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气与书画的意境

中国画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书卷气与书画的意境

点击下方蓝字抢购书画优盘

中国画高清:3800幅古代绘画图库,27G历代经典书法套装,4100幅西方大师经典油画,高清极品,一次看个够!

书卷气是腹中文章的外在表现,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其气指的就是“书卷气”。书卷气是一种文化气质外溢的美,它散发着一种“大雅”的韵味,其概念不易明确“言传”,其内涵却可以清晰“意会”。书卷气自然来自“书卷”即书籍,因为古代书籍多作卷轴形,故称之为“书卷”。因此,要取得书卷气,多读书是先决条件。不读书则无从谈书卷气,书读得不多则散溢不出书卷气。《世说新语》载: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腹中有书到须晒的地步,外溢出的自然是极其浓郁的书卷气了!写文章,自然与书卷相关,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神”中,当然蕴含着书卷气,而从事书画艺术创作,书卷气同样至关重要。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憎,对人则语言乏味。”从事艺术创作亦然,作品蕴含书卷气,便平添风神韵味,如无书卷气,则匠气、俗气充斥其间,自然面目可憎,语言乏味。书卷气与读书的多寡成正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原来是指读书与写诗的关系,其实,读书与书画的关系何尝不是如此,书读得多,挥毫自有神来之笔。

古人十分强调读书对一位书法家的巨大作用,苏轼有诗:“笔退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宣和书谱》所谓“善论书者,以谓胸中有万卷书,下笔自无俗气。”都是指读书对书法所起的作用。

古云:画忌六气。一曰俗气,如村女涂脂;二曰匠气,工而无韵;三曰火气,有笔杖而锋芒太露;四曰草气,粗率过甚,绝少文雅;五曰闺阁气,苗条软弱,全无骨力;六曰蹴黑气,无知妄作,恶不可耐。书画同理,书法同样忌这六气,而匠气、俗气则是忌中之大忌。书画需要技巧,便是笔墨、结构的表现手段,掌握这个手段并不十分困难,但要在满纸笔墨中冲刷俚俗匠气,则是十分不容易的。据说,有人向某大书法家学习书法,大书法家首先叫他去读唐诗宋词,然后欣赏书法名作。那人照做后,落笔便觉有一股高雅之气自胸底涌起,进入一种难以言状的艺术境界。这其实就是所谓“书卷气”的外溢。

如上所述,书卷气来自书卷,其实,书卷气也就是文学修养。一个人文学修养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他书画作品艺术效果的高低。有人评论:鲁迅、柳亚子、茅盾等的书法功夫并不见深,但由于他们都是大文人,文学造诣精湛,艺术修养很高,所以,在其书法中便自然流露出一股“书卷气”,蕴含着一股耐人寻味的艺术趣味。反之亦然,古今书画大家无一不是文学造诣精深者,作为书画家的同时,在文坛在又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因此,他们的书画作品便蕴含着浓厚的书卷气。

书画创作讲究意境,意境是书画家的情感在作品中的表现。罗丹说:“最纯粹的杰作是这样的:不表现什么的形式,线条和颜色再也找不到了,一切都融化为思想与灵魂。”这个“思想与灵魂”就是我们所说的意境。艺术作品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其意境是否感人。即如看似由抽象的线条组成汉字的书法,若非表现精神气质,也就无所谓艺术美。我国古代书论从唐就开始强调表现功能,到宋代,这便成了人们的一种普遍认识。苏轼《论书》云:“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其实指的也是书法的意境。欧阳修说颜真卿“忠义出于天性,故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人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元鲜于枢推为“天下第二行书”,历代书家都予以莫高的赞誉。其书从开始的凝练深沉到中段的奔放遒劲,到后段的痛快淋漓,那跳掷翻腾的笔致,浑厚圆转的线条,席卷千军的气势,读者可从中窥见作者化悲痛为力量,溶于笔端的英风浩气,这也正是《祭侄文稿》的意境所在。设若作者不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且具“忠精赫赫”之品操者,则断然不能出此意境。其书卷气在作品中的体现更自不待言了。

