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韡:散场/OVER”新闻发布会现场,艺术家刘韡、龙美术馆馆长王薇致辞,龙美术馆(西岸馆),2020,摄影:洪晓乐
2020年11月10日,刘韡最新个展“散场”在龙美术馆(西岸馆)拉开帷幕,展览是艺术家长久以来,对于现实的思考。
“世界是复杂的!”展览现场,刘韡如此说到:
“‘散场’是我对此刻所感知到的现实的一种描绘。”
“刘韡:散场/OVER”开幕式现场,龙美术馆馆长王薇、艺术家刘韡合影,龙美术馆(西岸馆),2020,摄影:洪晓乐
抽象与具象,存在与不存在,真实与虚幻,构成了此次展览的基调,也是一直以来刘韡创作的基调。
正是因为其作品的表现形式,传达的意义捉摸不透,使这位已经步入中生代的艺术家,到如今依然无法被定义,被归类。让刘韡成为了“刘韡”——创造了一个独属于他自己的“标签”。
刘韡:散场/OVER”开幕式现场,龙美术馆馆长王薇、艺术家刘韡合影、长征空间创办人卢杰合影,龙美术馆(西岸馆),2020,摄影:洪晓乐
个展“散场”不同于一般的展览,它并非以图像的形式构成,而是以“图形”的形式构成。展出作品中,圆形、方形,变形的几何体等元素,出现在此次不同的装置、绘画、雕塑等作品中,成为观看展览的一条的线索。
“刘韡:散场/OVER”展厅现场,图为作品《暗物质》,龙美术馆(西岸馆),2020。图片由刘韡工作室提供
“方形”
进入展厅见到的第一件作品,是展览体量最大的一件“正方形”的装置作品:《暗物质》。作品的长、宽、高都超过了10米。这件作品通体为黑色。它并不是像常规的立方体一样平放着,而是其中的一角立于地面,另一角直耸入屋顶。
这是奠定整个展览基调的一件作品。其构思可以追溯到2008年。最早刘韡希望表达的是一件黑色的,具有“被遮蔽”指向的作品。“遮蔽”是隐藏于这件作品背后的关键。刘韡谈到:“那些被遮蔽,被去除的东西,并不意味着它是反面的,抑或这个世界不存在的。”
《暗物质》,2008/2020,木板、铁、钢板、黑色涂料,1022.2×1109.9×1010.6cm,每边长650cm
“正如在我们的现实中,同时存在着真的、假的;好的、坏的······被遮蔽的和被认知的,而刘韡认为,那些被遮蔽的事物也是我们需要认知的,无论真假好坏,‘认知的过程’本身是重要的。这或许是艺术家以如此大体量的方式来呈现《暗物质》这件作品的原因所在。”
作品也提示了关于整个展览的观看方式。在解读完《暗物质》这件作品的创作意图之后,刘韡几乎毫不迟疑地表示:“我认为它也不一定能称之为一件作品。”
“刘韡:散场/OVER”展厅现场,图为作品《暗物质》,龙美术馆(西岸馆),2020。图片由刘韡工作室提供
刘韡补充到“当我们在解读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它不一定是以一件作品的形式出现的,而是可能以某种精神层面的方式出现。”
“就像做这件如此大体量的作品,这并不意味着作品本身需要表达更加重要的指向意义,因为对我而言,做这件作品,完全是出自我的个人意志。”
换言之,对刘韡而言,做一件作品,也许只是在某个时刻,忽然有了创作的冲动,但这个冲动本身并不带有任何功利性或目的性。刘韡认为,这是人类文明构建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一位艺术家,做任何作品,并非是为了让它成为有用的东西才去做。”
显然,这是理解艺术家刘韡创作的关键点。是他的工作方法,也是他对整个世界的理解方式。
“刘韡:散场/OVER”开幕式现场,艺术家刘韡致辞,龙美术馆(西岸馆),2020,摄影:洪晓乐
从90年代末参与到“后感性”小组开始,刘韡就在试图打破一切做作品的规则与标准。或者说,一件作品只有在它不表达任何明确含义和指向的时候,才是让刘韡满意的。
在他的创作中,很大的一点是“去功能化,甚至改变作品的功能,而不是顺着某个功能去推进。”刘韡坚信:“如果是顺着某种功能进行的话,必将会堕入某种无意义当中。”
“我们要自由,我们要解放!”这句口号被刘韡践行在了他的创作中,也体现在了此次展出的作品中。
