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县臧湾乡寒溪村秋景
引子
来财是一只壮硕的公狗虽然长相凶狠却很友好。
一闪而过,黑色的那一只是他的室友......
这只叫来财的狗子和它的小伙伴们,平凡如所有在乡村的田间地头,或着农家院落间的路上游荡的那些狗子。它的名字被记住,缘起“艺术在浮梁”的艺术驻留计划“華园驻留计划·浮梁”作品《望望望》。
華园驻留计划·浮梁《望望望》 艺术家:Homer & Dreamer
艺术家Homer&Dreamer在2021年3月到寒溪村考察的时候,与当地的狗子们建立了简单的友谊,村里的狗子们都是有家的,属于另一个“村民”群落。那么,狗子们每天的游走路线是怎样的?它们每天都会遭遇哪些故事?它们与人的活动相互之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最终这些问题形成了艺术家“乡村动物社会观察实验”的艺术项目......
homer & dreamer考察“乡村动物社会观察实验”的艺术项目
就像我们从这个艺术项目中体验到的那种“简单的美好”一样,走进浮梁县臧湾乡寒溪村,无论小孩儿,小伙子、老太太都会跟你介绍散落在18平方公里茶山村落里的艺术家作品。甚至村里的老人会对承办“艺术在浮梁”的北京瀚和文化团队的小伙伴们用最朴素的话说:“你们一定加油干,加油干呀!”
这些年乡村振兴的项目越来越多,方法和态度也都不尽相同,也有种种现象和结果,但都会给大家增加做好这件事的经验。
“这里面最根本的问题是:要做一个快速消费当地资源,快速赚钱的项目?还是要做一个对当地人负责的,可持续的长期项目。”瀚和文化联合创始人何海洋在谈到这些年来从跟随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创始人北川富朗先生学习,到执行“大地艺术节”在中国的落地项目,他最深的体会是艺术是放在巨大的基础投入上的王冠。
“我们的艺术作品要放进茶山、村舍,有的要把路铺上去,有的要通水电,如何把施工对村民生活工作的影响降到最低?对每个细节和每个人的沟通都需要有大量的投入。”艺术乡建的过程中,何海洋感受最深的都是艺术之外庞杂而细致的工作。
因此,什么样的艺术是真正对本地的村民和这片乡土有滋养的?也让“艺术在浮梁”在选择艺术家和艺术项目的时候建立了一个标准——“简单的美好”。
寒溪村史子园第一代移民房
浮梁县是接纳60年代修建新安江水库而迁出大量淳安移民。淳安县库区先后有共计16374人的乡镇移民迁入浮梁县。寒溪村史子园是浙江省淳安县威坪镇迁移至臧湾乡寒溪村的纯移民村小组,通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他们终于扎根下来。乡音仍在,种茶酿酒的技艺仍在,自强自立,为支持国家建设失去家园,又建立了新家园,显现了一段感人的移民史和移民的奋斗史。也正是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历史资源,以及需要被认同的村民,也因此“艺术在浮梁”落地寒溪村史子园。
《我 家 乡》 艺术家:倪倪、霍城、于瑒
作品介绍:艺术在浮梁 —— 粮仓特展《我 家 乡》,倪倪主理并参与创作,摄影艺术家霍城与插画艺术家于瑒联合参展。此次展览以摄影、影像、插画、文字的作品形式, 有机组合成一部真实而平和,深情而温暖的人文画卷。它不是用老物件呈现历史, 也不是用老照片追溯历史,这个展览呈现的是曾被个体忽视的村民最真实的样貌, 和他们最想表达的内心,以及他们最生气勃勃的当下状态。时代的变迁给他们打上了烙印,对于国家建设最奋不顾身的投入方式,对于小家变迁的艰难抉择,都将通过这次的联合创作体现。
我 —— 个体的我,寒溪村民,一个人,一种个体符号。
家 —— 出生的地方,生活的地方,曾经的家,现在的家,“我”在哪里,家在哪里。
乡 —— 祖籍,祖辈世代生活繁衍的地方,血脉扎根的土地,一种群体符号。
我 家 乡,单字解读所具有的意义,代表本次作品要呈现的对象和他们背后承 载的故事。
“我家乡”,一个短语,它是每一个村民内心身处的声音,无论他们来自哪里,生活在哪里,家乡一直是一个关键词,移民的第一代或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对于“我家乡”有着不同的定义和不同的理解。
艺术在浮梁 2021·秋
寒溪村史子园茶园(远处山上是《大地之灯》 艺术家:马岩松)
●
艺术在浮梁 2021·秋