绘画的讲究意境,尤甚于书法。绘画史上有许多有关意境的趣闻轶事,常为习画者所乐道。如宋徽宗时用古诗命题考试画士,以意境佳者入选。如以“嫩绿枝头红一点”为题,在花木上妆点者平平,画绿树丛中伸出一枝桃花者亦不足称佳,有于危亭缥缈绿树掩映之处画一美女凭栏而立者则意境见矣!熟悉这类故事者并不少,然而,仅仅是对这类轶事的闻知并不等于理解了意境的内涵,闻知与理解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更不用说创造意境深远的作品了。绘画的意境,重要在构思,这种构思,是要在观察、认识的基础上,用心灵来表现客观对象。要善于挖掘事物最深层、最本质的东西,在立间意上苦心经营,从而创造出深远的艺术境界。这就须要用深厚的文学修养去构思、去创造,通过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手法,展示客观对象所能蕴含的深刻意义。意境是深厚的文学造诣和丰富的艺术修养的自然流露和写照。

譬如画一幅《三峡图》,绘画的对象是滚滚奔腾的长江及两岸苍翠壁立的山峰,作者如作纯景物的描绘,就谈不上什么意境。只有通过客观事物的描绘来歌颂长江天险的雄伟、壮观之美,展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孕育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养育了一代代英雄豪杰,展示长江天险的精神本质,才称得上艺术作品的意境美。要表现这种意境,就要求作者不只在练笔上下功夫,更要在练意上下功夫,而练意首先要求的便是多读书。画三峡,不仅要读有关三峡的地理著作,更要读有关三峡,有关长江的历史著作、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以及历代文人墨客、英雄豪杰与长江相关的大量故事轶闻等资料,腹中有了这些书卷,就会产生“艺术心灵的感受”。当长江的浩荡气势,历史的变幻风云,英雄人物的气度风采在你的胸底涌起之时,你笔底呈现的就绝不会只是客观事物的具象再现,书卷之气定然会充盈在线条墨团色块之间。这也就是“意”的创造,这种意的创造能使笔墨高度提炼和概括,表现出动人心魄的艺术境界。

再如画荷花,一个没有读过什么书的作者,可以掌握相当高的绘画技巧,可能细致而逼真地描绘荷花的各种形态,但那作品绝对摆脱不了匠气、俗气。倘若是读过诸如周敦颐《爱莲说》、李渔《芙蕖》、朱自清《荷塘月色》以及古今众多名家描写荷花的篇什的作者,其下笔画荷便绝不同于前者。或许他画得并不工整、细致,也不如前者形似,但从那满墨色中,从作者重“神”不重“形”的表现手法中,你可读到一股浓郁的书卷气。在这里,自然形象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已非作者的注重点,作者要创造的是意境的美。前人强调“画形先画意,画意不画形”,说的正是注重意境之美。但,画意不画形并不是说历家不重视形的真实表现而信笔涂抹,而是在对自然形象的深刻观察的基础上,大胆挥写并进行再创造,用高度概括提炼的笔墨创造出不同凡响的意境美。

意境美具有的是一种虽不道破却意味尽出的境界,它能调动观众读者的积极联想,予以难以言传的美的享受。欣赏画意叫“读画”,一个“读”字告诉我们,画家在画面中表现出的外在的或细腻典雅、或绚烂活泼、或雄奇奔放、或纵横跌宕的技法特点,固然可供欣赏,而画家寄寓于笔墨中的蕴涵和情致即“意境”,则更是读者需要理解,也是作者希望读者能够理解的思想内容。譬如读明代徐渭的《墨葡萄》,我们从那瘦劲而柔中见刚的线条及浑脱斑驳的墨色中可读到画家不平、不安、不耦的遭遇和不屈、不附、不阿的个性。又如读八大山人的花鸟,我们从那夸张变形的小鸟,萧瑟惨淡的构图中,能读到画家郁闷悲愤的情绪。这些,也正是画家笔下的意境所在,而要创造这种意境,则离不开书卷,离开了书卷,葡萄、花鸟都只能是客观事物的具象,所谓作品也只能是充满匠气、俗气之作。

宋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苏东坡评王维的诗画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有形诗”、“画中有诗”指的也正是“意境”。书画的意境是书画的“诗化”,既是诗化,其要求就不仅在于描绘客观形象的真实、生动和笔墨的规范,更重要的是能把人们引进一种浓郁的思想感情气氛之中,唤起人们丰富深邃的联想,从具体的形象感受中进一步领悟到更深的启示。托尔斯泰说:“愈是诗的,愈是创造的。”要创造出诗的意境,“书卷”之重要自不待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用这句成语来说明“书卷气”与意境的关系,实在是再确切不过的了。

中国画

本文转载自网络

中国画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中国画-书卷气与书画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