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全国政协委员们对文化艺术的发展有何提案与建议?艺术中国继续为您整理呈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理事、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董希源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理事、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董希源:加大团结引导、扶持培养力度 引导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理事、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董希源就“引导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助力文化强国建设”提出建议。
董希源介绍,作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重要组成部分的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包含自由美术工作者、民间手工艺人、网络作家、自由撰稿人、音乐制作人、舞蹈歌唱家,独立演员歌手等,活跃在文化艺术、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许多人在基层一线从事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创作。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是建设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力量。
“考虑到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更贴近群众的特点,经过调查研究并征求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意见,建议加强扶持力度、加强团结引导,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作用,参与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来。” 董希源说。
基于此,董希源提出了三条具体建议:加大扶持力度,鼓励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服务;注重思想引领和业务培训相结合,帮助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提升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支持自由职业艺术家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艺术创作与交流,发挥民间文化使者的作用。
“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要支持鼓励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参与文艺志愿服务等,宣传正能量。”董希源强调。
3月7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这是刘家成委员作大会发言。(李贺 摄)
全国政协委员 、导演刘家成:以优秀文艺作品激扬社会正气
刘家成委员7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作大会发言时说,以优秀的文艺作品激扬社会正气,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鼓舞人民朝气蓬勃迈向光辉的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也是每一位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使命。
刘家成说,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艺创作。要敢于自信地传递我们的价值观,理直气壮地唱响主旋律,致力于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品质,做市场和群众的引导者、引领者。
刘家成说,只要真正立足于现实进行创作,就会发现现实中有无数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迹,把这些真实人物和事迹生动反映出来,自然就会感动人民、鼓舞人民、激励人民。
刘家成说,只要真正地深入群众之中体会生活的冷暖,体悟生活的本质,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念,转化为以文艺作品讴歌人民、服务人民的火热实践,就能创作出真正激荡人心的作品。
刘家成说,文艺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文艺观,坚守艺术理想,保持不断学习、刻苦执着的创作态度,通过学习充实自我、充实作品,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不断加强思想储备、知识储备、技能储备,把崇德尚义作为一生的功课,善养浩然正气,抵制“三俗”之风,为艺术追求而呕心沥血、远离浮躁,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奉献光与热。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音乐舞蹈类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音乐舞蹈类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倡导和建设中国乐派 实现文化和教育强国宏伟目标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音乐舞蹈类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的提案提出,要支持倡导和建设中国乐派,为实现文化和教育强国宏伟目标而做出贡献。
“中国乐派”是以中国音乐元素为依托,以中国风格为基调,以中国音乐人为载体,以中国音乐作品为体现,以中国人民公共生活为母体的音乐流派与音乐学派的合称。
“目前,各级各类音乐课程设置、各类新媒体平台艺术导向、美育体系建设等,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国优秀文化标准。”王黎光认为,中华文化需要中国音乐奋发有为;美育教育需要中国音乐有所担当,这是倡导和建设中国乐派推进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的根本出发点。
音乐绝非肤浅的吹拉弹唱,而是净化心灵、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新时代的美育理应既有贝多芬也有王洛宾、既有帕瓦罗蒂也有郭兰英,既有肖邦也有刘天华。”王黎光说。