2021年10月15日,“艺术在浮梁 2021·秋”以“地方·对话”为主题,以“向乡村、向城市”为脉络在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寒溪村举办。由中共浮梁县委、浮梁县人民政府指导,浮梁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浮梁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承办,北京瀚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承办。也是瀚和文化运用“大地艺术节”核心理念及方法论,为景德镇市浮梁县量身打造的一个通过文化艺术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的区域性样板项目。强调艺术的在地性激发,实现文化与乡村的多维链接,提高区域知名度、拉动旅游效益、逐步推动产业发展,从而促进乡村振兴。
《上善若水》艺术家:玛丽亚 维尔卡拉(芬兰)
作品介绍:创作开始的起点:每家每户都有水塔一储水槽。水对于生存是最重要的,水塔是村子内的基本要素,也是重复出现的元素,水塔在村内处处可见且成为村庄的标记。
为了不额外增加对象而破坏村庄的整体印象,艺术家将水塔视为雕塑组件创作。水塔提醒了在村里水资源的重要性及取水、蓄水的艰辛,将水塔升级并将其镀上醒目的颜色。
每户人家都是不同的,艺术家作为过客,希望在自身的艺术创作中能绐予每户人家选择的权利,让各家各户在艺术家的设计中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款式,藉此让各家水塔都能呈现居民个性,且成为村内特殊视觉对象。
艺术家简介:玛丽亚 · 维尔卡拉1954年出生于芬兰赫尔辛基。Maaria的双亲皆为艺术家,在远离人烟、被自然围绕的环境下长大。她在幼年期即自己设计壁纸、临摹绘画身边的事物,长大后至赫尔辛基学习陶瓷, 并远赴法国深造。
1990年中期,Maaria因参加维尼斯双年展及伊斯坦堡双年展,首次崭露头角并获艺术界的注目。她的作品具有诗意且经常寻找晦藏于各场所的“潜能”,并透过作品纺出如诗般的篇章。也因于此, 除了欧洲以外,世界各地的许多人为她的作品而着迷,她也受邀参与不同艺术祭等活动,透过她特别的眼光创作只属于该地的作品。
本次展览以春季展成果为起点,以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为契机,进行现有作品新升级、夜间项目新打造、联动场景新体验。在原有的22件艺术作品的基础上,增加景观艺术、華园驻留计划、“美好的书”展览等5件全新作品。雅昌艺术网也藉由此次,“艺术在浮梁 2021·秋”举办的机会采访了北京瀚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艺术在浮梁2021”总策划孙倩。
●
Q&A
Q:雅昌艺术网
A:北京瀚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艺术在浮梁2021”总策划 孙倩
Q:“艺术在浮梁”今年的秋季展和春季展侧重点有何不同?
A:春季展主要集中在艺术创作的展示。秋季增加了以年轻人为对象、多元化的艺术驻留计划,驻留计划初始于2016年我在越后妻有创办的華园中国艺术基地,到目前为止已经在日本做过十几次展览。这次我们将这个项目首次带入浮梁,希望为更多的年轻艺术家提供一个在乡村创作的实践平台。
另外的一个重点,是将“艺术在浮梁”带到更多的城市,这个版块名为“向乡村,向城市”,我们以不同的形式在上海、杭州、三亚、北京等地,在国家级和重要专业平台与空间,展示和介绍“艺术在浮梁“,期待有更多的人,关注乡村,走进乡村、共建乡村。
同时,我们依旧重视共创共生。秋季展展期内,有十多项包含教育、艺术、表演、体验等多领域的跨界合作活动,都很精彩。其中还有一项“浮梁乡创节“的重头戏在寒溪村举办。
《泉有米酒酒馆》艺术家:TANGO 本名高幼军,上海人 TANGO在新浪微博拥有164万粉丝,被网友称为"治愈系”漫画。
王泉有在介绍自己酿的酒
作品介绍:房屋原主人王泉有,自浙江淳安迁移至景德镇浮梁。王泉有,擅长酿造黄酒,基于这个特点,艺术家决定把这栋房子改造成小酒馆。从墙体的大面积墙绘,再到室内的改造,呈现成一个别致的家庭小酒馆氛围。由于淳安与浮梁处在同一个维度上,墙体外观呈现出干杯的场面。室内则以小酒馆的桌椅摆放,结合漫画展示,让参观者既可以来到空间休息歇脚,还可以在这欣赏到TANGO精选的漫画。整个空间内外呼应,打造出一座艺术的小酒馆。
Q:春季展收获的反馈和效果怎么样?