《1098.1吨沙漠》,2020,沙、玻璃、钢,1100 × 1100 × 560 cm
《1098.1吨沙漠》
如果说展厅入口处的“立方体”奠定了展览的基调与观看方式,真正作为展览基础的,则是另外一件为了展览量身制作的大型装置《1098.1吨沙漠》。
这同样是一件立体形状的作品,位于龙美术馆阶梯展厅的结尾处,它并不像往常摆放作品的方式,呈现在展厅的一个显眼位置,如果没有特殊提示,观众很容易忽视这是展览其中的一件作品。
“刘韡:散场/OVER”展厅现场,图为作品《1098.1吨沙漠》,龙美术馆(西岸馆),2020。图片由刘韡工作室提供
这也正是刘韡所希望的。在刘韡的阐释中,这件作品是整个展览存在的前提条件。
作品使用了沙子作为材料。它具有多重的指向意义。作品本身代表了“大地”,是一切存在的基础。由这件作品,可以追溯到人类非常遥远的历史。曾经,人类的文明便发源于此。而直到今天,沙漠所指代的中东、非洲以及中亚地区等,依然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冲突的核心地带。其中包含了有关:宗教、民族、政治、资源、贸易、殖民乃至气候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将这个世界引向了分裂与未知。
与这一理念相呼应,此次展览中的其他装置、绘画、雕塑等作品,以及它们背后指向的有关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城市的,现实的等各种问题,都生发于“大地”——既《1098.1吨沙漠》这件作品。
“刘韡:散场/OVER”开幕式现场,观众参观,龙美术馆(西岸馆),2020,摄影:洪晓乐
《微观世界》
展览中,与两件大型的装置作品形成对比的是装置作品《微观世界》。该系列作品曾于去年刘韡在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个展“看不见的城市”中呈现。但此次艺术家为了展览重新制作了全新的两件作品。
《微观世界 No.3》 铝、玻璃、木头、聚乙烯,537x688x470cm,2020
如果说上述两件装置分别决定了展览的基调和基础。《微观世界》则是刘韡作为一位视觉艺术家,尝试通过作品来描述世界的方式。从另外一个方面体现了艺术家对于世界的认知。
“刘韡:散场/OVER”展厅现场,图为作品《微观世界 No.3》,龙美术馆(西岸馆),2020。图片由刘韡工作室提供
物理学上,“微观”代表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人类学意义中,因为“微观世界”无法衍生出更多细节的最小单元,它象征着一种底层存在。这是艺术家关于世界秩序的样本模型思考。
作品里面的球体、椭圆形、曲面以微妙的层次关系组合,仿佛是对自然的抽象表达,以及从中概括出来的几何关系。
“刘韡:散场/OVER”展厅现场,图为作品《微观世界 No.4》,龙美术馆(西岸馆),2020。图片由刘韡工作室提供
作品也是对观众审美想象力的挑战。观看《微观世界》,在不同角度有着不同的风景,众多的观看视角下,几何关系的变化不断产生感知,需要亲身感受,而不是通过这个艺术作品直接得到一个答案,一个教育意义或者一个象征,也不是以文字所能表达的意思或者一个哲学道理亦或者一段阐述来理解。
“刘韡:散场/OVER”开幕式现场,观众参观,龙美术馆(西岸馆),2020,摄影:洪晓乐
“刘韡:散场/OVER”展厅现场,图为作品《全景 2020 No. 2》,龙美术馆(西岸馆),2020。图片由刘韡工作室提供
“刘韡:散场/OVER”展厅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2020。图片由刘韡工作室提供
绘画、雕塑与影像
此次展出的绘画作品则与《微观世界》系列有着彼此呼应的关系。这些绘画同样源自刘韡对于现实世界的感知,它们让人联想到了人体美。对刘韡而言,绘画既没有一个具体的来源,亦不是纯粹地对形式感的追求。这一切都是来自生活中所看到的东西。而人体则是他能感受到的最复杂与最典型的事物。