中国音乐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曾广泛地影响了亚太地区,今天的中国乐派在塑造中华文明的基础上,也应对东方文明有所贡献。首要任务便是在二十一世纪树立起中国自己的音乐流派、音乐学派与音乐教育体系。
王黎光指出,中国乐派的核心是不可复制的中华优秀音乐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积淀、精神面貌与审美趣味,是重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中国乐派建设作为文化强国的具体举措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中国乐派建设关系到国家文化战略的实施。音乐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完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开展美育教育、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推进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等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充分体现国家文化战略的具体落实。
第二,中国乐派建设关系到国家软实力和文化凝集力的提升。中国乐派可以通过深入研究中国音乐的语言、色彩、特征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彰显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独特性,使中国音乐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中国乐派通过学校教育进行文化传承,通过大众美育进入社会生活,从而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的巩固和提升。
第三,中国乐派及其话语体系建设有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通过建设中国乐派反思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总结中国音乐的艺术及审美经验,解决中国音乐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境,完善中国音乐文化的自身表述,可望使其真正成为一种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音乐文化。
“建议国家相关部委支持倡导和建设中国乐派,为实现文化和教育强国宏伟目标而做出贡献。”王黎光说。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各地筹建公共美术馆项目需加强可持续发展理念
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对提升公众文化生活品质,提高全民艺术修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近年来全国美术馆建设的方兴未艾,吴洪亮认为各地筹建公共美术馆项目需加强可持续发展理念。
“我们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各个城市的公共美术馆不仅成为新兴的城市地标、形象工程,甚至成了被追捧的网红打卡点。”吴洪亮介绍。“我每年都会接到多地要建设新美术馆或美术馆马上要建成了,如何进行内部装修、展陈设计甚至如何策划开馆展等问题的咨询。我们欣喜地看到所谓‘美术馆时代’到来的同时,也不得不注意到其中存在着缺乏长期眼光,可持续性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借由全国政协的提案平台,提供一些冷思考以及在政策层面上的建议。”
面对全国美术馆建设的发展现状,吴洪亮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加强规范。
其一、不少政府及机构在筹建美术馆时,更重视外部造型的新奇,而忽视其内部功能的合理性。公共美术馆建筑的服务对象是谁?首先应该是观众与展品。因此,展厅、库房、公共教育与休闲的区域应该是建设美术馆关注的重点。现在很多公共美术馆在建设时将首要任务放在建筑体的炫酷上,放在开幕式的大厅上,装修豪华,空调等设施耗资巨大,而到了展厅的空间与库房的恒温恒湿设备、专业照明、专业展柜、安保设备、专业电梯的费用等等反而捉襟见肘了。无论从现实的角度,还是从长远的角度,建筑体是艺术作品呈现的容器,开幕式也只是一时的欢腾,一座美术馆能做高质量的展览或借到重要的藏品才是硬指标,而被忽视的这些条件支撑恰是工作得以展开的基础。所以,建议在项目审批环节,注意美术馆功能的布局与资金投入的合理分布。
其二、有些地方将美术馆视为可炫耀的一部分,一味贪大。比如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城市,建造了数万平米的美术馆,开馆热潮之后,就少人问津了。对此,2018年11月,由住建部出台的《公共美术馆建设标准》已有了相对完善的要求,将城市的尺度、人口数量等作为衡量美术馆建设规模的参考值。但还有一个问题,美术馆不仅是建筑体,其实更是一个生命体。除了个别仅以展览支撑的美术馆确立非收藏性定位外,大多数美术馆藏品才是其立馆之本,成长之源。
展览也是一样,现在不少美术馆由于前期思考不足,开馆时临时抱佛脚,此后无展览可展。或者,花重金请来各式国际、国内大展,但做了几年,展览红了而馆不红,没能建立自己的品牌。因此,建议各地在筹建美术馆时,要审定美术馆发展方向及长期的收藏、展览计划,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其三、筹建美术馆时忽视软件,特别是忽视研究人员、策展人员、典藏人员、公共教育人员、视觉及空间设计等人员的配置,以为有人看着房子就可以了。如今的美术馆,不单单是将展品排布出来,而是提供知识生产的地方。研究是一个展览生成的前提;策展是为观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与达成交流的通道;典藏人员是作品的保障;公共教育人员是实现展览理念、展品价值深层传递的推手;视觉及空间设计人员是作品再次传播的造型师。因此,人才是关键!否则空有展厅与展品而无法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故而,要呼吁在筹建美术馆时,在编制上,对研究人员、策展人员、视觉及空间设计人员的倾斜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现在对建设美术馆大家已经有了共识,但什么才是一座好的美术馆,如何建成一座好的美术馆,还认识不足。”吴洪亮说。希望各建设部门、文化部门将美术馆的长期发展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使全国的美术馆建设渐入佳境,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服务于公众。(综合自新华网)
欢迎点击艺术中国小程序,浏览更多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