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七夕不只有爱人和情话!

艺术看点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在这里,七夕不只有爱人和情话!

农历七月初六晚,藤县太平镇上,人们围观摆满手工艺品、糍粑的供桌 吴京男 摄

在这里,七夕不只有爱人和情话!

中国艺术报记者 邓立峰

七夕,是一个颂扬爱情、祈求和美的节日,这一天,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着对爱人的情谊,各式礼物、红包包裹着俊男靓女、老夫老妻的爱情宣言,“土味情话”飘在全国各地,花样恩爱秀在每个人的朋友圈……

但是,七夕节不只是爱情的节日,自古以来,七夕节就蕴含着丰富的节日元素和内涵,这个具有浪漫色彩的节日,还被称为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从名字就可以看出,七夕有着多元的文化内涵——在七夕这天,全国各地都有着丰富多彩的节俗活动,不需要抬头望牛郎织女相会,中国大地上的七夕风景同样精彩。

今年七夕节期间,中国民协等组织专家学者来到广西藤县参加七夕民俗活动,调研七夕节日习俗,之所以选择来藤县调研,是因为这里的七夕节异常热闹。

初七的七夕初六过

藤县太平镇,七月初六这天下午,人们刚刚包完五颜六色的糍粑,就急急忙忙把供桌摆上了街巷,放上刚包好的糍粑,摆好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米饼、水果、花朵,样样齐全,它们在等待着即将到来的热闹与喧嚣。

天一擦黑,太平镇的街道上开始人头攒动,大人抱着孩子,老年人结伴而行,小朋友在人群里来回跑动,人们挤在供桌前观赏花样繁多的糍粑和手工艺品,围着唱牛歌戏的“舞台”……这天晚上的太平镇热闹非凡。

七月初六晚的太平镇热闹非凡 吴京男 摄

与别的地方不同,藤县的七夕是在七月初六这天开始过节,初六入夜活动,初七凌晨天亮散去。据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刘宗迪考证,七夕提前过节的习俗宋代就有了,甚至开封还出现过从七月初一到初七连续七天规模盛大的七夕市。

这一习俗与波斯、粟特等西域古国的雨神节习俗有明显的相似性。刘宗迪认为,胡商携来的波斯拜火教影响了中国的七夕节期和习俗,因为西域古国的雨神节和中国传统的七夕节时间相似,而雨神节是要过两天的,当胡商来到中国,就将自己的节日传统也带到了中国,一些地方也开始从初六就过起了七夕节。

七夕不要两个人过,

要家家户户一起过

太平镇大供桌上摆的糍粑、米饼,并不只是一两家人的劳动成果,而是太平镇居民共同的心血,在这里,七夕并不是男女朋友两个人过的,它属于家家户户共同的节庆日。

摆放完毕的供桌等待人们前来观赏 邓立峰 摄

中国艺术报

供桌上摆满了由当地居民制作的作为供品的手工艺品 邓立峰 摄

吴杰平是太平镇德胜街上的居民,夫妻俩开了一个米饼店。从13岁开始,吴杰平就跟母亲学做米饼,那时候,一到七夕节,吴杰平的母亲就各家各户凑份子钱,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起办太平镇的七夕活动。母亲去世后,凑份子钱的任务就由吴杰平来完成了,今年,吴杰平收到了230余户居民的份子钱。广西民协副主席、广西山歌学会会长郑天雄介绍,七夕凑经费是完全遵循自愿原则的,一般是一家15块钱,凑到的份子钱都用来对摆在供桌上的糍粑、米饼、手工艺品进行评比发奖,以此对大家的积极参与进行奖励,而交了份子钱的各家各户都会分到一份供品,让大家把福气带回家。

热闹的七夕节,满满的人情味。

七夕“神仙水”让人“仙气”满满

来藤县第一天,我们就被街上满是肩跨游泳圈、身穿泳衣的孩子和街边商店挂满的五颜六色的游泳用具所震惊,当地人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取“神仙水”的时候到了。

与化妆品中的“神仙水”不同,藤县有属于自己的“神仙水”。七夕期间,当地人依靠“神仙水”寄寓甜蜜、美满的生活。

据民间传说,七夕时的水,经年不腐,能辟邪消灾、治病防病、有利健康,类似于一种圣水。西江文化传承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曾强介绍,广西西部一带,民众习惯在七夕期间到河里泡水、游泳,并储存“七夕水”以备不时之需,人们称之为“七姐水”“神仙水”。为“七夕水”加上神圣色彩,与七仙女下河沐浴的神话有关,传说每到七夕,天上的七仙女会来到人间江河戏水洗澡,于是这一天江河里的水便充满仙气,水特别甘甜清凉,能祛病健身。

