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于山东一个贫苦家庭。
1962年,焦裕禄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任县委书记。475个日日夜夜,他带领兰考人民战灾荒,除“三害”……虽然只有短短一年多时间,但他在群众心中铸就了一座永恒的丰碑。当年他带领兰考人民种下的泡桐树,如今不仅治理了风沙,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还“长”成了年产值30亿元的民族乐器产业。
2021年,焦裕禄精神被中宣部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为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大河美术报推出特别策划,展现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笔下的焦裕禄,立体呈现焦裕禄的为民情怀和英雄本色,深入挖掘荡气回肠的真实印记和永不磨灭的时代精神。
焦裕禄是我最想画的
——毛本华谈《焦裕禄》创作前后
◆本报记者 左赞 王岗飞
1962 年的冬天,焦裕禄接受党的委派来到兰考。当时,兰考的风沙、内涝、盐碱等自然灾害很严重,农业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从到兰考的第二天起,焦裕禄便带队走访调查。在一年多时间里,他马不停蹄地跑遍了全县149个大队中的120多个,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治理自然灾害,植树治沙,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7年,中原工学院4位教师接受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县委书记的好榜样》选题的创作任务。毛本华说:“焦裕禄书记是我的偶像,当年我欣然接受毕业分配来到河南,就是受焦裕禄精神的感召。《焦裕禄》也是我最想画的画。”
毛本华、王刚、鲍璐、郝米嘉《焦裕禄》油画
为了画好这幅画,将焦裕禄的形象和精神完美地呈现在画面中,创作组70余次深入兰考实地考察写生。为了表现风沙滚滚的气势,他们曾专门等到起风的天气去往兰考。可到了地方才知道,这里已经找不到一块沙地,全是一片片泡桐绿洲。看着这些遮天蔽日的泡桐,毛本华心中感慨万千,“这些树干就像战士们举起的枪、戟等武器,正在和恶劣天气作斗争。”此时,毛本华心里有了构图。
一次又一次去往兰考,不断深入当地人民的生活,做足创作的功课,这是毛本华的追求。他说:“你越深入,越能画出兰考人民心中的焦裕禄书记。”
毛本华去过最多的地方是双杨树村。这个村子是焦裕禄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树立的生产自救的榜样之一。在组织下,村里的村民按着毛本华预想的构图摆出相应的阵势以配合艺术创作。毛本华觉得,这样做肯定会耽误村民出工,便打算给一些误工报酬。村民们却说:“为了我们兰考人,焦裕禄书记把命都搭里面了。摆几个阵势还要给我们钱,这是在骂我们呢!”
最终定稿时,毛本华等人决定描绘焦裕禄和群众肩扛树苗走向荒漠的场景。画面中,漫天风沙,一棵棵树与风沙抗争着,形成一种视觉符号,表现的是焦裕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劳动的人们和扛在肩上的树苗形成相互交错的线条,更让观者不禁想到战士们刀枪交错的阵前行进景象,喻示着共产党员带领人民激烈抗争自然灾害。而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树根,也以坚毅顽强的形态象征着焦裕禄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扎根于兰考、扎根于人民、扎根于信念的伟大情怀。
作品一面世,就受到了美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2009年9 月 22 日,《焦裕禄》在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主办,中国美术馆承办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览中展出。2020 年 9月10 日—10 月11 日,该作品在中国美术馆“以美扶智——中国美术馆脱贫攻坚美术作品展”中展出。2021 年,在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制作的百集短视频节目《光辉历程 时代画卷——美术作品中的党史》中,第55集专题介绍了这幅作品。
目前,这幅作品藏于中国美术馆。《焦裕禄》源自生活,生机勃发,是现实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之作,更是美术家探索以大美化育大众的历史见证。
用艺术抒发时代情怀
——王银生深耕焦裕禄题材创作
◆本报记者 王岗飞
近期,焦裕禄在杞县工作报告手稿在杞县档案局被发现。这让紧紧围绕焦裕禄题材进行创作的画家王银生十分激动。他仔细阅读了焦裕禄同志在杞县工作的详细史料,精心查阅了其在杞县亲笔撰写的调研报告,并以此为题,创作出14幅绘画作品。
回望5年来的创作之路,王银生感慨万千。
王银生《丰碑》
2018年始,王银生追随郑州大学美术学院张宽武教授团队多次赴兰考考察,为焦裕禄主题性创作搜集素材。这一切都是为了完成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项目——弘扬焦裕禄精神全国美术作品巡展。
在考察中,他们曾遇到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回忆当年数万人民送别焦裕禄书记的情景,她泣不成声。“可见焦裕禄在百姓心目中是多么的高大。”王银生回忆起来,仍感慨万千。
返郑后,王银生以焦裕禄经典形象为蓝本,以纪念碑式的构图、两米乘两米的巨大画幅,完成了作品《丰碑》。此画先后在北京、西安、郑州等地展出。
焦裕禄重病期间,兰考**到郑州探望,他丝毫不关心自己的病情,依然牵挂着张庄的沙丘、赵垛楼的庄稼、老韩陵上的泡桐……“这感人的一幕,让我构思完成了《呕心沥血》。”
而在杞县新发现的焦裕禄手稿,更激发了王银生的创作热情。“读着这些调研报告,我被焦裕禄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和亲民爱民的工作态度深深地打动了。在疫情期间,我吃住在画室,完成了十余幅作品。”
8月10日,这些作品在杞县的纪念焦裕禄书画展上展出。焦裕禄的儿子出席了开幕式。现场,焦跃进动情地讲述了父亲焦裕禄生活中的感人故事。
