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浅予:中国画的艺术技巧

国画艺术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叶浅予:中国画的艺术技巧

国画艺术

有些人看了齐白石的花鸟草虫画,心里真喜欢,可是嘴上总是说:“人是我们描写的主要对象,我们应该学习齐白石的创作方法,但不必学他的花鸟草虫。”他们觉得花鸟草虫不过是小玩意儿。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不能提倡。自从齐白石获得国际和平奖以后,这种论调渐渐消失了。把绘画当成政治形象或生活图解的观点,现在站不住了,因此可以谈谈中国画的艺术技巧问题,来认识中国画的一些特征,也许对刚开始接触民族传统绘画的人有些帮助。

国画艺术

齐白石 花鸟册页

首先,应该从历史来看看中国画。在辽阳汉墓的壁画没有发现以前,关于远在汉代的绘画,只能从许多画像石头的造型来想象它的面貌。这几年来地下发掘出来的汉代绘画遗迹已经愈来愈多,使我们确信毛延寿那样在宫廷里服务的画家,他的艺术造诣一定很高明。不仅如此,汉代的鉴赏家还告诫画家不要一味追求物象的细节,弄成“谨毛而失貌”。这是极有启发意义的一句现实主义名言。中国画叫“肖像”为“传神”。顾名思义,就知道替人画像不能满足于“形似”,一定要做到“神似”。即使是山水画,也不能满足于一座山一片水的表面模仿,必须要有诗人那样的感情来描绘大自然的美景,达到“画中有诗”的境界;至于花鸟画,那就使人感到“活泼天机”和“鸟语花香”,标本模型式的刻画是被反对的。由此可见,中国画家对于造型的主张是现实主义,不是自然主义。谢赫的“六法”提出“应物象形”和“随类赋彩”两条主张,说明造型的准则应以客观存在为依据。不过,中国画家在应用解剖透视和色彩等物理学的法则时,首先是服从画家对物象的感觉,不是服从纯客观的物理现象。道理很简单,因为绘画是艺术,不是科学挂图。有些人批评中国画不科学,恰恰都是从物理现象来指责。譬如问:为什么头那么大?为什么手臂那么长?为什么桌面那么高?为什么远山那么近?为什么不分明暗?为什么月光下没有阴影?为什么花是红的而叶是黑的?对这些为什么,如果放弃了艺术表现的特点来答辩,中国画是容易站得住脚的。然而问题的关键并不在此,关键是在:让绘画成为科学挂图呢,还是成为供人观赏的艺术品?在解剖知识方面,中国的画谱和画论有过精辟的人体结构分析,并且附有简易的口诀,极容易记住。山水画谱有“远山无坡,远树无枝,远人无目”一类远近法的提示。花鸟画非常注意花木的生长规律和动物的解剖结构,假使把互生的叶子画成对生,或把鸟爪二趾在前,画成三趾在前都会闹成笑话。可是我们欣赏花鸟画时所注意的是花鸟的神态姿态,不是那些解剖、透视。这里并不故意要替一些画得实在不好的中国画作辩护,而是希望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便不至于提出那么多的为什么了。

