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行风和职业道德建设是摆在整个文艺行业面前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综合性工程,必须标本兼治、持续发力。中国曲艺家协会聚焦曲艺界行风建设主题,邀请曲艺评论家就曲艺界行风建设面临的难点焦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发挥文艺评论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倡导广大曲艺工作者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优良行风,携手共建风清气正的健康曲艺生态。中国艺术报特别推出“艺道馨声”专栏,连续刊发系列评论,敬请关注。
去疴除弊,曲艺评论不可替代
陈世海
江苏省张家港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
有曲艺评论者感慨,能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作品现在并不多见了。此话虽然有些悲观,却反映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一旦曲艺从业者失去了“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毅力,陷入“不要艺术建设,先立公众人设,不求作品质量,先要自身流量”的圈子,将安身立命的根基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土壤中分离,扎入粉丝经济、“饭圈文化”中,一味追求“笑料”,提供“爆料”,掩盖“黑料”,唯独不把精力放在再造艺术“养料”上,势必在作品创作中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人们越来越难看到优秀的曲艺作品就不再是危言耸听了。
不容忽视的是,在曲艺界还存在曲艺评论不重要、曲艺评论工作者只是“临事百无一用”的清谈客这样一种认识,还有的曲艺评论工作者奉行“小圈子”,认为在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行业内,不能相互得罪,搞一团和气,出现“花花轿子人抬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吹捧现象。久而久之,曲艺评论逐渐缺位失位,这把针砭时弊、引导创作的“利器”变得锈迹斑斑。
曲艺评论工作者要有狠剜烂苹果的风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尤为必要。我们需要的曲艺评论,应该是注重评论的社会效果,不为低俗庸俗媚俗作品和泛娱乐化等推波助澜,敢于向曲艺创作编演和推广宣传等任一环节上出现的任何问题说“不”,对导致劣质作品出现的行风问题作出有力批判,要“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同时,曲艺评论工作者绝不能坐而论道、为评而评,反而忽视了曲艺艺术本体发展规律和态势,只见“高屋建瓴”,却不接地气、没有生活的烟火气,自然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令人信服。如果曲艺评论出现“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行风往东吹,评论向西走,那么,很可能导致行业整体健康有序发展方向出现偏差。
理想的曲艺评论应成为一种平等的对话。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从曲本发布、演员选用、排练进程、舞台呈现到后续宣介,曲艺评论完全可以提前介入、跟踪观察,及时敏锐地发现任何可能存在的苗头问题,与从业者进行民主探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曲艺评论工作者也应当做个有心人,紧盯作品创作始终、演员成长成才经历和行业发展方向,做好深度观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曲艺事业发展提供源源动力,让作品在思想与审美等方面获得长足的发展,让从业者用心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准和道德标准,让行风建设能有更稳固的根基。曲艺评论工作者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和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不断提升为曲艺发展方向与发展问题把脉问诊的智慧和能力,通过专业权威、公正客观的评论,有效引领曲艺艺术持续健康发展。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社会各界把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向曲艺,曲艺评论的“跨界”者数量有所增长。我们应当顺势而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充分发挥曲艺评论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形成对低劣作品和圈粉拜金行为的外部舆论约束环境,从而引导广大曲艺工作者真正创作出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