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片背后 是湖南陶瓷万年发展史

艺术信息与资讯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残片背后 是湖南陶瓷万年发展史

吉光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吉光裘入水不濡。而吉光片羽就是吉光身上的一片毛,常用来喻指残存的艺术珍品。

此次长沙博物馆展出的湖南考古出土陶瓷特展正是以此为题。

艺考

今年适逢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和湖南田野考古事业70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长沙博物馆携手,推出了“吉光片羽——湖南考古出土陶瓷特展”,联合湖南省内11家文博单位,共展出展品420余件(套),跨越时间长达近两万年。

作为长沙博物馆湖湘文明特展系列的重要展览,此次展览也是博物馆与考古所合作的范例。

展出展品大多为陶瓷残片。而这些残片背后,是更真实动人的历史。

艺考

策展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张兴国导览中

策展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张兴国介绍,从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前一直持续到现在,湖南陶瓷史几乎从未间断。而观众在此次展览中看到的不仅是这些陶瓷碎片,其实更能窥见湖南先民的社会生活与步履征程。

艺考

最早的陶器起源地之一

谈起湖南陶瓷,大家很容易想到长沙窑。作为唐朝的“天下第一窑”的窑口,被考古学家称为千年前的世界工厂。而在长沙窑之前,湖南陶瓷已经走过了万余年。

艺考

在序厅中展出的一块古陶片,是本次展览的第一件展品。这块古陶片来自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距今约1.8-1.7万年,是目前出土的中国最早陶片之一。由玉蟾岩遗址多件陶片修复而成的一件陶釜,目前藏于湖南省博物馆,是目前中国最早的具有完整形态的陶器之一。

与陶片一起发现的,还有世界最早的古栽培水稻,以及可能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石器和骨器。这也表明,湖南地区的史前先民开始驯化野生稻,进行人工栽培水稻。陶器解决了稻米的存放与炊煮问题,进一步促使定居生活成为可能。

艺考

展览现场

在第一单元“化泥为器”中,展示了制陶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陶罐、陶盘、陶釜、陶簋、陶碗、陶钵...各式各样的陶器,不仅是先民们智慧的体现,还展示了他们高超的审美。

艺考

艺考

艺考

艺考

艺考

在距今约7800-6300年前,一种装饰繁缛的白陶在湖南广为流行。白陶上的纹饰,既有对生活日常的具象表达,也有天马行空的抽象创作。抽象如八角星纹,分布均匀,构图具有美学原理,单元纹饰衔接紧密,很少有重叠、错位的现象。而凤鸟、兽面与太阳等典型纹样成为后来反复表现的母题,掀起了史前中国的第一次艺术浪潮。

艺考

新石器时代高庙文化(距今约7000年),桂阳千家坪遗址出土。

2011年出土于桂阳县银河乡三都村千家坪遗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该器造型独特,腰身婀娜,肩部四鸟四兽纹代表了高庙文化高超的篦点装饰艺术,并具有很强的美学构图原理。

艺考

白陶盘,新石器时代汤家岗文化(距今约7000—6300年),安乡汤家岗遗址出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泥质白陶。为了显示底部模印八角星图案,在展览中倒置展示。腹部主要装饰带为凹凸分明相互绞结的编织物。

艺考

白陶盘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7000年) 桂阳千家坪遗址出土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该器是高庙文化保存最好的一件白陶盘,也是高庙文化浅浮雕式器表装饰的典型代表。

两组鸟、兽复合图像,见证了史前人类鸟、兽合崇的信仰世界。

艺考

距今约6300年-5500年前,湖南地区的陶器以红陶为主,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彩陶。部分彩陶的器型和纹饰都具有显著的中原庙底沟文化特征,证明由中原彩陶掀起的第二次艺术浪潮已经越过长江,波及洞庭湖。

艺考

艺考

瓷器的诞生

我们日常所说“陶瓷”,其实是两种东西:先有陶,后有瓷。

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陶片已超万年之久,商周之际才出现原始瓷器,距今只有3000年左右。展览的第二单元“陶瓷之间”,清晰呈现了湖南陶瓷由陶到硬陶、再到瓷的过程。

艺考

艺考

展览现场

商周时期,青铜器等新材质器物出现、兴起,陶器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有所降低,制作水平总体不如新石器时代。但是,陶器制作技术却有了提升。因为受到长江下游和岭南地区的影响,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开始在湖南出现,在此基础上湖南也烧造出了自己的硬陶。

艺考

费家河硬陶瓿-汨罗市文管所

艺考

漆皮陶壶 西汉(前202-公元8年)沅陵侯吴阳墓出土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艺考

秦汉时期,湖南制陶技术继续发展,硬陶在陶器中的比例逐渐扩大,甚至在几何印纹硬陶类器物中,局部出现了釉。最终在东汉晚期,湖南地区成功烧造出早期青瓷,完成了从陶到瓷的转变。

艺考

青瓷碗 东汉-三国(25—280年) 湘阴青竹寺窑出土。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釉色青绿,内底篦划多角星纹。