A:春季展总的来说是成功的,不仅在艺术领域,在社会各界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浮梁县委县政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32天展期到达观众3万人次,其中80%以上来自景德镇市以外。百余家国内海外媒体线上、线下全方位多角度报导,3000万余新媒体曝光,250万余热度微博话题,线下广告投放总触达人群超1亿。
当然数字不能代表全部,但可以反映出大地艺术节本身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反映出年轻一代对美丽乡村的向往。
除此以外,我们更愿意听到当地人的反馈。村里的孙大爷说“我长了这么大从来没有这么开心过。这个月我这辈子都没有见过”。这样的声音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好的回应。
《渠道——之形》艺术家:刘建华
作品介绍:大小各异的雨滴造型与水渠相结合,曾经仰赖灌溉的水渠如今废弃,联想其滋生、养育。将历史的痕迹和思考融入到作品的概念当中,产生过去、今天、未来的时空感。
Q: 在引入优质产业与资源时,主要会考虑哪几方面?
A:不同的地方,需要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不同。但总体来说,我们会从三个方面考虑,第一是与乡村的环境相匹配的,第二是满足外来游客基本需求的,第三是符合本地产业发展逻辑。比如与咖啡品牌、餐饮品牌的合作,可以快闪,未来也会增加长期驻村,甚至开设实体店。此外,民宿、农场、游学基地、产品作坊等等这些,也都在我们的思考范围。作为浮梁县寒溪村的“乡村特派员”,我想这不仅仅是个头衔,更多的是,需要宏观的规划、清晰的定位、恰当的引入以及长期的助力,来将这个类似乡村主理人的作为落到实处。不能够协同并融入这个生态的资源与产业,不在考虑的范畴。未来,带动和培育当地自主商业的发展,让乡村自己生长下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
《进化中的尘埃-史子园村的记忆》艺术家:向阳
作品介绍:艺术家在废弃的两间屋子里驻地,对旧屋的室内墙面进行创作。呈现其知名系列作品《进化中的尘埃》。向阳采集景德镇以及史子园村过去以及现在的图像资料, 从中选出人物形象,将他们的剪影刻在屋子里的墙面上。刻墙时散落的碎屑和漆皮被收集在每个人物形象下面的透明的小袋子里。墙面上的人像以及小袋子里的碎屑,于是成为了这个图像本身的视觉自述。
废弃的房间在这次创作中,如同本地的一个美术馆一样,描述着属于这个城镇和村落自己的历史和故事。村里的居民能在墙上的图像中,看到景德镇陶瓷制作、村落移民和建设的历史,看到相似于自己或是祖辈的身影。这些来自于现实生活以及真实历史的人像剪影,对村民来说是熟悉的,似曾相识的。无论墙面上所表现的人物尚在或已经消逝,他所携带的社会痕迹和信息都留了下来,并以这种特有的艺术的观念和方式被记录、保存在了这间屋子的墙面上。它们与旧屋子融为一体,化身为时间的一部分,向步入屋子里的观众点点叙述、层层掲示,并以另一种形态存在于这个村子的记忆里。
艺术家向阳(右二)与媒体嘉宾交流
Q:“艺术在浮梁”用“艺术创生”理念打造乡村文化品牌,为浮梁地区打造品牌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
A:“艺术创生”源于北川富朗先生所创立的大地艺术节理念和方法论,并结合了大量的本土实践与创新,应对中国乡村的实际需要,而形成的系统方法。由此展开的工作,比如“艺术在浮梁”,需要人才的积累,尤其是年轻人的参与;需要社会机构和资源的务实支持;需要本地人和政府充分的信任与接纳,是我们要面对的重点问题,这也是“艺术创生”得以施展的重要保障,我们也才能真正地续航下去。如果说难点,就浮梁而言,一个带有试点意义的村落已经开始,但将来如何向更大地域范围扩展,是否能很好很恰当地与本地发展的路径契合,还有极大量的工作要做,这是很难的。