焦跃进先后任杞县人民政府县长和县委书记。2000年1月中旬,焦跃进冒雪到贫困户家中访贫问苦的感人场景令全县人民耳熟能详。2000 年 11 月下旬,焦跃进走进北京为杞县卖大蒜的报道,亦为国人所知悉。王银生创作的《县长冒雪访农家》正是表现了焦跃进继承父亲遗志,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一碗饭、一壶水对家人的提醒,看白戏看出的“十不准”的家规,书记的儿女不能高人一等的要求……种种细节历历在目,现场的党员干部无不动容。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焦裕禄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仆,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在社会的变革与转型中,围绕焦裕禄精神的主题创作符合当代艺术的传播规律,响应了时代发展对公仆精神的呼唤,体现了中国艺术家们不断探索、求新求变的追求,可谓是用绘画描述生活、用艺术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情怀。
在真实中传承使命
——丁志伟《寻找焦裕禄》
◆本报记者 张雷 实习生 完颜妤颖
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上,有一件备受关注的作品。那便是河南籍画家丁志伟的《寻找焦裕禄》。它是丁志伟驻扎在兰考焦裕禄同志纪念馆,长期在现场采集观众图像,后选取了上万张照片,经裁剪拼贴而成的综合材料作品。作品以记录的方式表达对焦裕禄的怀念之情,形象地展现焦裕禄精神从人民中来,于方寸之间聚合强大的社会正能量,体现了艺术家对人民公仆与典范、历史与现在、怀念与传承等诸多精神层面的思考。下面我们就走近丁志伟与他心中的焦裕禄精神。
丁志伟《寻找焦裕禄》综合材料
>>客观与符号的真实
丁志伟是一个 80 后。他和那个年代的许多年轻人一样,被1990年的电影《焦裕禄》打动。电影中那摇曳的桐树承载着人民公仆多年的心血,融入到丁志伟的回忆中。焦裕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鼓舞人们的强大思想动力。然而,通过电影、宣传报道,人们是否真的能了解焦裕禄的全貌?
在丁志伟看来,想要真正了解焦裕禄不仅要依靠现有的记载,还要进行田野调查和访谈,甚至将他的饮食喜好、兴趣爱好等容易被传统研究忽视的“边角料”进行整理,并慢慢渗透到中心,实现“知识考古”。同时,丁志伟还在此基础上追求“符号的真实”。所谓“符号的真实”,便是丁志伟作为一个普通人,在焦裕禄纪念馆的现场感受。这种真实的现场感,能够压倒所有局部的视觉真实,为他带来创作的冲动与灵感。
丁志伟认为,一件好的作品应追求“在场”的真实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亲切之情。“即使我们费尽笔墨地把物象最客观的一面刻画出来,得到的也不过是物象在时间流变中的一个定格,一个时间点上的幻象而已。”抱着这种心情,丁志伟每天去焦裕禄纪念馆观察前来瞻仰和参观的群众。这些群众涵盖了各个年龄阶段、各种社会背景。丁志伟把众多参观者一一拍摄下来,以媒介转换的方式,通过自己对环境与符号关系的认识进行组织,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对艺术家而言,他们都是客观环境和真实感受的融合,与焦裕禄的形象符号产生了共鸣。
>>心理感受的真实
丁志伟觉得,艺术家心理感受的真实决定着艺术表现的真实。作为一位从小深受焦裕禄精神熏陶的 80 后,真实的焦裕禄就存在于自己的回忆里。自己对焦裕禄的敬仰,以及传承焦裕禄精神的使命感,也都是这件作品的一部分。
《寻找焦裕禄》是一件吸引人的作品。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观者,都能通过这件作品走近那个熟悉而又亲切的人民好干部。作品没有刻意夸大、模糊焦裕禄的形象,而是给人更直观的感受,能使人清晰地明白:他就是焦裕禄。
《寻找焦裕禄》并非属于创作者一人,而是群众对焦裕禄诸多感受的集合体。驻足细看,画中无数清晰可见的面孔都在为焦裕禄而动容。他们穿越时空与焦裕禄对话,努力追逐那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寻找焦裕禄》用它独特的艺术语言,直观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情感,和观众成功建立起紧密联系。是这种建立于作品和观者之间的诸多层面的精神纽带,使作品实现了升华。正因为这件艺术品具有心理体验的真实性,观众才与画作实现了情感上的交互。
看着这件作品,丁志伟也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回到了那个在《焦裕禄》电影屏幕前感动不已的日子。
>>当代艺术的使命
焦裕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丁志伟说:“当代艺术对社会文化现实是负有责任的,当代艺术家对文明与社会的发展也应具有使命感。”每一个艺术家都不能跨越时代和社会,作为当代艺术家,也应通过自己的作品,为时代和社会出一份力。
丁志伟用《寻找焦裕禄》诠释了当代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传递了人民对焦裕禄的感情,实现了当代艺术的使命。社会发展需要正能量,《寻找焦裕禄》就是这样一件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作品。
在这个不断发展的当代社会,艺术工作者不应只注重技法的学习,更应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寻找焦裕禄》告诉人们,艺术家应放宽视野,推动艺术与社会的融合,呈现更加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从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给孩子们讲述《寻找焦裕禄》的创作理念,到丁志伟用艺术还原真实的焦裕禄。一代代艺术家肩负着时代的使命,传承着焦裕禄精神。欣赏这些作品,观者也能体会到这份绵延不绝的正能量,并将它融入自身的生活中。
名家笔下的焦裕禄
马国强《人民公仆》中国画
石品《阳光焦桐》中国画
宋克《焦裕禄》油画
吴为山《焦裕禄》雕塑
张宽武《人进沙退》中国画
王银生《县长冒雪访农家》中国画
这幅作品表现了焦裕禄儿子焦跃进继承父亲遗志,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END
编辑:秦鑫歌
统筹:王伟杰
审核:李向华
新闻热线:0371-65795891
广告发行:0371-65795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