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月亮 不变的中秋
月到中秋分外明,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
是一年之中赏月的最佳时机,
唐代诗人张祜曾在《中秋月》中感叹:
“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
每逢中秋,
文人墨客相邀赏月、咏月
是从古至今极为风雅之事。
借着明月当空
他们寄景抒情
或表达喜悦,
或思乡怀人,
或喟叹境遇,
......
月亮在中秋这天
成了充满诗意的存在。
“阴晴圆缺都休说,
且喜人间好时节。
好时节,
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在明代徐有贞
的《中秋月·中秋月》中
诗人沉浸在中秋佳节的
美好心情呼之欲出。
南宋词人赵鼎
“雅歌研态,嫦娥见了,应羡风流”的词句,
唐代诗人宋之问《灵隐寺》的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更是描绘了中秋佳节的
赏月场景,
充满意趣。
正是“一年月色最明夜,
千里人心共赏时。”
“万里无云镜九州,
最团圆夜是中秋。”
晚唐诗人殷文圭在
《八月十五夜》中
寄托了国人期待家人团圆的愿景。
那些客居他乡的游子,
中秋之夜
月圆人未圆,
思乡更情切。
于是中秋之月自然而然地
成了游子漂泊在外
寄托乡情的象征。
唐代诗人王建
一句“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把月明人远的情景和伤感,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白居易的
“银台金阙夕沉沉,
独宿相思在翰林。
三五夜中新月色,
二千里外故人心。”
以己之心,推友之心,
情谊深厚,甚是感人。
相比之下
《八月十五夜月》中的诗句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情感更直接、炽烈,
足见其归家之心切切。
而中秋之月有时
也以怅然若失的面貌出现,
那些看似喧闹的情境之下
渗透着诗人失意的心绪,
给人孤独落寞之感。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白居易的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突出诗人贬谪的孤寂之情,
八月十五夜的今昔对比,
写出物是人非的感伤情怀,
同时也在暗示
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助境遇。
又如,韩偓在《中秋禁直》喟叹
“长卿只为长门赋,
未识君臣际会难。”
刘辰翁的《水调歌头》:
“饮连江,江连月,月连城。
十年离合老矣,悲喜得无情。
想见凄然北望,欲说明年何处,
衣露为君零。
同此大圆镜,握手认环瀛。”
诗中的人生感慨,兴衰之叹,
已从一己的悲欢离合上升到家国的层面。
无论是怀志抑或寄情
都激荡着古人的诗兴。
中秋来临,
让我们一道吟诗、品茗
在盈盈满月之下
穿越时空
对话古今
体味百种人生况味。
祝福大家
中秋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