国画艺术

齐白石 虾

为了达到“形神兼备”,中国画家在观察生活和锻炼技法的时候是极其刻苦认真的。五代山水画家荆浩,谈他自己“写松万本方得其真”。齐白石从小画草虫,到了七八十岁的时候,还在改变他的画法,有一幅《虾》题着“白石衰年变法”,的确变得形神更加逼真。画家对每一种造型的要求如此高,而一生的精力有限,所以中国画家有专工一门的传统。有的长于花鸟,有的长于山水,有的长于人物,有的偏长于几种花或几种鸟,有的甚至只专长于一种东西。比如:韩幹的“马”,戴嵩的“牛”,和易元吉的“猿”。专工一门是对于这一门有更深的造诣,并不是只学了一门,如果只会画马,那么他画的马一定不会十分高明。中国画依题材不同的分科,由来已久。各人发挥所长,专工一门,形成了中国画在题材内容上的百花齐放。又由于各人表现手法不同,创造了多种多样的风格,便成为中国画的百家争鸣。比如,同为花鸟画,齐白石的水墨写意和于非闇的重彩工笔,风格很不相同,但各有妙趣,唐代李思训和吴道子同画大同殿壁,题材同是嘉陵江山水,李思训画了三个月,吴道子画了一天,同样受到赞赏,明代仇十洲和陈老莲,都以人物画著名,他们都画过西厢插图,仇的手法细柔,陈的手法刚劲,都为后人所爱。中国画造型的骨干是“线”。通过线的强弱、曲直、长短、粗细、浓淡、虚实、转折等变化表现物像的体形、质感和动势等复杂的关系,构成完整的形态,在人物画里有所谓“十八描”,是历代画家所创造的线型,如“游丝”、如“铁线”、如“兰叶”、如“蚯蚓”等。这不过是指有实物可以比拟的部分而已,线型的变化何止十八描?有人说欧洲文艺复兴以前的绘画也是用线来表现物像,认为线不但不应该算是中国造型的特点,而是一种落后的方式。持有这样见解的人,以为欧洲绘画在文艺复兴以后早就放弃了线,就认为线是过时了的落后的东西。从这个逻辑出发,那么因木版印刷而产生的木刻艺术,早就该在这个照相版的时代被淘汰了,然而木刻艺术却按照它自己的道路在发展着。

国画艺术

吴道子 线描人物局部

一种艺术的发展,除了时间的因素,还和它特殊的性能以及产生这样艺术的民族的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若是把这两种因素去掉,那么,绘画就只能有一种,无所谓油画和国画之分或漫画和木刻之分了。“线”这个中国画的基本语言在历代画家的创造中,他的表现力获得了高度的发展。“线”早已脱离了只有表现物象外轮廓的原始状态,一个完整的生动的形象必须是“形、质、动”三者有机的联结,因此,除了表现准确的结构,“线”的职能还在于充分表现物象的质感和动势。严格地讲,中国画的每一条线,应该同时表达“形、质、动”三种感觉综合的效果,假设没有高度的艺术技巧是不容易做到的。唐代大画家吴道子所创造的人物有“吴带当风”之称,说吴氏所画的人物衣带有临风飘举的感觉,又说吴氏画山水“行笔纵放,如风雨骤至,雷雨之交作”,可以想见,吴道子笔下的线真达到了变化万状和气势磅礴的境地了。“线”法之外,还有“皴”、“擦”、“点”、“染”等笔法。山水画里因山势、石形和土质的变化,画家创造出犹如“披麻”、“乱柴”、“鬼面”、“斧劈”等“皴”法。“擦”、“点”是画块状的墨色或颜色时一种笔法。“染”法是运用湿笔墨或染色的方法。人物画的“开脸”、花鸟画的设色,山水画的分阴阳远近,都需要运用染法来充实物象的体积感和色感。

国画艺术

郭熙 早春图

中国画的造型技法讲究有笔有墨,笔法和墨法是联在一起的,在用笔的变化中,也就是在运用线、皴、擦、点、染等等笔法之中,一定要运用墨色的正确变化,才能完整地表现形象。笔墨的关系,在某一方面看,犹如骨肉的关系,有笔无墨好像一个瘦骨嶙峋的人,有墨无笔,便像一个大胖子,都是不健康的。一般山水画都以墨为骨干,很少用浓墨的色彩。水墨画,就纯用墨色的变化来表达色彩。在花鸟画里,到了写意特别发达的近代,画家也都喜欢单用墨色来表现,即使运用色彩,他们也认为通篇用色等于无色,在需要的地方染上需要的颜色,才能发挥色彩的效果。齐白石的芍药,枝叶用墨,花头用色,这样就降低了绿叶的色感,显得红花特别鲜艳。

