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黄河,你感受不到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不到黄河,你不会知道我们的历史有多长。
20年前,艺术家孙景波来到黄河写生,突然有位当地的羊倌走到他的跟前,讲了上述的话,这两句话直到今天依然让他记忆犹新。
开幕式展览策展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致辞
这些年来,孙景波经常深入黄河流域写生创作,对黄河有独特的感情。
所以当他听到银川当代美术馆要举办“生生不息-叙事的黄河”大展的时候,毫不犹豫的就参加了。
这也是很多参展艺术家的心情写照。
艺术家代表孙景波致辞
2020年9月27日,“生生不息——叙事的黄河”在银川当代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总策展人,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主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用艺术的方式讲好黄河故事,通过丰富的视觉艺术语言呈现出黄河文化的多层内涵与深刻意义。
北京画院院长、北京美协副主席吴洪亮致辞
此次展览是第一次关于黄河主题的大型视觉叙事,同时这也是第一次以大型展览的方式回溯黄河历史文脉,还是中国抗疫取得战略性胜利之际在中国西部地区的第一场艺术大展。
北京画院院长、北京美协副主席吴洪亮在看完展览之后讲到,展览虽然展览囊括了油画、雕塑、装置、民间艺术甚至是建筑设计等等各种艺术类型,但它们并置在一起并没有给我们违和感。而是让我们走进了黄河这条大河之中,去体会这条河流的生生不息。
开幕式表演
开幕式现场
所以这场展览在他看来“宏大而不空泛,多元而不杂乱,传统立于其中而不陈旧,甚至在帮助我们用一种艺术的方式指向未来。”
展览是一曲关于黄河的“大河唱”。
黄河的歌唱到底意味着什么?
值得我们深思。
叙事的黄河:构建黄河主题的视觉史诗
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认为:黄河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艺的重要主题,历史上留下无数名篇佳作。现代以来至当代,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黄河引发了艺术家的向往,触动着艺术家的心灵,激荡起艺术家的创造情怀,关于黄河的艺术表达展现出黄河独特的自然生态、丰厚的人文内涵和多彩的生活景象,犹如生生不息的黄河在叙述自己的前世今生。
“生生不息——叙事的黄河”是第一次关于黄河主题的大型视觉叙事,对当代艺术展览中的宏大主题建构具有开创性意义。展览展出了66位艺术家的172件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影像、民间美术、摄影、建筑、设计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展览由“亘古奔流”、“大河精神”、“共生家园”、“生态长治”四个板块组成,从历史、精神、生活和生态等多个维度,以展现中国艺术家感受黄河、表现黄河、弘扬黄河文化、讴歌民族精神的艺术创造,构建出黄河主题的视觉史诗。
“亘古奔流”现场
同时这也是第一次以大型展览的方式回溯黄河历史文脉,从多元的视角探索黄河文化的时代意义,展览构成了关于黄河的历史与当代的对话,现实与精神的交融。展览用饱满的作品体量,丰富的艺术语言,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刻的学术思考,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场黄河故事的视觉盛宴。展览中既有自然历史的深沉观照,也有黄河精神的歌颂赞美,既有河边万家灯火的生活温度,也有对河流生态环境的现实关怀。展览贯通历史时空的纵深和兼容多维形态的宽阔体现出范迪安的学术理念和策展语法,是其“中国策展学”理论下的有力实践。
“大河精神”现场
“共生家园”现场
这还是中国抗疫取得战略性胜利之际在中国西部地区的第一场艺术大展,具有强烈的现实人文关怀。本次展览在银川举办,体现出银川当代美术馆弘扬传统,激发艺术创新,推动当代文化建设的办馆宗旨,为当地的公共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体现出黄河流域精神文明建设在高质量协同发展当中起到的作用。
“生态长治”现场
该馆艺术总监吕澎认为,“生生不息——叙事的黄河”试图通过艺术语言的丰富性和当代性,呈现黄河历史与文化的生命力。展览中既有1949年以来新中国青春期艺术家的黄河颂,也有今天不同年龄的艺术家的新诠释,在艺术语言和艺术风格上对黄河这个主题给予了承上启下的当代叙述,表现出作为中华文明象征的黄河精神的不断传承与充满生机的接续。
展览现场:艺术谱写黄河“大河唱”
展览现场
