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海报郭青设计
意大利全国26家国家级博物馆的
308套共503件珍贵文物亮相
“听”意大利人讲述
意大利人自己的故事
中国艺术报记者 陈思静
“条条大道通罗马”,如今不用想方设法去罗马,罗马来了——作为2022年中意文化和旅游年的旗舰项目,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于7月10日至10月9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来自意大利全国26家国家级博物馆的308套共503件珍贵文物,系统反映意大利半岛实现政治和文化统一的历史进程,展现意大利文化渊源的丰富多彩。
“志和者,不以山海为远。”两千多年的交流交往使得中意两国文化跨越了千山万水,既彼此欣赏又相互影响,为中意两国培育出了互尊互鉴、互信互谅的共通理念,成为两国传统友谊长续永存、不断巩固的坚强保障。此次展览不是普通的博物馆与博物馆之间的馆际交流,而是中意两国深厚友谊的见证,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意大利共和国文化部、意大利共和国外交与国际合作部的指导下,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意大利共和国文化部博物馆司、罗马国家博物馆、意大利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合作举办的。
“展览此前已在意大利展出过,它是意大利人讲述意大利人自己的故事。”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与艺术展览总监、展览中方策展人潘晴介绍,展览的选题尤为宏大,它叙述了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和意大利半岛的罗马化进程;不仅展现了意大利起源的文化多样性,也彰显了奥古斯都统一意大利半岛后国泰民安、文化繁荣发展的盛况。
走入展厅,左右遥相呼应的扇形展台围成一个圆,让人联想起古罗马圆形剧场,一旁的拱门灵感来自奥古斯都凯旋门,随之而来的祭拜玛尔斯、维纳斯和西尔瓦诺斯的圣坛拉开了整个故事的帷幕——圣坛的一侧刻画有神话故事中母狼哺育双胞胎的情节,这正是罗马城诞生的传说。相传是两个孪生兄弟建立了罗马城,他们是战神玛尔斯与人类的孩子,出生时惨遭陷害被扔进了台伯河,他们的哭声引来了母狼的怜爱,把他们带到自己的山洞里喂养,后来又被两位牧羊人救起。圣坛的一侧刻画了台伯神在旁边目睹着一切,两个牧羊人,一个留着胡子,一个年轻些,被认为分别是浮士德勒和浮士提努;圣坛另一侧表现的是战神玛尔斯和美神维纳斯的婚礼,旁边是厄洛斯和西尔瓦诺斯(奥斯提亚牧羊人的守护神,圣坛上镌刻的祝词就是献给他的)。在圣坛繁复的装饰中,罗马民族具有神祇血脉的主题同玛尔斯和维纳斯的结合联系了起来——神话中的祖先,以及忠贞与和谐的象征。
3D打印版古希腊雕塑《休息中的拳击手》、古罗马的“梵克雅宝、擦奶酪的擦床、指甲大小的青铜公鸡模具、卡皮托里尼山的男神女神、“第一公民”屋大维……那些精美绝伦的肖像和雕塑、那些繁复精美的巧思,令人叹为观止。展览分为11个主题单元,向观众展示了当时意大利各地的生活方式、民间习俗和社会现实。前4个单元从社会、语言和宗教的多元视角展现罗马统一前意大利文化的“马赛克现象”:精美丰富的随葬品,反映了不同族群、阶层、性别的墓葬习俗,也可以一窥贵族的生活情境;不同铭文的石碑,让后人得以了解意大利文在向拉丁语系同化过程中的原始特征;众天神及英雄人物的雕像,在对比中呈现不同信仰的差别和特性。展览后6个单元按照时间线展现了古罗马共和国扩张期间,特别是从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年-公元前146年)到奥古斯都时代(公元前31年-公元14年)发生重大历史变革后,成为一个地理、政治和文化的统一体。最后一个单元专门为中国观众展出古罗马货币,这些货币见证了罗马历史的转折,多维度体现了货币生产、发展、流通等因素对文化发展的深刻影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中展出有若干件考古发现和艺术巨作,此前从未在意大利境外展出过,有些甚至从未离开过所属博物馆。同时,本次展览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在展览中以中、英、意三种文字呈现展览内容。“中国国家博物馆希望能充分发挥国家文化客厅作用,积极推动展览国际化、观众多元化。”潘晴说。
