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盖一张手卷用的印章,那你得多准备些。
元朱文和汉白文这些基本类型的印章你都得有。
大印7-10厘米左右,小印1-2厘米左右。
有印章和无印是两个非常不同的视觉概念。
刚冲进书房写了个小条,
下面,我就试给大家看看。
先不论印章盖在那个位置,先看盖了和没盖的差别。
这差别在哪呢?弄清楚这些,才会明白为何要去盖印,才会坐下来慢慢琢磨盖印。
我们看到,作品上盖上印章以后,首先是视觉上觉得比较饱满,因为纸面上出现了两个色彩层次。
然后,你发现作品变得紧凑了,再有,你发现,印章的位置和大小朱白影响了我们看作品的视点。
目光在一瞬间的倾向就是朱文大印。
很多画家印章钤盖时是非常考究的,
齐白石还特地在印泥里加中药,以增加打印的立体感。
在黑白之间,红色总有不同凡响的表现。
归结起来,钤印的视觉作用有三:1、统领作用,统领纸面的视觉效果。2、点缀作用,起到修饰某些空间的作用。3、调节作用,调整整个作品的视觉格局。
这三种功能和城市雕塑是一样的,这纸面就是城池。
雕塑干啥用,印章就干啥用。
再看个小东西,结束今天的话题。
话说钤印大凡书家写作品,没有不涉及到盖印章的。大部分时间,大部分人,都只是因陋就简地盖上自己的姓名章,模模糊糊觉得盖上印章作品很不一样,或者觉得这样作品才比较有精神,但是却很少有书家专门去推求盖印的方法。
相对来讲,画家对盖印的位置和颜色甚至质感更加敏感和考究些。书家们对印章钤盖法则研究的缺失,我认为,至少在某种意义上降低了作品的品格。
从印章的发展史来看,印章最初的功效就是为了取信,证明这个东西是自己的,书画作品上盖印章原意也应该如此。然而六朝后期以后,印章的钤盖意义似乎有了比较大的转变。
由于六朝后期造纸技术的发展,纸张已经完全取代了简牍的位置。(秦汉时期,官方文书大多是用简牍书写的,写完后把文件卷起来绑好,在绳子的打结口封上一块泥巴,印章就盖在上面,这就是“封泥印”。而当造纸技术成熟以后,封泥就不再使用了,在纸张上书写公文、盖印章促使了“印泥”的使用。)
而隋唐时期特殊的印章制度和铸造方法,让今天我们看到了隋唐时期盖在纸张上的那些硕大的蟠条印,当然,它们都是属于官方性质的,颜真卿《自告身书》上盖的就是这种印章,是一排一排盖的,大家可以打开书看看。宋代的宣和七印也是属于官方性质的。凡是官方的印章,都有一套明确的钤盖制度,做这方面考据的大有人在,都值得我们借鉴。
而我们今天在博物馆看到的书法作品上盖满的是大部分都是宋代以来收藏家钤盖的印章。据我所知,收藏家盖印也有一定的秩序,以表示先后和尊卑,这些我也不打算去考据了。我要讲的部分是,从视觉的角度来看,哪些印章打得是恰到好处,哪些是对画面起到破坏作用,卷面上几十上百方的印章又怎样的基本规律,我们又当如何加以运用………(文/唯山)
本文转载自闻是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