《美好的书 THEBOOKAND》 艺术家: 梁亮 · 侯之(UNITU)
作品介绍:书籍如光,指引成长;又如花,绽放美好。当我们把曾经在书中感受到的陪伴、治愈、温暖、力量传递 给别人时,这份使命感会再次点燃生命的火花,成为照亮他人的一束光。
创意组织 UNITU 发起的“美好的书 THEBOOKAND”公共艺术计划,把书作为传递介质,用策展思维发起 一场全民参与的内容共创——征集「美好分享者」推荐一本心目中代表美好的书,以书信的形式把这份 人与书的美好故事送给特别的人,汇聚起人与书的故事,连接人与人的情感,让书在心中开出一朵朵小花。
“美好的书 THEBOOKAND”公共艺术计划以“艺栖浮梁 For A ResT”为主题来到艺术在浮梁秋季展。浮梁 的茶田上,纯净的空间艺术装置在天地自然的背景下,为漫步至此的观众提供一处驻足停留的休憩空间, 让大家能够在此敞开心扉,细细回味艺术节,相互交流,感受共鸣。
在“美好的书 THE BOOK AND”展览现场,邀请花植艺术家羊头以山野为灵感,带来全新的花植艺术装 置《栖息巢》。这件作品像筑巢的鸟儿一般,捡一根树枝、衔一朵花、将平凡的“废物”变成独特的装点, 共创出一个栖息之所。它也像一片卷曲的茶叶,生命在其中肆意生长。希望通过这种原始的仪式感,让 我们重新感受大自然与人类生活对彼此的影响。
Q:近年来强调的“深度接触”或“沉浸式体验”是否是一个趋势?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A:人们在生活消费中日益提升的需求,正在倒逼市场供应者不断更新,细化所提供内容与服务的接触深度和体验感知。深度接触和沉浸式,都需要跨学科的研究和不断扩充试验,不论是城市里声光电的沉浸式,还是乡村里自然拥抱的沉浸式,都是这个路径上的务实作为。相比城市的空间局限,乡村则更广阔更具想象力,这种以感知提升为途径的趋势,田野的生息与人的本源有着天然的联系。至于背后的原因,我想也并不复杂,泛滥的、快速加工的、粗表的内容,已经无法操控这些对审美、对品质、对内涵、对远方有着新高要求的人们了。
《大地之灯》 艺术家:马岩松
作品介绍:茶田环绕着山,山坡上有几棵大树,是整个村庄附近的制高点。平时没人会上去,最好的景色成了与人无关的地方。
MAD的装置作品给已有的田野构图添了一笔,一个白色的“顶点”。半透的薄膜轻盈飘逸,像围绕树群的白雾,或是天空掉下的云朵,汇聚视线,让人们产生穿越茶田登顶的冲动。在晚上装置变成一盏灯。树群在其中影影绰绰,形成动态剪影,好像陆地上的灯塔,光影变化点缀着村庄的夜色。
作品试图通过简单的方式和介于艺术和建筑之间的语言,让美好的景色重新与人的行为连接,重新激活 了广袤乡村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Q:艺术节是一场各方短暂的狂欢?还是持续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A:由北川富朗所创立的“地域型艺术节”是有清晰的定义与成熟的操作方法的。在国内,以“大地艺术节”名义开展的乡村艺术活动不少,我相信大家的初衷是好的,但遵循的理念、制定的目标,采取的行动方法,都与我们所坚持的有很大不同,得到的结果也自然不同。其中不乏大量活动式的、关注短期效果的,如你所说的“狂欢”。对于持续解决问题,缺少足够的坚持和有效的办法。“艺术创生”基于艺术,但重点在于创生。我们并非仅仅在做艺术,艺术之外和艺术之后的事是思维与行动的指引。我们所应用的源于“大地艺术节”理念和方法的“艺术创生”体系,通过在地化的艺术创作和大量匹配的文化活动,始终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乡村的“生”,我们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和感情去亲力创造。
《茶田守望者》艺术家:人像图书馆人像图书馆是由林畇恺、夏小暖和王帅共同创办的摄影艺术品牌