“刘韡:散场/OVER”展厅现场,图为作品《王国》《星象》,龙美术馆(西岸馆),2020。图片由刘韡工作室提供
“刘韡:散场/OVER”展厅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2020。图片由刘韡工作室提供
展览中许多小的雕塑作品,构成了展览主题的某种注解。比如《星月》这件作品,其中的星星、月亮图形,便能让人联想到伊斯兰地区以及他们的宗教、信仰以及与这个地域有关的各种冲突及问题。
长达78分钟的影像作品《水果当早餐》,则表达了一种时间与物质性的关系。作品关注的是物质随着时间而产生的变化。在刘韡作品里,一直关注“物质性”、“时间性”,在刘韡看来,一切都是物质的,一切也对是随着时间在变化中的。当时间变化的时候,物质本身也改变了。这对理解刘韡的创作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正因为他将一切都视为“物质”,因此很难从起作品中找到明确的指向意义。
“刘韡:散场/OVER”展厅现场,图为作品《散场/OVER》,龙美术馆(西岸馆),2020。图片由刘韡工作室提供
“OVER”之后是散场吗?
展览同名作品《散场》是此次展览最核心的一件作品,融合了刘韡一直以来对于世界、现实、历史,以及人类文明的认知,尤其体现了他对于此刻我们所经历的现实的感悟。
“刘韡:散场/OVER”展厅现场,图为作品《散场/OVER》,龙美术馆(西岸馆),2020。图片由刘韡工作室提供
作品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图形、符号,它们看似都是具象的。比如一个原子绕着一个球体在运动,象征着我们对于“科学”的认知。但当观众真正地去看作品要表达什么时,又变成了一种人脑海里的抽象认知。而当把人的认知加入到对作品的理解中时,它又变成了一件似乎有所指的符号。
“刘韡:散场/OVER”展厅现场,图为作品《散场/OVER》,龙美术馆(西岸馆),2020。图片由刘韡工作室提供
虽然作品指向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在这件作品中,刘韡也试图表达一种未来主义与工人主义的理想。他认为在资本主义运动之后,世界被挤压,从而凸显了“共产主义”的价值。
“刘韡:散场/OVER”展厅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2020。图片由刘韡工作室提供
2020年,人类忽然因“新冠病毒”成为了一个命运共同体,面临着一样的现实困境。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韡的《散场》却表达了他一直以来坚信的理念:“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的解决方案。因为它是第一次把人类视为一个整体。
“刘韡:散场/OVER”展厅现场,图为作品《。。。。》,龙美术馆(西岸馆),2020。图片由刘韡工作室提供
作品英文名为“Over”,意指“结束”,在当下,这件作品的指向意义似乎非常明显。刘韡表示,也许这是一个“完结”,也许这只是一个停顿。就像展览最后结束的一件作品:《。。。。》,或名“无语”——一件静止的狮子雕塑,似乎象征着结束,有似乎只是一个瞬间的停顿,等待着下一秒的爆发。
“此刻,一切静止”,是展览最后的一句总结。“OVER”之后是什么?也许没有人知道。
-END -
今日推荐,一起涨知识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一探究竟
文末彩蛋 周一至周五 每天不同艺术课程
商 | 务| 合| 作
艺术头条APP及电商平台| 雅昌拍卖图录APP及拍卖收藏| 得艺Artplus电商平台| 雅昌艺术图书| 美术| 艺术家服务中心 | 文博数字化
商业合作请联系:ad@网址未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