国画艺术

恽南田 春风图

但是,也有以色为骨干的作品,如唐代李思训的金碧山水,清代恽南田(恽寿平)的“没骨”花卉,几乎看不见用墨的痕迹。第二届全国画展有些花鸟画,如王个簃的“花瓶”和田世光的“牡丹”,可以说在色彩效果上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功能。山水画家为了表现祖国的自然美景,有意强调色彩的感觉,出现了许多以色彩为主调的作品,如吴镜汀的《略阳山城》,贺天健的《七里泷秋色》等。这些作品反映了时代的感情,同时也说明了中国画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国画艺术

贺天健 七里泷秋色(拍品)

赋色的浓重或清淡,主要是个人风格的表现。牡丹可以画成五彩绚烂,鲜艳夺目,也可以画成墨色变幻,淡雅宜人。如果你不喜欢浓墨或不喜欢轻淡,那是你个人的爱好,不能贬浓墨为“媚俗”,或贬轻淡为“失真”只有允许题材上的百花齐放和风格上百家争鸣,才能适应今天广大人民的要求。中国画的篇幅和样式的变化很多,最普通的大幅有“立轴”和“横披”,小幅有“册页”和“手卷”。此外还有“通景”、“屏条”、“镜心”、“扇面”等样式。古代的大幅作品除了画在庙堂宫殿墙壁上,也画在可以移动的围屏上。中国画家不但能在指定的篇幅里经营指定的题材,而且能够将同一题材,安排在不同的篇幅里,中国画家在“经营位置”即构图方面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

国画艺术

费新我 刺绣图卷(拍品)

中国画的构图方法在运用“透视”物理上有极大的灵活性。如果只限于应用固定视界的照相式焦点透视法,便无法表现山水画中的平远、深远、高远等不同的远近法。因为人的高度只有一米多一点,视平线很低,只要眼前有东西挡住,无论什么远景都无法看得周全。可是优美的风景往往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的美景只有人在里面走动,或从高处观看,才能领略它的妙处。因此中国画家创造了运动透视法(或称散点透视法)和“以大观小”法(或称鸟瞰法)的构图,来处理这类题材。绘画的人物是用艺术的手腕将现实的景物完美地表现出来,如果不能突破照相式的处理,是不会令人满意的。敦煌的经变壁画构图和一般长卷的构图,巧妙地把不同空间和不同时间的事物组织在统一的画面里,满足了人们自视觉欲望上“求全”的要求。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创造。第二届全国国画展有两件作品:一件黎雄才的《武汉防汛图》,描写1954年武汉人民和长江作斗争的伟大场面,好像一篇惊心动魄的故事史诗;另一件是费新我的《刺绣图》,描写苏州妇女刺绣工厂的情况,却像一支清脆悦耳的民间小曲。这两件有首有尾,引人入胜的作品之所以成功,传统的构图法的技巧运用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国画艺术

南宋 马远 寒江独钓图

运用空白是中国画艺术技巧的另一特点。我们知道画家“经营位置”主要是根据题材内容的要求,来决定物象的主从、呼应、远近、烘托等关系。但要表现这些关系,却在于构图的繁简相托、虚实相生和黑白相映。运用空白是调整这些关系,达到画面有节奏有变化并富于装饰性。空白运用得好,可以让鉴赏者发挥想象的余地。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在一片空白中只画了一只小舟和一个渔翁,画面上虽没有明显的水纹,可是在我们视觉中仿佛存在着江水浩渺,而感到清寒满纸,这就是所谓“意到笔不到”的作用。花鸟画里的空白,使色彩格外鲜明,形象格外突出,高山脚下掩着一片白云,托出了山脚的树梢,也显出了前后层次。在构图上巧妙地运用空白,是中国画家杰出的成就。以上从造型、笔墨和构图的几个方面简略介绍了中国画的表现技巧,是个人在创作实际中的一点粗浅的认识,提出来供欣赏中国画的参考。

若喜欢,请点个在看国画艺术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国画艺术-叶浅予:中国画的艺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