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来源:上海中国画院
千古寂寥 批图可见——读《解放上海》组画长卷
文 | 牛孝杰
编者按:“火红的年代——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艺术特展”正在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展出,其中令人瞩目的是一组共八幅创作于1957年的上海解放主题画——《解放上海》组画长卷,生动再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的历史图景,这也是该组画长卷首次与公众见面。
六朝南齐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说:“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古寂寥,批图可见。”在此谢赫道出了作为人文社科组成部分之绘画的两个社会功能:其一当为教化功能;其二则为绘画的现实主义功能,即图载历史以为后世鉴之,亦因之而为历代治平盛世的政府所重视。由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汤义方(1914—1980)、朱梅邨(1911—1993)、郑慕康(1901—1982)、周錬霞(1909—2000)、吴青霞(1910—2008)、潘志云(1913—1973)、董天野(1910—1968)诸位老先生共同创作的《解放上海》组画长卷即为图载历史之现实主义题材的中国画精品。
中共中央祝贺上海解放的电文
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的百万大军开始横渡长江,四十万国民党军江防部队一触即溃,向江南纵深撤退,解放军解放南京后又展开了千里大追击。当时解放军渡过长江后,其时攻克上海已势在必得,然由于上海位于东海之滨,濒临长江出海处,城市人口600万,是中国的最大经济文化中心,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因此做好战后接管工作已经重于战斗,中共中央特别强调尽一切可能减少破坏,以利于今后恢复经济和进行建设。
为此第三野战军在攻打上海之前特意在苏州附近停顿了半个月,着重学习城市接管政策。5月中旬,上海战役打响。为了避免破坏,战斗主要在城市的郊外进行,部队攻进市区之后宁可多付出一些伤亡也不使用重炮,包围敌军之后尽量用劝降迫使其放下武器,这样就达到了完整接收城市并歼敌15万的辉煌战果。上海之战是解放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打的不仅是一个军事仗,也是一个出色的政治仗,不仅要消灭敌人,还要保全城市与争取人心。
解放军进城前,当时国内重要的民族企业家荣毅仁坚定地表示要留下。解放军进城后的第二天凌晨,当还心有疑虑的荣毅仁推开家门时,只见疲惫的解放军战士都是和衣躺在马路上睡觉,没有一个进民房的,他感叹道这样的部队真是古今未见。后来,荣毅仁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他曾经回忆说:“正是从这一刻起我认定共产党定能坐稳天下,自己也就决心站在新政权的一边。”古语道“得民心者得天下”,解放上海的战例是中国共产党对此真言最好的诠释。
汤义方 《组织起来》
朱梅邨 《反驻军》
郑慕康 《送军情》
周鍊霞 《引路》
由八件独立作品组成的《解放上海》组画长卷以解放上海的具体历史事实为背景,以八个具体特定场景描写为手段,有序且有历史连贯性地展现了解放上海的历史画卷:汤义方所绘《组织起来》以群众相互传讯开会的场景描绘,从侧面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解放上海、有效接管上海所做的前期发动群众、把群众组织起来等的准备工作。
朱梅邨之《反驻军》展现了解放军主力总攻前,上海当地居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动与领导下,自觉有序地抵制当地国民党驻军的场景,以示有效配合了解放军的军事行动。郑慕康所绘《送军情》与周錬霞之作品《引路》,以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于战前为解放军或送情报、或为解放军指引道路的描绘,生动地反应了人民群众与解放军的鱼水之情,更有力说明了站在人民一边的解放军胜利之必然。
吴青霞之《攻掉敌人最后碉堡》以及潘志云作品《刘行战斗》、汤义方、郑慕康、朱梅邨合作作品《扫雷》,则以宏大的郊野战场场面的描绘,清楚展示了中共中央为保护上海,使其少受损失而决定主要战斗在城市的郊外进行,部队攻进市区之后宁可多付出一些伤亡也不使用重炮的作战方针。董天野绘《军民一家抢救生产》一图,以军民合作,其乐融融的生产场面,反映了上海顺利接管之后上海恢复生产、复苏经济的火热场景。
一卷《解放上海》组画,俨然一组解放上海历史情景的生动再现,正所谓“千古寂寥,批图可见”是也。
吴青霞 《攻掉敌人最后碉堡》
潘志云 《刘行战斗》
汤义方、郑慕康、朱梅邨 《扫雷》
董天野 《军民一家抢救生产》
此组《解放上海》长卷绘制于1950年代后期,其时正是在“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之背景下,提倡现实主义的主题创作时期。绘制《解放上海》组画的各位画师,均系自民国进入新中国的画界好手,他们皆身怀绝技,均诗书画印具绝且对新中国的建立由衷欣喜,所以他们绘制此组作品时内心是一颗崇敬之情的,既能将每件作品描绘的阳刚正气,又可以将生硬面孔的现实主义的主题创作绘制地笔精墨妙、生动活泼,正所谓“笔愈减意愈远”也,既有现实题材的严谨性,又有传统文人画之风雅之气。整组长卷虽非一人所绘,然整体风格又能趋于一致,可谓同中有异,异里寓同,妙不可言也。
上海中国画院藏《解放上海》组画长卷,实为现实主义主题创作的杰出代表作品。其现实主义题材的严谨性与中国传统笔墨语言完美表现的有机结合,对当下主体性创作的实现及研究具有现实借鉴意义及价值意义。
若喜欢,请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