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总是不可信,随着时间越久远,被装扮的越多。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有姜文的一段旁白:“我悲哀地发现,根本就无法还原真实。记忆总是被我的情感改头换面,并随之捉弄我,背叛我。可是说真话的愿望有多么强烈,受到各种干扰就多么的大。”与北京大院不同的是大东北的林场、工业恐龙和黑土地的乡土。吉林临江人王岩生于80年代,在他的“时间的表情”系列、“致青春”系列、“乡愁”系列的版画作品中时间被反复的拉扯,今天与昨天并置在你的眼前,伴随着诗意的,伤感的,快乐的,时间之河静静的伸展。
“我的故乡在1990年代”王岩个展展览现场
2021年10月17日下午,艺术家王岩个展“我的故乡在1990年代”在北京798艺术区艺·凯旋画廊启幕,策展人段少峰。展览涵盖了王岩自本世纪初以来的70余件版画及水彩作品。王岩的本科及研究生都是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版画专业,展览不仅展现了他对丝网版、水印木刻版画、铜版画、石版画不同版种独特语言和表现力的丰富表达,更从带有“微回顾”性的时间线索中,看到艺术家对待艺术的严肃态度和专业的精深呈现。
艺术家王岩(右)与友人在展览现场
“我画的大都是自己的情绪,一些记忆、回忆的图像,对我来说也能引发一些纪念性的东西。”王岩说自己未来想出一本和这些绘画作品有关的“故事集”。“时间和记忆”是王岩作品中的两个关键词,也是他的个人史。他早年喜爱动漫,在其作品中可以看到欧美日本动漫对其图像产生的影响,但其中还夹杂着中国传统木刻版画的技法与图样。在作品图像中,既有属于80年代生人所熟知的动画形象,也有艺术家自己创作的伙伴与英雄。王岩将他的童年生活与外来图像相结合,捉蛇、看马戏等等生活的细节在图像中跳跃,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建立了一种暧昧的边界,也将观众置入到追忆的梦境中,以青春的方式。与80后艺术家更为时尚的卡通图像不同,王岩作品更带有一种质朴的中国气质,仿佛回到了早年中国动漫的发端之时。
《宝船2》,88 × 188 cm,水印木刻,2020
王岩 宝船3 水印木刻 90X45cm 2020
2020年王岩的水印木刻创作,将王岩创作的精神故乡向前拉伸了千年,虽是传统媒介,但在王岩的手中,水印木刻的氤氲婉转丰富了他时间体验的外延。
冒着敌人的炮火水印木刻 115x115cm 2021
策展人段少峰之所以将王岩绘画称为“我的故乡在1990年代”正是基于情感和王岩的叙事,以往王岩的作品元素中被冠以时间的解读,“而在我看来“故乡”这一感情充沛的词语连接起记忆和现在,时间和空间,个人生活史与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这几者的关系。王岩的东北青春记忆和从现实生活出发的创作饱含情感,深沉而不失炽热,我总说热爱记忆和念旧的人至少是热爱生活和对别人充满善意的,现实中的王岩总是带着笑容,身材高大厚重,像是一座山一样。”
展览现场
时间的表情系列
"逐渐的身边的朋友慢慢的在发生各种变化,有的病了,有的已经走了......"王岩在2002年至2005年的那几年,开始以身边的朋友,创作了很多铜版画肖像作品。这些作品对他而言是“无心之举”,这系列的个人化创作,既不当代也不在体制内的话语里,当时很少有展示的机会。
“时间的表情”系列 展览现场
2007年雕塑家 铜版
2018年雕塑家 铜版
2005年 工作狂 铜版
2018年 工作狂 铜版
2016年王岩以“时间的表情”系列为主题申请了国家艺术基金,把身边的朋友们大量的肖像收集起来,2018年的一年时间,他创作了60组肖像作品,每天工作十三、十四个小时,工作量巨大。最终以这个系列的作品在东京举办了个展,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机构展览邀请,中国美术馆也收藏一部分这个系列的作品。