艺考

青瓷罐,东汉-三国(25—280年),益阳故城遗址J6出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由此,作为率先掌握成熟青瓷烧制技术的地区之一,湘江下游出现了多个东汉青瓷窑址。青竹寺窑、百梅窑、石门矶窑等...这些窑址规模不大,分布分散,为后来岳州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岳州窑到长沙窑

晋唐时期,湖南陶瓷迎来了高光时刻。

在第三单元“红焰轻花——晋唐陶瓷业高光时刻的双峰巨塔”中,展示了晋唐时期湘江下游两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窑口——以青瓷著称的岳州窑和以彩瓷著称的长沙窑。前者成为南朝宫廷青睐的贡品,后者随海上丝绸之路享誉海内外。

艺考

展览现场

艺考

匣钵

在长沙窑行销海外之前,岳州青瓷已经在行业享有盛名。陆羽曾在《茶经》对岳州青瓷茶具极为推崇,认为可与越瓷媲美。

“岳州窑”是湘江下游汉唐时期所有烧制青瓷为主的窑场的概称。东晋时期,岳州窑开始应用匣钵,极大提高了瓷器的产量和质量,釉色青翠、胎釉结合好的精品瓷器由此走进了南朝宫廷。

艺考

印有“太官”碗底的残片,也证明了岳州窑作为皇家用瓷的身份。“太官”款目前仅见于岳州窑遗址和南京建康城区。东晋、南朝史书中常载“太官”与皇帝、后妃、重臣的供御、饮食、致祭等活动有关。

艺考

因为南朝佛教兴旺,象征佛教的莲花类纹样成为岳州窑青瓷的常用装饰。

艺考

随葬用的青瓷俑,神态各异

隋唐时期,岳州窑生产的茶碗和随葬用的青瓷俑类受到市场欢迎。直到中晚唐时期,岳州窑的市场地位被逐渐兴起的长沙窑所取代。而岳州窑的点彩装饰技法后来在长沙窑中发扬光大,成为长沙窑彩釉装饰的源头之一。

长沙窑的制瓷历史可追溯至东汉时期,安史之乱后因北方窑业移民的加入,长沙窑得以融合南北制瓷工艺。张兴国介绍,除了来自岳州窑的青瓷传统,长沙窑的制瓷工艺还吸收了北方尤其是河南唐三彩和白瓷工艺。

艺考

艺考

“一别行千里”方块露底碗

艺考

用“美酒”碗喝美酒

“工匠们融合了唐三彩的釉彩工艺和南方青瓷传统的褐彩装饰,把诗文、绘画、书法等多种装饰形式,施加于青釉和乳浊白釉之上,形成了独特的高温釉上彩瓷,打破了唐朝前期‘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

长沙窑以装饰新颖、物美价廉的彩瓷赢得了海内外市场的青睐。在距今约1200年前,湖南长沙窑因为先进的工艺和规模化的生产,一跃成为中国当时出口瓷最大的基地,也成为九世纪全球规模最大的彩瓷和外贸瓷生产中心。

艺考

艺考

长沙窑残片上的域外文化装饰物

长沙窑上充满异域风情的纹饰,成为在海上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之间通过商业贸易进行交流互鉴的最好佐证。

从醴陵窑到现代瓷都

第四单元“窑满三湘——宋元陶瓷业繁荣昌盛的湖南气象”和第五单元“新生之路——传统陶瓷手工业的现代转型”讲述了宋元到明清时期的湖南陶瓷发展史。

长沙窑之后,宋元时期的湘江流域仍是湖南陶瓷生产规模最大、商品贸易最繁荣的区域,但制瓷中心已从湘江下游转移到湘江中游与上游。宋朝时期,湖南陶瓷生产和贸易扩散到了资水、沅水和澧水流域,并各自形成新的区域中心。

艺考

粉地彩绘瓶,南宋(1127—1279年),衡山窑出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艺考

艺考

艺考

据统计,目前发现的湖南宋元瓷窑已超过湖南瓷窑总数的一半,大致分为三大系别:五代北宋烧制青瓷为主的衡州窑系,宋元时期以烧制多色釉和彩绘瓷为主的衡山窑系,南宋晚期至元代以烧制青白瓷为主的窑址。

这些窑场既有本地独有的特色产品,也有对全国各地宋元名窑的仿烧之作。

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崛起,生产的青花瓷畅销海内外,而湖南的瓷窑数量急剧减少,仅有羊舞岭窑、醴陵窑等以烧制青花瓷,成为湖南本地宋元青白瓷窑场在新时代的继续。

艺考

艺考

艺考

湖南陶瓷再次闻名世界到了清朝末年。

湘西凤凰人熊希龄在醴陵创办了“湖南官立瓷业学堂”“湖南瓷业制造公司”,成功烧制出釉下五彩瓷器。一时间,醴陵瓷器名声极盛,据说“风潮所布,举国若狂,各埠商贩之来此贩运者络绎不绝”。

醴陵的传统制瓷业由此走上浴火涅槃的现代化转型之路,并一步步发展成为现代中国的又一瓷都。

艺考

-END-

艺术有深度欢迎下载[艺术头条APP]

及时了解艺术动态 获取艺术灵感

商业合作请联系:ad@网址未加载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艺术信息与资讯-残片背后 是湖南陶瓷万年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