进入到银川当代美术馆的内部,迎面而来的是二层空间的墙面上书写的展览信息“生生不息-叙事的黄河”,接着视线下移,可以看到第一下一层的中庭中展示了一件巨型装置作品,这是由艺术家李枪创作的《皮表之下》,他以“文化考古”的方式在旧杂志中探寻被遮蔽的历史信息,以巨大的劳作“撕”去表层,“发掘”形象,让黄河源流的历史人文图像浮现出来,将人的目光引向历史的深处。
李枪《皮表之下》局部,杂志、金属,2020年
第一篇章:亘古奔流
接着,展厅的右侧展示的是此次展览的第一篇章”亘古奔流“。
黄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绵延的自然景观凝聚着时间的痕迹。孙景波、丁一林、张路江、王克举、王辉等艺术家用油画写生的方法表现黄河,通过对于黄河壮美景色的描绘,在作品中融入了对历史的观照与感悟。王克举的油画长卷《黄河》全长161.6米,以写生为创作,描绘了黄河从源头到入海的三十多处景观,建构了史诗般的黄河叙事。
王克举《黄河》局部细节,2019 年
孙景波《秦川暮春-河源系列之一》200x200cm,2011年
孙景波《黄河古道-河源系列之二》200x200cm,2012年
对于黄河的写生也将西方油画技法与东方文化内涵联系起来,构成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过程。画家孙景波在谈及参展作品 《河源系列》时提到,他的风景创作中潜藏着“中国山水”的魂脉,是“中国山水”对“中国画家”情有独钟的启示。
孙博《极》80cmx80cmx6,岩彩,2020年
胡明哲《本土采集之一、之二》200x150cm,岩彩
朱进《态》119x89cm,五色土, 2019年
黄河流域的自然资源和历史资源,还启发着艺术家们更多元化的创作面貌。胡明哲、朱进、孙博等人运用黄河流域沉积的“五色土”进行岩彩创作,体现了自然资源向创作材料的转化。邬建安用“刑天”的形象创作了大型彩色剪纸拼贴 《大河的诞生》,将传统技法与当代艺术相结合,以独特的视觉表达方式讲述上古文明的神话传说。
邬建安 大型彩色剪纸拼贴《大河的诞生》整体及局部
第二篇章:大河精神
地下一层展厅的左侧空间,是此次展览的第二天篇章“大河精神”,体现了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图腾的能量。它凝聚着民族的信仰,也滋养着艺术家的创作。伟大的黄河精神化作艺术家笔下奔放的色彩、酣畅的笔墨和炙热的情感,形成激越的视觉史诗。
隋建国《云中花园-手迹》600x600x390cm 雕塑装置,光敏树脂打印与钢管结构,2015-2019年
周韶华、杜键、杨先让、杨力舟、王迎春、吕胜中等艺术家用自己的创作赞美着黄河的精神。《黄河魂》是周韶华1980年代“大河寻源”组画中的代表作品,画面上威武雄壮的汉代石兽凝立于壶口瀑布,以气势磅礴的笔墨展现出黄河的精神,成为改革开放之初用艺术呼唤民族之魂的经典之作。
周韶华《黄河魂》纸本水墨246.5cm×122.5cm 1998年
杨力舟、王迎春《黄河在咆哮》235×305cm 纸本设色,1973、1980年
杨力舟、王迎春的黄河组画 《黄河怨》、《黄河愤》、《黄河在咆哮》,如同《黄河大合唱》雄壮的旋律,歌颂了黄河儿女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吕胜中的巨幅油画 《生命-瞬间与永恒》汇集了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的生命符号,表现出黄河哺育生灵的能量。杨先让率考察队出入黄河流域十四次,潜心调研民间艺术,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黄河精神。
杜键《不息的黄河》 布面油画,202x303cm,2020年
杜键的《不息的黄河》体现出艺术家对于黄河精神的强烈情感。这件作品的创作最早可追溯到1960-1963年,虽原作遭损毁,但艺术家的“黄河情结”初心未改,几十年来沉潜专注,反复探索,直到展览此刻仍处于创作过程中。此次展览将杜键的工作室搬到了美术馆,还原了艺术家创作的情景,给观众以在场的体验。
邢罡《天机乍洩:黄河之水天上来》 绢本部分 1700x230cm ;1600x230cm 装置作品 蚕丝绢水墨、黄河沙,2013年
吕胜中《生命-瞬间与永恒》局部 300x1800cm,1987年原作,2015年修订再做
第三篇章:共生家园
第三篇章“共生家园”位于美术馆三楼的右侧展厅,黄河流域丰富的自然地理环境、悠久的文化发展历史和多样的社会生活形态,给艺术创作提供了丰沃的养分和素材。油画家钟涵、雕塑家刘士铭长期深入生活,创作了大量反映黄河流域风土人情的作品。钟涵笔下的黄河船工歌咏了普通劳动者朴素与坚思的品质, 刘士铭的 《吹唢呐的汉子》雕塑作品造型率真粗犷,质朴传神,传递着强烈的生活气息,展现出黄河两岸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刘士铭《吹唢呐的汉子》 62cm×41cm×85cm,铜,1986创作,2006重做
邢庆仁《霸王》265×170cm,水墨,2009年
钟涵《望中犹记,晚潮明处》(原《纤夫 晚潮》改绘本)170×340cm,布面油画,2006年
段正渠《金色鲤鱼》160×200cm,油画,2010年
