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她的自画像,我也有勇气面对原相机

艺术说一说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看了她的自画像,我也有勇气面对原相机

突击检查!

你现在手机里有多少个美颜软件呢?

每次我自拍的时候都忍不住沉迷在各种美颜相机的特效中。

不知道你会不会也这样呢?

而艺术家们的自拍就是自画像啦,和我们现在在朋友圈发自拍一样,难免会美图秀秀一下。

今天呢,我们带了一位艺术家的自画像,她有着大长脸、小眼睛、蒜头鼻、厚嘴唇。

艺考

▲《自画像》 潘玉良 1949年

诶?这张自拍好像没有p图啊。

她是谁呢?

怎么会这么有底气发原图呢?

戳视频关注视频号:意公子#意公子每天送你一幅世界名画

▼▼▼

她是这样一位女人,她一岁丧父、八岁丧母、十四岁被舅舅卖到了青楼卖艺,她逃跑、自杀、毁容,却换来更残忍的毒打。

直到17岁,她遇见了自己生命中的知己潘赞化,他替她赎身,送她到法国留学。

艺考

▲ 潘赞化

涅槃重生的她,是第一个作品被卢浮宫收藏的中国画家,甚至法国当局还规定说,不允许带她的画出境。张大千崇敬她,称她是少有的画家,说她的画在"为国画正脉!"

徐悲鸿说她是当时中国艺坛上仅有的三位画家之一,甚至特意发报夸她,说她完成了在中国画的改革里,男子都达不到的成就。

徐悲鸿:“真艺没落,吾道式微,乃欲求其人而振之,士夫无得,而得巾帼英雄潘玉良夫人”。

她把人生一手烂牌打成王炸。

她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角,一代画魂潘玉良。

我不太想展开讲她人生的凄惨遭遇,与其过多关注她的八卦,不如我们花点时间,看一下她的画。

她的自画像,即便是拿到现在,对我们当代女性,都非常有启发。

艺考

▲ 意公子《大话西方艺术史》

我们之前在《大话西方艺术史》的书里写过自画像对于创作者的意义。它是我们重新审视自我的标志。

我们现在虽然不会没事给自己画自画像,但对于很多女生来讲,也许天天自拍,也许也经常会发自拍到抖音/朋友圈。

我们发的自拍,其实就是我们内心里的自己。

潘玉良的自画像,其实经历了三个阶段。

艺考

艺考

▲《自画像》 潘玉良 1940年

这是1940年,她第二次去法国之后,她画的自画像。这也是大家公认的,潘玉良所有自画像中最美的一幅。

你看,画中的她身穿经典的黑色旗袍,右手搭在桌上,左手放在身前,摆出了一个富有女性魅力的优雅的“S”型姿势,眉头舒展,眼神有一点迷离。

如果是熟悉潘玉良的人看到这幅画,第一反应一定是,这谁啊?

艺考

▲ 潘玉良在创作中

因为现实中的潘玉良跟优雅美丽压根就没半毛钱关系。

与潘玉良有交往的朋友都说她性格豪爽,说话大嗓门,能喝酒,会划拳,不拘小节。而更亲近一点的,她的丈夫潘赞化干脆直接说她:

“你一生不解(讲)究装饰,更有男性作风。少年骑马射箭,都是好手……”

虽然画里“潘玉良”不像是潘玉良本人,但你是不是会觉得有点熟悉?

她很像是我们看过的一些女性自拍,很美,很温婉很柔弱,但却只让自己活在了男性的目光底下。

艺考

▲ 根据潘玉良改编的电影《画魂》截图

我不是说这样不好,潘玉良从小缺失父爱,在青楼里目睹了太多男女之事,她习惯了崇拜男性的力量,也习惯了被男性观看,以至于当她以画中形象出现的时候,她也会习惯性地思考:

男人喜欢看什么样的我?

于是她努力突出自己的女性特质,但明明是自画像,是你自己对自己的审视,潘玉良那个时候,却像是为了别人而画。

她要逃脱自己曾经的身份和视角,但你知道有多难吗?

曾经因为出身,她在上海美专学画时就有女同学以“誓不与妓女同校”要求退学,使她不得不退学,转而赴法留学。

等到她学成归来,当上了母校的系主任时,没有想到竟然又有同事因为教学琐事当面辱骂她“野鸡”!

艺考

▲ 根据潘玉良改编的电影《画魂》截图

更过分的是,在潘玉良一次国内画展上,有人还给她的画作《人力壮士》贴上了一张纸条,上面写:

“这是妓女对嫖客的赞颂!”

艺考

1945年,潘玉良当选为中国留法艺术学会的会长,获得了法国国家金制奖章。

在艺术上的成就让她越来越有底气面对这些嘲弄,于是这个阶段,她的自画像,就成了这个样子。

艺考

▲《红衣自画像》 潘玉良 1945年

她看起来不再是温柔的姑娘。她扬起眉毛,眼神不再迷离,动作也不如之前的优雅乖巧,而是带有一种警惕性。

本来放在边上的花瓶被挪到了身体和画面的正前方,看她的表情,好像下一秒就要把花瓶砸向那些对她叽叽歪歪的人。

和之前的自画像不一样,潘玉良呈现了自己最为真实的样貌,粗壮有力的手臂,随意自然的站姿,就连颈纹都不放过,也被画了出来。

艺考

▲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就画于封闭的室内环境

我们再看潘玉良的身后。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女性其实是被禁止出现在窗口招摇的。

而潘玉良把身后的窗户打开,打破了包括她自己以及常规女性自画像中女性身处在封闭环境里头的处境。

这是一种反抗,反抗的是压抑女性身体的传统。

从附庸男性的审美走向女性主体意识的自我表达,当潘玉良不再刻意地美化自己,做那个别人眼中娇滴滴的柔弱女子,这个时候,“潘玉良”才真正出现在我们面前。

艺考

而到了1963年的自画像,她越来越放飞自我。

艺考

▲《半裸的自画像》 潘玉良 1963年

花瓶换成了酒杯和烟灰缸,精致的旗袍、洋裙也换成了带有中式元素的大褂棉裤。

再看她的坐姿,一手撑着脑袋,一手扶着踩上椅子的右腿,跟之前还会美美地摆个pose完全是两幅模样。更大胆的是,她直接敞开了衣服,袒胸露乳。

在我们印象中,好像都是男人才会这样光着上半身,大口喝酒。然而,就是这么一幅“有伤风化”的作品,潘玉良却露出了她所有自画像中唯一的一个笑容。

她笑到露出了牙齿,笑到眼睛也跟着弯了起来,非常自由,非常放松。

艺考

▲《半裸的自画像》细节潘玉良

这一次,她不再和任何人对视,她也不在乎任何人的目光。这一次,她为自己而画,告诉所有人,我是谁,我“潘玉良”究竟是什么样的。

从第一幅画:我要做你们眼中完美的人。

到第二幅画:我才不是你们眼中的那种人。

到第三幅画:我就是我,我才不管你们怎么看我。

艺考

潘玉良在自画像里,完成了三次对于自我的审视,跨越了三次生命的台阶。

我们今天有很多自拍,也有很多的工具能帮助我们美化自己。

在社交媒体平台,我们也会收到很多不同的目光,不同的反馈。

都说,女为悦己者容。

这本没有错。但在艺术的世界里,漂亮的躯体很多很多。

而真实,却极少极少。

所有伟大的艺术家,都会追求回到真实的自我。

因为真实对于生命而言,才真正有着,无穷的力量。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艺术说一说-看了她的自画像,我也有勇气面对原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