乡愁系列&致青春系列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城镇化浪潮早已经改变了大多数人故乡的容颜和记忆的依托之地,每个人的记忆都在现实的改变中趋于沦陷。”在段少峰的印象中,王岩是“质朴而且幽默的”,而且都喜欢贾科长的电影《小武》、《站台》、《世界》、《三峡好人》、《山河故人》、《江湖儿女》。山西的乡村和东北的乡村在中国改革开放的高歌猛进中人与物也都在变化着,但乡村和城市的不同在于“缺钱”拆除而保留的物理空间。也让东北有了更多可以怀旧的可能。
初春 58x40cm 铜版画 (这件铜版画作品是王岩在长白山写生时画的一件水彩画再次创作而来)
教堂 40x65cm 铜版画 2011
烧垃圾 23x34.5cm 石版画 2010
人民广场 28x42cm 石版画 2010
长春站铜版画
《毕业那年冬天》 50cmx50cm 铜版画 2020
1980年出生的艺术家王岩在他的作品中进行的青春叙事和情绪表达,像是穿过了八十年代东北老工业区厚重的历史尘埃,带着几分伤感进入到九十年代的青春絮语,进而跨越梦境一般的新世纪。
集合 61x40cm 丝网版画 2011
1984年夏天潜水 42x65cm 丝网版画2013
1990上游 63x43.5cm 丝网版画 2013
伍思红打狗 33x40cm 丝网版画 2013
PM5:30 36x65cm 丝网版画 2012
段少峰在王岩的绘画中看到矛盾的存在着两种情绪:青春期的气息和带着厚重灰尘感的乡愁并置像是少年与中年游子的对话,而这两者的基本底色却又是温暖而又苍凉的。“在《致青春》系列中我看到了热烈和欢愉,而此外其他王岩的风景和人物却透露出深刻的孤独感,欢腾而又充满孤独混杂于一体,多像是他的同代人导演张猛的电影,抑或是作家双雪涛和班宇笔下的生活,王岩与他们同样来自东北,以自己的艺术形式讲述东北的生活,这种生活伴随着失落的诗意,从生活细节处发现诗意,在欢愉中发现伤怀,在伤感中绽放出笑颜。”
《2017年初六》,29 × 21 cm,纸本水彩,2017
《盲人与狗》,34 × 26 cm,纸本水彩,2017
上坟29 × 21 cm,纸本水彩,2017
王岩的作品述说的大概是自己的青春记忆,或者从青春记忆出发,《时间的表情》系列和《乡愁》系列,以及《致青春》系列尤其这样,时间是他创作中最为重要的元素,结合1980年生人的王岩的成长经历,他作品所关照的主要的时间段集中在了1990年代,1990年代是他的青春期和成长期,同时也是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因此王岩的创作几乎围绕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记忆向现在进发。《乡愁》系列中王岩描绘了自己物理空间上的故乡,而在我看来1990年代才是王岩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故乡,2006年到2010年前后文化界掀起了所谓的八十年代热和民国热,查建英所著《八十年代访谈录》掀起了普遍的讨论热潮,之后不久的2009年北岛和李陀先生推出了《七十年代》,进入新世纪之后仿佛我们变得更喜欢念旧了。2013年新周刊在八十年代热的尾巴上推出了《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封面专刊,故乡因此变得不再是一个物理概念,而成为了一个时间概念。事实如此,我们每个人的故乡实际上是一段有关时间的解码,无非现实的空间变成了进入记忆的钥匙,本质上故乡是时间。
巴尔扎克24x30cm水印木刻2021
芒种 58x44cm 水印木刻 2021
蟠桃 30x50cm 水印木刻 2021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1月20日。
王岩:我的故乡在1990年代
策展人:段少锋
展出时间:2021.10.17-11.20
展览地点:艺·凯旋画廊(北京)
-END-
艺术有深度欢迎下载[艺术头条APP]
及时了解艺术动态 获取艺术灵感
商业合作请联系:ad@网址未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