作品介绍:照片是时间和空间的载体。这一次,艺术家将把人像摄影展延伸到一个更大的场域——大自然。如果把 浮梁的整片茶田看作是一座美术馆,你可以在这里感受到风的涌动,太阳东升西落,天空云卷云舒...... 茶叶的清香、鸟儿的鸣叫、雨后泥土的气息,试图激发观者的五感来体验。茶田间的小路就是这场影展 的动线,数百张半透明的人像照片错落排列,半漂浮于茶田之上,人们可以自由穿梭其中,甚至伸手翻 看每一张照片,阅读每一个人。
每个人都是一本一读再读的书。当效率成为第一要义,我们的生活究竟还会走向何处?在茶田的一角, 有一个名为“图书管理员”的停留点,在自然和艺术的包围之中,暂时忘却时间,驻足停留下来,抬头远眺:远处的照片时而静默,时而飘动,天地间,每个人都像一个渺小的“字”,而大地之手正翻阅着这本由“人”组成的“庞大之书”。
今年(2021 年)正值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出版 70 周年,人像图书馆希望借以此展览致敬这 本慰籍了无数人心灵的“生命之书”,也寓意着对“摄影之意义”的守望。七十年后,当我们站在自然之中, 不知道是否还有内心的“麦田”可以守望?
艺术家介绍:人像图书馆是由林畇恺、夏小暖和王帅共同创办的摄影艺术厂牌,摒弃千人一面的正襟危坐,追求抱朴归一的本真,探寻自然而有张力的影像。主张“每个人都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用克制、朴素的镜头语言纪录时代语境下普通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真实样貌,展现“美的多样性”。截至2020 年,人像图书馆已为超过 3000 人次完成肖像记录。
艺术家在介绍作品
Q:如何让艺术在地区文化中发挥活力?艺术节面临的问题不止是吸引流量,还有内在的驱动力。这个驱动力落地到您的项目里是体现在哪里?
A:我们在寒溪村的所有创作,在村民中基本实现了三个效果“自豪称颂、自发理解、自觉维护”。这样的变化是可喜的,也正是大地艺术节这种地域型艺术的根本意图。对本地人的改变,正在酝酿这种驱动力,他们从自豪感、自信心的提升中来,我们帮他们引入资源,改善方法,让他们与城市相互走近,在重拾乡村价值的同时加入人才、资源、经验的因素,让本地人有更多视野,更大理想,更好的技巧,把家乡的物产、文化等价值释放出来。
《空游云行》 艺术家:沈烈毅
作品介绍:竹编织成巢,构造了一个并非是完全封闭性的空间,在竹巢四周,留有类似窗户的孔洞,巢被置于树上, 又以竹梯作为支撑和连接的通道,观众可以通过竹梯攀爬进竹巢,视线由内向外,与作品进行互动,回归到巢居的自然状态。
《对饮 》 艺术家:大卫 歌诗坦(以色列)
作品介绍:你的一生中,能不能找到这样一个人。彼此之间毫无嫌隙,时时相应,你的心思我全都懂,你眼中的美好也都在我的眼中。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我们都在寻找那个人,正如《列子·汤问》篇中所写:“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为“艺术在浮梁”项目定制的作品,歌诗坦立马就想到了“茶”。和很多人一样,茶是歌诗坦生活中最普通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而歌诗坦的艺术所赞美的,就是普通生活本身。茶的热气升腾成两张对望的脸, 如好友对饮,惬意非常。茶与知音,自古就是佳对,古诗有云:“煮茗邀侪友”,又有“半壁山房待明月, 一盏清茗酬知音。”歌诗坦的“茶”,是与寒溪村来一场生活的坦诚相见。
热气腾腾的茶杯与水汽,包裹在由线条、色彩与交迭平面所构成的嬉戏喧闹之中,散发出青春、自由的气息和生机勃勃的动态感.歌诗坦的作品,将色彩用作乐器来构图,谱写了日常生活的轻快活泼。
《记忆的容器》艺术家:邬建安
