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赋予中国绘画内在之美

国画艺术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留白,赋予中国绘画内在之美

国画艺术

国画艺术

赵春秋 关东雪夜梦亦寒

留白带给绘画的内在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白”带来气韵生动之美、虚实相间之美以及意境悠远之美。留白不是一种虚无,“白”不等于“无”,它是“气”、是“虚”、是“藏境”的手法。谢赫的“六法论”中,把“气韵生动”排在首位,足以看出气韵在一幅画作中的重要性,气韵生动后来也成为历代评判绘画水平的最高标准。中国绘画力求在画面上造成蓬勃灵动的生机和富有韵味的节奏,营造出生机勃勃之象。这一象便要依据画中之气,而留白就是画中造气的显现。元代饶自然所著的《综会十二忌》第一忌就是忌“布置迫塞”,迫塞就是画中无气的表现。清代周济所言:“空则灵气往来”,宗白华谈及留白时也说:“中国画最重空白处。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种种的话语表明出留白对于画中“气”营造的重要性,留白在画中是“虚”、是“气”的体现,适当的留白会化塞为疏,化静为动。

国画艺术

王蒙 青卞隐居图

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就是运用留白制造气韵生动之感的例证。此图采用“高远”表现手法体现山势挺拔之姿,用墨采用“近深、中浅、远深”的表现方式来塑造画面空间的立体感、层次感与空间感。画幅中的留白消解了用墨之深的厚重严肃之感,消解了绘画构图的密集堵塞之感,使得画中留白之虚与景物之实相互配合从而产生气韵。在整幅画作中,亦能体现出作者对于“气势”的重视,整个画面流露出气脉的流动。

国画艺术

曹知白 群峰雪霁图

在中国绘画中笔墨未落处、用笔浅显处皆可称之为虚。绘画的妙处就在于实处不死、虚处不空,虚实相生。黑者,墨迹也,实也;白者,纸上空白也,虚也。留白使得笔墨所显出的有形实象与空白所显的无形虚象相傍相生,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留白是画面中“虚”的艺术表现。清代方世庶在《天慵庵笔记》中记载:“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留白之“白”是画家苦心经营的结果,是计划之“白”,是基于画家“胸中之竹”与“意在笔先”的艺术创造,所以留白正是画家因心造景、以手运心的结果,是画中虚境的体现。

国画艺术

马远 寒江独钓图

中国有多种留白绘画理论,例如“以实托虚”“知白守黑”“计白当黑”都体现出虚与实的统一,它们是巧妙运用空白的艺术手法。白者为虚,黑者为实,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种虚中寓实的表现手法,让中国画在世界绘画中绽放独特的光彩,给观赏者回味无穷的感受。例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作者用寥寥几笔在画面中呈现了一个孤老在江中垂钓的场景。画中以偌大的空白为背景,但是并没有让观赏者感到空洞,反而令人感受到江水浩渺的气势,具有极强的空间感。这是画家利用画面空白之“虚”引起观赏者的想象,使空白不再是虚无,而是浩瀚的江水与广阔的天空。这幅图是虚实结合的典范之作。

国画艺术

吴镇 渔父图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诗境、画境的核心。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结合所产出来的艺术境界,它是虚实有无的协调,是形与神的兼备,是情与景的交融,既蕴于象内,又生于象外。中国画中的留白本质意在用“无”诠释“有”,用“空”来营造“满”,通过留白使画中景物形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达到“言外之意”与“画外之境”。

国画艺术

刘松年 四景山水图-冬

留白点染画意、深化意境、扩展画面的艺术空间,这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合而为一的。“白”是一种“无”的状态,画中的留白可以给予观赏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在画中,“实”与“虚”、“有”与“无”、“黑”与”“白”的结合能创造出无限意境。这种意境在南宋画家马远与夏圭的画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们素来有着“马一角,夏半边”的称号,这是他们绘画构图的体现,他们常常以景物一角、一边入画,画幅剩余之处便是无尽的空白,这无尽的空白营造了无限的意境,即“空纳万境”。

国画艺术

马远 对月图

马远的《对月图》以山腰之景入画,描绘了一位高人在崇山峻岭中邀月共饮的场景。画中一半实景、一半虚境,营造出云月朦胧之象,渲染出凄清寒冷的气氛,画中之“虚”更衬托出这位高人孤独的心境,予人以玩味不尽的意趣。

国画艺术

夏圭 西湖柳艇图

夏圭的《西湖柳艇图》形尽意无穷,意无穷正是留白画面的作用。画面下方以实笔与重墨勾画出回环的柳堤,画面中间用虚笔与淡墨勾勒出雾中迷朦的远方树林,画面上方用淡墨点染出苍茫的天空,整个画面虚实相生,遥相呼应,产生悠远的意境之美。

若喜欢,请点个在看国画艺术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国画艺术-留白,赋予中国绘画内在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