邢庆仁的水墨与段正渠的油画在展厅中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话关系。他们的作品都以黄河生活为题材,邢庆仁的水墨画以率真的笔调抒写出生活的诗意,而段正渠的油画则对黄河、大鱼等象征性的视觉符号进行了充满想象力的表达,带有表现主义的语言展现出一种想象的真实。
刘洁琼《大河之魂》整体及局部 266×1001cm,染色土布,2019年
高凤莲《九曲黄河向东流》局部 780cm×530cm,普通红纸,2015年
黄河流域拥有大量优秀的民间艺术家,本次展览邀请了生活在黄土高原的非遗传承人 高凤莲和刘洁琼,她们把剪纸、布堆画等非遗技艺与文化图腾结合起来,体现出黄河人对民间信仰和美好生活的描绘。
王骞《品茗图》130x180cm,布面油彩,2018年
何立宏《五湖四海宁夏人》117.5x195cm,版画,2018年
张健《西北的景》系列 320x240cm,纸上水彩,2020年
本次参展的银川当地艺术家从不同角度讲述了自己与宁夏段黄河的关系。王骞创作的肖像画表现出今天人们的生活状态;张键的 《西北的景》以切片重组的方式描绘了西北地区的地缘景观;何立宏的作品 《五湖四海宁夏人》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各地支援宁夏建设的“支宁人”的故事,他们扎根宁夏,奉献宁夏,用青春和热情谱写着黄河家园的新故事。
第四篇章:生态长治
美术馆三层的左侧展厅展示的是此次展览的第四篇章”生态长治“,黄河因其流经区域复杂的地理环境以及历史上过度的人为开发,长久以来存在着严峻的生态问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的治理,开创了治黄事业新篇章,创造了黄河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抓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对黄河生态的关怀,体现出艺术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思考。他们在生态、建筑、景观等研究的层面上发挥创造力,通过摄影、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多媒体装置、书籍等方式,对黄河的生态保护和治理做出了创新性贡献。
张克纯《北流活活》系列之二 110x90cmx4,摄影,2010-2013年
高扬,金松辉《大河之旅》120x120cmx3(个)生态机械装置,2020年
汤南南《断河》视频截图,彩色多屏影像剧场,2019年
udopartners 建筑设计 + 相上文象室内设计 《西鸽酒庄》2017-2018年
ECA2, 青岛腾远设计事务所《华夏文化展示中心》2019年
多相工作室《墟里 · 大湾村》2019年
黄沛滢 流·银川 尺寸可变 瓦楞纸装置
waa建筑事务所《银川当代美术馆》2015年
张克纯的摄影作品以冷静的视觉审美,表达对黄河生态的关切与反思;高扬、刘明鑫、于天一、葛蔓等青年艺术家通过生态艺术装置,体现出对黄河流域动植物状况、生态平衡等问题的思考;汤南南、王志鸥、折叠小组等人则运用了多媒体和交互等创作手段。除了艺术作品外,“银川当代美术馆”、“枣缘社会”、“西鸽酒庄”、“墟里·大湾村”、“渭河治理规划”等建筑、景观案例为黄河的生态艺术提供了建设性的方案。
展览名称:生生不息——叙事的黄河
策 展 人:范迪安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执行策展人:纪玉洁、贾蕴博、李珂珂
展览时间:2020 年 9 月 28 日至 2021 年 1 月 31 日
展览地点:银川当代美术馆 1 号,2 号,5 号,6 号展厅及公共空间
参展艺术家
中庭:李枪(属于第一版块)
第一版块
亘古奔流:
靳之林、丁一林、王克举、王辉、马佳伟、孙景波、孙博、朱进、刘晖、刘军利、关健、张路江、李晓春、汪天稳、邢罡、邬建安、周君华、范迪安、陈卫国、胡伟、胡明哲、鲍营
第二版块
大河精神:
边凯、吕胜中、乔晓光、邢罡、杜键、杨先让、杨力舟+王迎春、周韶华、隋建国、邱志杰
第三版块
共生家园:
王骞、王胜利、孙立人、刘士铭、刘洁琼、刘、任戎、张键、邢庆仁、何立宏、钟涵、高凤莲、梁建平、魏颖、段正渠
第四版块
生态长治:
WAA 未觉建筑、Udopartners 建筑设计+相上文象室内设计、ECA2&腾远设计、于天一、王风华、王志鸥+邱志杰、刘海港、刘明鑫、多相工作室、张克纯、张梓倩、汤南南、武波、高扬+金松辉、一方景观工作室、原本营造、黄沛滢、葛蔓、折叠艺术小组
-END -
今日推荐,一起涨知识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香港秋拍”专题
文末彩蛋 周一至周五 每天不同艺术课程
商 | 务| 合| 作
艺术头条APP及电商平台| 雅昌拍卖图录APP及拍卖收藏| 得艺Artplus电商平台| 雅昌艺术图书| 美术| 艺术家服务中心 | 文博数字化
商业合作请联系:ad@网址未加载
疫情中,香港10月秋拍仍然如期而至,在不确定性弥漫的世界里,艺术品市场何去何从,这场拍卖或能给出答案,戳“阅读原文”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