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的山水画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山水画画作中的意境使“山水”有了自己的思想,而不是走上风景这一道路。意境是画家通过山水石树对自身进行剖析以及精神追求的一种手段。因此,意境对画中的山水石具有明显的超越性。正所谓以实引虚,以虚衬实,虚虚实实,方出意境。意境并非眼前所见的真实景物,而是亲临观赏自然景观后在内心产生的感悟境界。
石涛的画作与清朝初期所流行的仿古不同,一反陈旧的山水程序,直接源自生活。他描绘的都是真实的山水感受,源自亲临所视中的景象。与此同时,他的画作中近景、中景偏多,山石、树木以及房舍都近在咫尺,生机勃勃,充满了张力。在出现房屋的画作中,房舍必定在构图中占不小的面积,这不仅是想衬托在这山水中生活之人的闲享之乐,更是在房舍屋宇的块面形态和树木山石的线群中形成对比与变化,这样的结构与当时其他人远景山水画作中寥寥几笔勾勒出的房舍所形成的画面效果区别是巨大的。
(二)以水墨代笔在传统的水墨画中,强调墨随笔出,对笔的要求比较多,在画作中线的运用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然而在墨块的运用上却出现了空白。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石涛的作品突破了传统的模式,在运用线的同时,也突出了墨块的运用,将墨当作能独立存在于画面的元素并把这种审美元素扩大,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奇妙效果。现代的许多艺术家也都会在作品中运用冲、洗、泼的表现手法,给人视觉上的冲击,这种对墨的运用,一定程度上是受石涛开创的这种艺术语言的影响。
(三)专以气胜与其他大家画作相比较,石涛的画作专以气胜。而专以气胜的根本在于画作中对墨块的运用,这是很多名家在评论石涛的画作时所共同认定的。对于怎样在画作中表现“气”,石涛曾说:“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不仅如此,石涛还专门在手上下过苦功夫,他的许多画作中都有此体现。例如,《山水册》首页的画作,就充满了氤氲之气。其表现的是夜雨过后的早晨。画面中,水边的房屋由于昨夜的大雨,显得有些阴暗,但是屋后的树木由于烟云笼罩的原因,呈现出近处清晰,远处模糊不清的样子。整体观来,整幅画作仿佛四处都弥漫着浓浓的水汽。
(四)笔法独特石涛在书法上也极具个性,这不仅体现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更是融入了他的画作中。从他的画作中可以看出,在使用笔时,超越了笔墨的技法。比如,在画作中,石涛运用“草篆书法”的笔法,用于表现石头的立体造型。这一技法是石涛也是清朝早期山水画的一大创新,现藏于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份石涛册页中,石涛用淡淡的线条来描绘空山和白云,仔细看来,这种线条正是草篆中所使用的圆笔。运用这种笔法,更好地表现了山水内在的生命力,也突出了画作的活力。但是,石涛并不是拘泥于某一种笔法,我们可以从“任不在笔,则任其可传;任不在墨,则任其可受”这句话中得到佐证。石涛虽然重视笔墨技巧的训练,但是更重视对山水画理的钻研。
综上所述,对中国山水画来说,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之一。石涛在山水画中的创新精神,也是对当时传统的创新。关于石涛,因为他为无数的后来人提供了启示,故而他的创新更有独特的意义。他所创造的经典山水画,代表着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阶段性的成就,也让中国的写意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若喜欢,请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