《记忆的容器》作品介绍:作品由若干容器构成,它们来自寒溪村居民的家中。对于寒溪村民居,艺术家的第一印象即是那里有许许多多形状各异、种类繁多的容器,寒溪村的居民有许多移民,他们来自数百公里以外的千岛湖。家中所存的容器,其中一部分随着他们迁徙而来,在今天,它们的实用功能可能大多已经褪去,但是看着那空空的容器内部,似乎装满了对一个时代的回忆, 以及这些容器对自己曾经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骄傲回忆。
《五百笔@浮梁》、《记忆的容器》艺术家:邬建安
《五百笔@浮梁》作品介绍:2016年,以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实施的公共艺术项目《解放美猴王》为肇始,耶建安开始运用宣纸水墨拼贴的语言,创造充满社会参与性和视觉 活力的新系列作品——《五百笔》,通过将纸本水墨、取纸拼贴的融合,探索绘画中“二维”与“三维”空间新的构成方式,同时将作品延伸到社会学的层次,探索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五百笔@浮梁》邀请当地的居民来参与某种“笔画的游戏”:人们可以自由选择毛笔的尺寸与类型,彩与墨的干湿浓淡也都随意,不要绘制形象或书写文字,只随心所欲在宣纸上留下一笔痕迹。邬建安再将收集到的大量的笔画一一剪刻下来,拼组、 汇聚到全新的空白宣纸上,形成富于偶然性而又经 过仔细的形式经营的《五百笔》作品。在笔迹与人的关系逻辑中,随意的笔画像人们投射在宣纸上的潜意识,它们因人而异,承载着作者大量的人生信息。没有一个笔画是枯燥乏味的,它们组成的舞台更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因为它们的背后是浮梁一个个鲜活具体的生命。
●
華园驻留计划·浮梁
艺术驻留计划是瀚和文化长期进行的艺术实践,始于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CHINAHOUSE 華园,成立于 2016 年,在过去几年中不间断地参与策划了每一季的艺术项目,致力于促进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和了解。历经几年的努力,驻留 计划终于回到了本土。本次参与“華园驻留计划·浮梁”的艺术家,正好都参与了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 2020華园夏祭展览“风的记忆”及秋季展“时间的旅途”,这些年轻艺术家,将视野回归本土,带来他们全新的驻地作品。
在“華园驻留计划·浮梁”中2021年向阳成为了”艺术在浮梁2021·春“的驻地艺术家,用时38天,对史子园村一所旧屋墙面进行了改造,在废弃的两间屋子里呈现其知名系列作品《进化中的尘埃》。
《小碾深瓯》 艺术家:周褐褐
作品介绍:茶碾最早出现于唐代,陆羽《茶经》提到:“碾,以枯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之。内圆而外方。内圆,备于运行也;外方,制其倾危也。内容堕而外无余木。堕,形如车轮,不辐而轴焉。长九寸,阔寸七分。堕径三寸八分,中厚一寸,边 厚半寸。轴中方而执圆。”
茶碾内圆外方,用于碾碎茶叶,方便煎茶。茶碾与茶杯两者动静相宜,留有陈香, 映照出生活的细腻与寒溪村的文化。作品可以手推旋转,希望这是一个能与观众产生互动好玩儿的装置作品。
《梯》 艺术家:保拉 皮维(意大利)
作品介绍:创作奇异、特殊、谁也无法预期的作品,转化为场域的新地标。艺术家决定将高达20米的彩色大梯子装于“艺术浮梁会客厅”,期待创造使来访观众目不转睛的震撼感。
《亚特梁蒂斯》艺术家:mafmadmaf
作品介绍:曾经的新居,如今的旧居。
曾经的旧居,如今在水底。
曾经在水底,如今的新居。
在多维空间中,观众与装置互动,同时体验多个瞬态(Transient)的重叠结果。在微弱的波光底下慢慢探索这座如旧如新的移民之家,一个耐人寻味的幻象。
《青梅竹马照相馆》 艺术家:马良