相关链接
展览背后的故事
此次展览是自疫情以后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北京举办的第一个国际展览,而疫情防控期间做国际展览困难重重。意大利方没有派博物馆人员护送文物与现场点交布展,而是采用视频点交的方式,即借助视频会议的平台与对方连线,双方工作人员通过镜头共同检查文物,并在意大利借展博物馆人员的指导下,把文物摆放到展台上,并进行加固。这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一次尝试视频点交。“展品是从意大利各个博物馆调集来的,这也给点交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为要和26家博物馆进行点交。”潘晴介绍,由于意大利与中国有6小时时差,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了配合意大利方,每天下午3点至深夜12点进行点交工作,为期整整8天。
点交工作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策展团队配合文保院的修复人员完成,展览策展助理何书铱连线了26家博物馆的点交,她直言,整个中方团队过着意大利时间,在线8个小时点交不停看东西,双方负担都很重。在这个过程中沟通的成本非常高,不仅要通过大量的视频、图文资料重新还原展品,而且两个国家的文保理念也存在差异,给沟通造成了困难。
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很多展品上都有裂痕,“意大利方的修复理念可能留痕比较重,可以看到胶水的痕迹,我们的修复理念是想恢复原样,不要有痕迹在”,何书铱说。比如展出的双涡旋柄高脚杯形酒缸就差点无法与观众见面。这件酒缸造型空灵,来之前就经历过修复,此次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损坏,两边的把手断裂了。潘晴告诉记者,“有一段时间意大利方说不展出这件展品,但是后来他们又改变了主意,让我们用可逆的方式进行修复”。意大利文物的材质与文保院修复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行了匹配,效果卓著。文保院的修复人员在点交中及时发现了在文物运输过程中的一些破损和脱落,并积极找到了解决方案。
不仅是文保理念,文物搬运方式也存在沟通问题。比如安吉提亚女神坐像,这件雕像只有半边脸,身体也特别脆弱,“雕像在箱子里,如果人工抬容易破坏它,所以我们是用叉车把它托到和雕像展台一样的高度以后,再把箱子滑过去,但是意大利很多博物馆不是用这种方式,所以他们对这种方式有些抗拒,但我们解释过后,他们对这个方式充满了好奇。”何书铱感叹,“视频点交就是这样,我们用的方式他们可能不理解,所以我们要花一两个小时来沟通这种方式。”
有意思的是,在布展的过程中,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支架专家还为文物量身定做了支架,确保文物展出安全,意方的博物馆人员看到后都纷纷表示赞叹,并要求能将支架随文物运回意大利。潘晴笑言:“我们也很荣幸,能带给同行这样一份礼物。”
“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
重点展品欣赏
战象献纳品盘公元前2世纪黏土
胜利之翼公元1世纪青铜
胜利女神与胜利纪念物浮雕公元前1世纪大理石
日晷(标有黄道十二宫)公元1世纪大理石
母亲像公元前4世纪凝灰岩
坎帕纳陶板(饰有胜利女神与战利品)奥古斯都时代赤土陶
坎帕纳陶板(饰有胜利女神献祭公牛图像)奥古斯都时代赤土陶
卡皮托里尼山三主神公元2世纪大理石
祭拜玛尔斯、维纳斯和西尔瓦诺斯的圣坛公元124年卢尼大理石
赫拉克勒斯休憩像(铭刻阿提乌斯·佩蒂修斯·马苏斯献纳铭文)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2世纪,铭文刻于公元1世纪青铜
骨灰瓮公元1世纪蓝绿玻璃
戴头巾的奥古斯都头像公元前1世纪末大理石
安吉提亚女神坐像公元前3世纪赤土陶
阿波罗铜像灯座公元前1世纪青铜
“双勇士之墓”的随葬品公元前3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