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葫道人(中国画) 齐白石
俗世的温暖
——论中国美术馆藏齐白石人物画
裔 萼
齐白石长寿而多产,为世人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绘画作品。中国美术馆珍藏有齐白石书画作品420件,其中,人物画15件套,包括14件人物立轴和一套八开的罗汉册页。与花鸟画相比,人物画虽然不是他创作的主流,但是,这些作品带着俗世的温暖,在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中国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其画中贴近人生的人间情味正是其意义之所在。
大家都知道,自元代兴起的文人画,画法上不求形似,观念上追求出世。明清以降,文人画一味追求玄虚高迈之画境,越来越脱离现实,日趋衰落。20世纪初期,新的时代思潮冲击封建旧文化,隐逸、遁世的文人画观念受到质疑,积极、入世的艺术得到提倡,雅与俗的壁垒被打破。时代的惊雷震破了画家的超脱之梦,出世的艺术又重回人间,时代选择了人间化的艺术,关注现实、关乎人间冷暖的现代中国画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一扫传统中国画的孤高荒寒之气。这些作品的出现意味着中国画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齐白石就是转型时期的中国画大家。无论是他充满蔬笋气的花鸟画,还是他幽默天真的人物画,或是他亲切质朴的山水画,都闪耀着现实的光芒。其中,人物画无疑是他艺术中最具人间情味的篇章。
中国人物画在唐代曾主宰画坛,元代以后则渐趋衰落,源于文人画重山水、花鸟,轻人物。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两点:一是因为文人画家重视缘物抒情,而以人为题材,人物形象不容许像花鸟等简化到一种可供画家托物咏怀的符号,过分地简化则妨碍形神兼备地刻划人物。二是因为文人画家讲究笔情墨趣,不愿因人物画的形似而牺牲笔法。明代文徵明曾说:“盖画至人物,辄欲穷似,则笔法不暇计也。”文人画重山水、轻人物的传统导致了中国画家不屑也不能进行人物画创作。
齐白石涉足画坛之时,中国传统人物画已经式微,画坛上充斥着陈陈相因的“高人逸士”和古装仕女,毫无生气。而齐白石的人物画,从画法上虽然取法文人画大写意一路,但是,他赋予笔下的人物以俗世的情感,无论是神仙题材,还是现实题材,均饱含着自己的爱与憎,映射着百样的世态人情,给日趋僵化的人物画坛增添了活力。
西域三怪图(中国画) 齐白石
齐白石诗、书、画、印全能,花鸟、山水、人物兼擅。他最初由一个雕花木匠变成专业画师,即得益于肖像画。齐白石少年时代曾从绣像小说插图中临摹历史故事,以丰富木雕的纹饰。20岁时临摹《芥子园画传》,26岁从师学习民间画像, 27岁接触文人画并成为专业画师,主要以为人画像为生,30岁以后兼卖山水、人物、花鸟画,尤以仕女画为多,乡里人戏称其为“齐美人”。使齐白石彻底由雕花木匠而改为画师的,正是肖像画。他晚年曾回忆道:“那时照相还没盛行,画像这一行手艺,生意是很好的。画像,我们家乡叫做描容,是描画人的容貌的意思。有钱的人,在生前总要画几幅小照玩玩,死了也要画一幅遗容,留作纪念。我从萧芗陔师傅和文少可那里,学会了这行手艺,还没有给人画过,听说画像的收入,比画别的来得多,就想开始干这一行了……一开始,生意就很不错。每画一个像,他们送我二两银子,价码不算太少……后来我又琢磨出一种精细画法,能够在画像的纱衣里面,透现出袍褂上的团龙花纹,人家都说,这是我的一项绝技。人家叫我画细的,送我四两银子,从此就作为定例。我觉得画像挣的钱,比雕花多,而且还省事,因此,我就扔掉了斧锯钻凿一类家伙,改了行,专做画匠了。”
赤足大仙(中国画) 齐白石
齐白石早年的人物画并无明显的个性色彩,尚属民间画师一路。他受传统人物画家黄慎、改琦、费丹旭、钱慧安等人的影响较大。当时甚至还画过非常写实的擦炭像,比如1895年前后作的《黎夫人像》、1910年作的《胡沁园像》等。在他学习文人画以后,开始师法八大山人、石涛和金农的画风,并形成简约、幽默、富有人情味的个人画风。虽然从题材上看,齐白石画得较多的是道释人物画,尤其爱画铁拐李和钟馗像,但是,他在传统的佛道题材中表现的却是世俗众生相,寄寓的是俗世悲欢情。
采药仙女(中国画) 齐白石齐白石人物画所体现出的世俗化倾向不是偶然形成的,宏观上是受时代新风的熏染,微观而言,则必然受到其师友朋辈的影响。比如陈师曾,这位直接导致齐白石“衰年变法”的关键性人物,其艺术观念一定会深刻影响齐白石的创作。深受现代文明洗礼的陈师曾,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和直面人生的人文关怀。他以底层民众为表现对象,以漫画式的讽喻笔法,表现甚至批判社会现实,开现代风俗画之新风,代表作有《北京风俗》册页(中国美术馆藏)。作为其好友,齐白石的人物画创作必然受到陈师曾的直接影响。
得财(中国画) 齐白石
中国美术馆所藏的15件齐白石的人物画作品中,根据有年款的作品统计,创作年代从1894年的《寿翁》(郭子仪)到1947年的《得财》,年代跨度有53年。其中道释人物画6件,现实题材人物画6件,古代人物画2件,不倒翁画1件。他笔下的神仙全无仙气,比如佛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铁拐李分明就是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以中国美术馆的藏品为例, 1916年他创作的《采药仙女》就是一位纯真美丽的人间少女,身姿婀娜。《赤足大仙》中捧着金蟾的大仙,宛然就是湖南常德那位事母至孝的刘海。他的讽刺与幽默多表现在“铁拐李”和“不倒翁”等题材之中。作于1944年中秋节前三天的《捧葫道人》,画中蓬头垢面的道士坐在地上,手里捧着一只葫芦,双眼向天,滑稽而俏皮。画中的道士应是铁拐李,齐白石特别喜欢以铁拐李为绘画对象,其中也有自喻的成分。因为世人多为势利眼,以衣冠取人,他们视铁拐李为乞丐,而不知他实为神仙。齐白石初到北京之时,画坛上有些人视他为来自湖南农村的乡巴佬,所以他画铁拐李以抨击世风之凉薄。他多次以《不倒翁》为题,通过题画能够读解出他对“无肝胆,有官阶”的官员的憎恶。他的风趣与幽默则体现在《钟馗搔背图》中,画中的钟馗被小鬼挠不到痒处,气急败坏的样子,简直活脱脱就是一个邻家老头。
不倒翁(中国画) 齐白石
一些现实题材的人物画更是跃动着画家的那颗贴近现世的赤子之心。他的许多人物画都带有一些自画像的性质,比如《老当益壮》,画中那个老人叉腰持杖,“豪气”冲天的样子,表现了画家不服老的心态。《人骂我,我也骂人》,直白的画名和憨拙的人物形象,令人忍俊不禁。
齐白石的人物画笔墨简括,意趣丰饶,幽默天真,为当时“目中无人”“画中无人”的中国画坛注入了生机,也为人物画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开辟了道路。从画法上,他虽然吸收了青藤、八大山人等文人画家的语言形式,但是,他摈除其孤傲和愤世,清高与荒寒,而是在俗世红尘中,以自己的一颗赤子之心,营造一个温暖、明亮的人间天堂。
(作者系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