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4件藏品 带你走进日本民艺运动的100年

艺术信息与资讯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474件藏品 带你走进日本民艺运动的100年

艺考

展览海报(《羽广铁瓶》 山形县 1934年左右 日本民艺馆)

由一只茶壶引发的思考

艺考

柳宗理设计《黑土瓶》 京都五条坂窑 1958年 柳工业设计研究会(金沢美术工艺大学寄藏)

这只茶壶,似乎有点儿眼熟呢,在哪里见过呢?

小到本地农家乐,大到价格不菲的中式餐厅,这种藤编提梁、黑色釉质的陶壶可以说是随处可见。

但是,在近日,它出现在了日本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柳宗悦逝世60年纪念‘民艺的100年’”展览中。

虽然看上去只是一只造型稳重、淳朴敦实的普通茶壶,但这一作品的展出并不是杜尚“现成品”概念的复刻。

这只诞生于1958年的茶壶,作者是日本已故工业设计大师柳宗理,而柳宗理的父亲则是日本民艺运动的发起者柳宗悦。

民艺之父柳宗悦:

实用即是美

民艺运动的发起者柳宗悦,在1889年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1913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在此期间,他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身上学会了重视直觉,之后他又转向了对老庄思想和大乘佛教的研究。在学生时代,他与同学们一起创办了《白桦》杂志,并向读者们介绍西方艺术史。

当时已经是英国手工艺运动兴起的40年后,柳宗悦被手工艺运动的发起者威廉·莫里斯关于实用艺术、“艺术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所吸引,并提出了“民艺”的概念。“民艺”是“民众手工艺”的略称。而在当时,主流审美排斥实用的手工艺,这引发了柳宗悦的反思:“实用”为什么不可以是一种“美”?

艺考

在日本民艺馆,穿着模拟手工纺织大衣的柳宗悦 1948年 照片来源:日本民艺馆

在此之上,柳宗悦和他的伙伴们开始在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器物里,挖掘它们的美以及与这种审美相对应的工艺技术。他们的这一社会运动,为深受欧美现代社会文明影响的日本,提供了一个回望本土艺术的契机。

而当人们在现代机械文明的洪流中停下急切往前走的脚步,他们发现,原来“美”就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这种“实用即美”的观念,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柳宗悦所发起的民艺运动,对日本社会的影响犹如流水一般无处不在。现在市面上所流行的日式家居产品,大多都有民艺运动所带来的痕迹。包括日本著名的设计大师原研哉,他的一些理念也从民艺运动的成果中阐发。

实用、简单、手工艺品般的美观……这逐渐成为了一种生活美学和生活方式。

从英国工艺运动到柳宗悦及其同人发起的民艺运动,它们对当下审美的重要影响,可见一斑。

艺考

《山水土瓶》栃木县·益子 1940年前后 日本民艺馆藏

艺考

在建中的日本民艺馆 1936年 照片来源:日本民艺馆

“民艺的100年”柳宗悦逝世60年纪念展

在2021年10月26日开幕的“‘民艺的100年’柳宗悦逝世60年纪念展”上,按照策展团队所给予的动线,观众们既可以由浅入深地了解民艺运动的经纬,又可以在观赏民艺藏品的过程中感受民间手工艺的魅力、提升“实用”艺术的审美。

展览中总共有474件作品,它们中有一半以上是日本民艺馆的藏品。除了柳宗悦及其同人收藏的瓷器、染织布料、木工作品、蓑衣、编织品、民间绘画以外,还有出版物、照片及其他影像资料。

下面,跟随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的介绍,一起来了解本次展览的动线和展品吧!

以下介绍内容,原载日本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民艺的100年”展官网https://mingei100.jp,由本文作者编译。

【第一章】“民艺”前夜——集合与维系 20世纪10年代-20年代初期

柳宗悦结婚后所居住的千叶县充满自然气息,“白桦”同人志贺直哉、武者小路实笃移居此处,与柳宗悦一生交往的巴纳德·利奇也在此建了陶窑。这个艺术家村被柳宗悦称为“疗养院”。

除此之外,这里还是民艺运动的摇篮。白桦杂志上的美术介绍、从收集开始的美术馆之梦、以此为缘相遇的友人……这些人与物的汇聚是民艺运动的开端。

罗丹的礼物 罗丹真迹现身本展

希望与世界交流的“白桦”同人们,尝试着与罗丹进行书信交流。接着,1911年末他们从罗丹那儿收到了3件雕塑作品,这引发了“白桦”同人们的兴奋之情。

艺考

奥古斯特·罗丹《某个小影子》 1885年 大原美术馆(白桦美术馆永久寄存于此)