作品介绍:美好的恋爱关系和家庭生活,都是温暖的话题,艺术家希望自己的摄影技术在这个项目里像是一种安抚或者是魔术,可以生造出天真无赖的浪漫,相爱的人如同一辈子一直在一起,从未分离。用一种最简单化的方式来创作图像,回到人类生活的最基础层面。
“人世间的爱很复杂,各种各样,我希望我照片里的童真之爱让一切简单一点,看上去完美一些。”
《向光心乡》 艺术家:于瑒
作品介绍:这是用光和影来描述一段历史和未来的作品,浮梁寒溪村,一个从东边迁徙而来的村落,然而故土成湖已难回,新根落地待生枝,这些村民和光都是来自东边,日出而上,光射透过一道彩屏,在池中投下一片彩影晃荡,彩影落西南,往后人生也落在西南,在这里是彩色的新乡。
从故土来,来的时候只身前往,现在在新乡能代表故乡的也只有自己本身,RUNto 特有的奔跑形象在光影投射中形成这些村民的面孔,无论是在哪里,他们依旧迎光向前,奔向的是新的生活和新的未来。光从故里来,投我身影于新乡;我奔跑而向,是梦回的东边,是安身的西村。
《签人计划》 艺术家:文那
作品介绍:通过创作来重塑人与土地的关系,并通过求签祈愿、解答的过程触发心理空间与村落物质环境和社会历程的联结。
具体做法分为三步:
一、 将曾经作为理发店的空置端头房改造成签房,让它重新成为社群生活的一部分,还原场地的公共性。
二、 通过扫描“签喜”老爷爷胸前二维码的求签方式诱发人们内心愿望的外溢,并通过当代解构的签语与“土地小精灵”形象让人们产生好奇,最终引导人们走入村落的物质环境当中去寻找答案。
三、 吉祥物“见见”以壁画的形式分散在村落合适的地方,形成一张网将全村的空间紧密结合起来,并对现存的村落环境和社会历程进行全新的解读,人们在寻找解签的过程中完成对村落历史、空间、人文的沉浸式互动体验。
《竹韵 · 生腾》 艺术家:林小蕙
作品介绍:在庭院中以竹子为素材创作植物装置。看似营造一方庭院的艺术景观气息,实则用艺术再造自然植物与人文环境的美学生态。与在地建筑相互融合,结合廊柱和桅栏进行系列创作。同时,再次将林小蕙向塔特林致敬的系列作品融入其中,在倾斜耸立中环绕、施转并向上生腾,展现无限张力与柔美。
《碑林散系—艺术福椋》 艺术家:谷文达
作品介绍:一石为“艺术”,另一石为“福椋”,选自谷文达创造以一字代词,自1985年始并仍继缜编撰的《简词典》,“福“众所周知,“椋”在古汉语里是一种树,也是一种鸟。福椋是浮梁地名的谐音:像树那样成长,像鸟那样放飞理想。
儒石取自今山东境内,五亿年前大洋石床,单细胞化石证。凿刻抛光后呈乌黑光亮的石。文字笔划裏于巨石表面,从任何角度观赏只是部分笔划,富有沉浑持久的历史人文,独具东方意念之抽象构成的大地艺术。在“艺术在浮梁”之刻,为浮梁县寒溪村史子园树碑祈福。
由“艺术在浮梁2021”赞助制作
2021年于曲阜碑刻工作室
儒石
360x85x150厘米,重8吨
260x150x100厘米,重7吨
《半野花园》 艺术家:山籁 mountainhood (许琦、叶子)
作品介绍:工业与科技的发展如巨浪不可逆止。人被裹挟其中似为追寻在“更好”的生活,却在前行途中渐渐遗失了故土。
浪潮中的我们,是失家的人,也是孤独的人。转过山脚的那片竹林还在,林子里与父亲一起搭建的红砖房还在,砖缝间细细密密的鹅卵石也分明还在……可“家”呢?身在屋前,却似外来客。
逝去的无法复刻,于是去梦境里寻找——一座半野生的花园,在风吹草摇里引你入梦:石子小路踩上去沙沙轻响;开了小花的藤蔓爬上半边石墙;草和野花自在生长、和着远处的稻田在风里轻轻摇晃;还有虫儿啊鸟啊的鸣叫,是记忆里最熟悉的声音……光从屋顶的瓦上跳到脸上。一阵风过,轻轻推门:“我回来了”。
半野——家在、自在、万物在。
艺术在浮梁 2021 —— 地方·对话 向乡村,向城市
时间:2021 年10月15日至11月 15日
地点: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臧湾乡寒溪村
-END-
#视频号内容推荐#
艺术有深度欢迎下载[艺术头条APP]
及时了解艺术动态 获取艺术灵感
商业合作请联系:ad@网址未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