藤县街头准备去游泳的孩子 邓立峰 摄

一口糍粑心里甜

过节哪能少得了吃,而说起藤县七夕最具特色的食品,非糍粑莫属。人们用热水将粘米粉和开,揉成粉团,包馅,然后入糍模印模,上笼蒸煮,一笼散着热气的糍粑很快就在孩子们满是期待的眼光中出笼。七月初六这天,走在太平镇的街上,街道两旁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糍粑。

当地居民用水果雕刻工艺品 邓立峰 摄

在中国民协副主席、广西文联一级巡视员韦苏文看来,糍粑是展现手工技艺的一个重要环节。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人们通过诸如包糍粑、用水果制作工艺品、剪纸、用米作画等来展现自己的“巧”,并通过“晒巧”来交流技艺和情感。

正在制作糍粑的太平镇居民 邓立峰 摄

今年刚刚10岁半的小女孩朱杺琰也“晒”了一次“巧”。朱杺琰是广东清远人,每年暑假都会来藤县玩,因为藤县有最疼爱她的外婆。七月初六,外婆和镇上的其他老人做好工艺品摆上供桌。朱杺琰也在外婆的“怂恿”下制作了工艺品,她用含有可食用色素的彩笔在一张张饺子皮上写上了彩色的字——牛郎织女鹊桥会,这些字和朱杺琰涂上彩色花纹的饺子皮一起摆到了盘子里,成为了“晒巧”的一部分。朱杺琰说,她对七夕的各种手工艺品都很感兴趣,这让她想到了自己拆过的一种盲盒,盲盒里有一些用于手工制作的材料、说明书,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组装制作,在七夕这天,她又找到了拆盲盒的感觉。

中国艺术报

太平镇居民展示刚做好的糍粑 吴京男 摄

七夕节包糍粑并不是藤县的特色,在中国南方地区比较普遍。中国民协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认为,包糍粑蕴含了南方稻作民族祈愿生子的习惯,广西马山、福建福清等地在七夕时都会做糍粑,一些地区还会将红糖糍粑作为乞巧节的特别礼物。

热闹的牛歌戏

在太平镇的大街上,除了丰富的糍粑盛宴,最热闹的要属牛歌戏表演了。将一大块沾着泥土的红毯铺在地上,拉开画着宫殿的塑料布,摆上桌椅,一个简易的舞台就搭建形成了。藤县当地的戏曲演员穿好戏服,简单地画了下脸谱,音乐响起,牛歌戏演出正式拉开帷幕。不需要买票,也没有观众席,人们听着声音就把“舞台”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

太平镇上的牛歌戏演出 邓立峰 摄

牛歌戏是富有特色的广西地方剧种,藤县牛歌戏源于唱牛歌和“舞春牛”,当地艺人将牛歌和“舞春牛”整合,唱的是藤县白话,大量运用藤县俚语,通俗易懂。

比起搭建起“舞台”的表演,太平镇街道上即兴的牛歌戏表演更吸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毛巧晖的关注,她注意到,在一个供桌前,七八个女人推搡着一个男人,他们一起演唱牛歌戏,天仙配的曲调从他们口中出来,他们边唱边舞动双手,并用大声“干呕”表示“歌仙”降临。他们不太会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但所演唱牛歌戏的曲调、演述的角色都与牛郎织女有关。这些即兴演出同样吸引了人们围观。

人们围观牛歌戏演出 邓立峰 摄

没有专门机构组织,太平镇的七夕活动却如此热闹,人们的热情高涨,节庆氛围浓厚,这是并不多见的现象。毛巧晖认为,这可能与历史上太平镇的经济、贸易地位有一定关系。据当地人讲,他们的祖先很多是从河南南下的汉人,他们先到广州珠玑巷,后来迁徙到藤县一带。他们可能带来了宋代流传于中原一带的七夕风俗,而太平镇处于水陆码头,七夕节俗对商业也有一定促动的作用,这或许也是七夕节俗能在这里留存较为完整原因之一吧。


编辑|史雅萍 孙菊蘅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艺术看点-在这里,七夕不只有爱人和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