想亲眼看到罗丹作品!改变命运的礼物

希望成为雕刻家的浅川伯教,为了亲眼目睹罗丹的雕塑而造访了柳宗悦。上门时,他展示了自己从朝鲜带回来的陶瓷壶,而这也是柳宗悦开始欣赏陶瓷之美的契机。

艺考

《染付秋草文面取壶》(瓢形瓶部分)朝鲜半岛 18世纪前半 日本民艺馆

【第二章】移动的身体——“民艺”的发现 20世纪10年代后半段-20年代

推动民艺运动的力量在于“旅行”。从大正到昭和初期,随着铁路交通的发展,旅游热潮兴起。柳宗悦、滨田庄司、河井宽次郎等创始成员,积极地往返于国内外,挖掘、收集各地的民众手工艺。

柳宗悦与朝鲜文化有了命运般的邂逅,之后他继续对木喰佛和江户时期的民艺进行调查。

关东大地震后,恰逢柳宗悦迁居京都,伴随着他自身的迁居行为,“民艺”的发现之旅也一同开启了。他们的兴趣也开始集中在欧洲的工艺运动上。

这一章展现了他们旅行的轨迹——参照全球工艺和现代设计的潮流,发掘日本各地沉睡中的民众手工艺的过程。

旅行的契机,木喰佛

1924年,为了参观朝鲜瓷器,柳宗悦和朋友浅川巧(浅川伯教的弟弟)一起造访了山梨县甲府的名门世家,在那里,柳宗悦偶然邂逅了“木喰上人”雕刻的佛像。在那之后的几年里,柳宗悦走遍了日本全国,对木喰佛进行了调查研究。

艺考

木喰五行 《地蔵菩萨像》 1801年 日本民艺馆

艺考

在新泻·南鱼沼郡调查的时候,大月观音堂与如意轮观音菩萨像 摄于1925年8月23日 照片来源:日本民艺馆

致朝鲜的朋友们

构思博物馆的开端

1920年在朝鲜旅行时,柳宗悦在浅川巧家被朝鲜陶瓷深深感动,开始设想建立朝鲜民族美术馆。他们花了几年时间筹集资金,收集工艺品。1924年,这个梦想在首尔的景福宫内实现了。

在朝鲜民族美术馆成立之前,他们于1922年举办了“李朝陶瓷展览会”。柳宗悦站在中央,浅川伯教站在左端。陈列在中央桌子上的3件名品将在本次展览中再次集结。

艺考

艺考

《带染辰砂莲花文壶》 18世纪后半叶 朝鮮半島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安宅英一氏寄赠) 拍照者:六田知弘

【第三章】成为“民”的趣味——都市/乡土20世纪20年代-30年代

早期的民艺运动,被相互关联、趣味各异的世界包裹着。在显露了日本近代化矛盾的大正末期到昭和初期,“城市”与“乡土”这一对应概念兴起。随着“民俗”“民居”“民具”“民艺”等地方性传统生活文化的价值得到重新估定,市民们的喜好也更加丰富了。

在民艺运动中,“上加茂民艺合作团”成立了。由行会(制作者联盟)将生活的艺术化视作了理想,创造了新民艺。

怀旧玩具

杉山寿荣男的《三春人偶趣味图集》(1925年)出版后,从大正到昭和,在乡土玩具的趣味世界里,福岛县的三春人偶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柳宗悦也被其造型所吸引,将它们收藏进了民艺馆。

艺考

《三春人形 橘弁庆》 江户时代 19世纪前半叶 日本民艺馆

从收集到制作 创造新的民艺

1927年,以柳宗悦为核心人物在京都组建的上加茂民艺合作团,成员有木工师傅黑田辰秋、染织师傅青田五良、铃木实、金工师傅青田七良等人。本作品是黑田辰秋以从柳宗悦家借来的朝鲜衣柜为蓝本制作的。从收集古民艺到制作新民艺,民艺运动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

艺考

黑田辰秋《拭漆榉黄铜五金三层架》 1927年 河井宽次郎纪念馆

【第四章】民艺是一种“编辑” 20世纪30年代-40年代

柳宗悦认为,要想接近美的本质,最重要的是不受思想、嗜好和习惯的干扰,直接观察事物。但另一方面,柳宗悦也是一位出色的“编辑”。他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来展示事物,例如杂志的插画功能、作品图版的剪裁效果,甚至展览会的陈列方法等。本章将分析民艺运动以杂志和美术馆为媒介提出的“美的标准”,具体解读“柳宗悦之眼”。

