模样!
以花与艺术的名义集结,追问生命、自然、情感……
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清宫最精美鼻烟壶,一睹为快!
他们,力改国画糜弱之气,开创了一种宽容而开放的文化精神
大学猛增“书法学”专业,喜耶?忧耶?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