如“民艺之树”所示,“出版”、“美术馆”、“商店”是民艺运动的三大支柱。而民艺运动是如何活用这三大支柱的?本章将以此考察民艺运动发展的手段和战略。

艺考

“民艺之树” 出自《月刊民艺(创刊号)》1939年4月

杂志《工艺》创刊 书籍本身就是工艺品

1931年,《工艺》杂志创刊,它是民艺运动的机关杂志。《工艺》通过丰富的照片和原稿,介绍了民艺的美和思想。

它的封面由织物和漆画组成,内页使用了来自各地的手工纸,装帧以及装饰用的插图由芹泽銈介和河井宽次郎等民艺同人的负责。在杂志的“纸和布”特辑中,还贴有纸与布料。

艺考

杂志《工艺》第1号‐第3号 1931年(型染·装帧 芹沢銈介)照片来源:日本民艺馆

碎屑变成了绅士们潇洒变身的必需品

吉田璋也以柳宗悦送来的英国家庭领带为范本,用由碎屑织成的线设计了新的领带,并将其交给农家妇女生产。

这是吉田开设的“灵巧工艺店”的人气商品,大量类似的产品充斥了市场。

艺考

《ににぐり领带》(设计指导:吉田璋也)鸟取民艺美术馆 摄影:白岡晃

【第五章】本土/国家/国际 20世纪30年代-40年代

民艺运动以江户时代为中心,收集“古作(千叶县船桥市)”的民众手工艺品。他们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间,倾注精力对地方上仍在流通的“流行产品”进行了调查,以现代手工艺的保存、培养、产业化为目标开展活动。

1941年的“日本当下民艺品展”举办之际,美学家柳宗悦委托芹泽銈介制作的《日本民艺地图(当下的日本民艺)》,展示了他们在全国调查的成果。

将各地多种多样的民艺汇聚一堂的民艺运动,在当时承担了日本文化表象的作用。

本章考察了民艺运动在战时的社会性、文化性背景,对此一时期的民艺运动遗存进行再次考证。

日本虾夷族人和日本内陆的交流史 会说话的服装

1941年,日本民艺馆举办了“虾夷工艺文化展”,并在《工艺》第106号、107号上制作了虾夷特集。

虾夷族人的服装上,有与日本内陆进行过贸易交流的痕迹。这件《木棉贴花衣裳》把虾夷人的棉质旧衣服加上贴花,重新制作成虾夷样式的东西。

艺考

《木棉贴花衣裳》 北海道虾夷 19世纪 日本民艺馆

将民艺地图化

在一张全长超过13米的日本地图上,记录着在民艺运动中所发现的工艺品的产地。

艺考

芹沢銈介 《日本民艺地图(现在日本的民艺)》(部分) 1941年 日本民艺馆

【第六章】二战后的设计——从衣食住行到景观保存

日本战败后,在回归国际社会的过程中,民艺再次站在了国际文化交流的最前线。柳宗悦和滨田庄司在第二次旅居欧美期间,将现代设计视为民艺运动的新可能性之一,设计界对民艺的关注也不断提高。

1958年的“芬兰丹麦设计”展,以及20世纪50年代柳宗悦长子宗理与日本民窑的一系列合作,展示了从民艺到工业设计的发展道路。随着战后经济的发展,民艺热潮兴起。

为了迎合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民艺运动也不断延展。他们对衣食住行提出了全面的建议,甚至延展到了民居和景观的保存等领域。

民艺与北欧设计的交集

1956年,瑞典陶瓷设计师威廉·科格作为YMCA日本观光团的一员来到日本,访问了滨田庄司的陶窑和日本民艺馆。下图呈现的是目前日本民艺馆收藏的7件科格的作品之一。科格除了喜欢滨田庄司和河井宽次郎的作品之外,对日本的民艺品也很感兴趣,经常当做礼物带回家。

艺考

威廉·科格《澱青釉碗》 瑞典 1950年代 日本民艺馆

1958年,在白木屋举办的“芬兰丹麦设计”展,其场刊由柳宗理主编,柳宗悦则为其撰写了前言。

艺考

展览场刊《芬兰·丹麦的设计》 日本民艺协会 1958年 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

民艺与工业设计 河井宽次郎与柳宗理

再回到本文最开始提到的那只黑色茶壶,这是由柳宗悦长子柳宗理设计原型、在河井宽次郎的陶窑烧制的黑土瓶。这种造型,使得同规格产品的制作变得很容易。

柳宗理对它的黑色釉质倾注了自己的思考,使得它呈现出了柚子皮般的肌理与手感。这是他将手与机械、工艺品与工业产品连接起来的一次尝试。

艺考

柳宗理设计《黑土瓶》 京都五条坂窑 1958年 柳工业设计研究会(金沢美术工艺大学寄藏)

结语

民艺运动挖掘了海量被埋没的日本民族工艺,这些民族工艺也如涓涓细流,汇入了日本工业设计的大海中。这种民族性的呈现感并不剧烈,却得到了日本民众非常广泛的民族认同。这对于当下我们本土的工艺和设计,有着很大的启示性。

也许,在我们的身边,还隐藏着许多美的价值,而这首先需要我们转变对美的观念,从一种新的角度、用生活的眼光去探索。

(本文所用图片均来自“民艺的100年”官网https://mingei100.jp)

展览信息:

-END-

艺术有深度欢迎下载[艺术头条APP]

及时了解艺术动态 获取艺术灵感

商业合作请联系:ad@网址未加载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艺术信息与资讯-474件藏品 带你走进日本民艺运动的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