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编年校注》
“春莺啭”与“啭春莺”
刘淑丽
苏轼有一首名词《满庭芳》:“香叆雕盘,寒生冰箸,画堂别是风光。主人情重,开宴出红妆。腻玉圆搓素颈,藕丝嫩、新织仙裳。双歌罢,虚檐转月,余韵尚悠扬。人间,何处有,司空见惯,应谓寻常。坐中有狂客,恼乱愁肠。报道金钗坠也,十指露、春笋纤长。亲曾见,全胜宋玉,想像赋高唐。”此词题作“佳人”,作于宋熙宁十年(1077年)春的东京西园,驸马都尉王晋卿的席上(据《苏轼词编年校注》,邹同庆、王宗堂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是为王晋卿爱姬啭春莺所作(张宗橚《词林纪事》卷五)。王晋卿即王诜,开封人,能诗善画,宋熙宁二年(1069年)尚英宗女蜀国大长公主,为苏轼好友。
《渔村小雪图》卷 北宋 王诜(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全词写得旖旎香艳,皆因啭春莺为王晋卿爱姬的身份。据说啭春莺“善歌”,“为国色”(《彦周诗话》),“色艺两绝”(《蔡絛诗话》一〇五),上阕也确实通过“腻玉圆搓素颈”形容啭春莺肤白貌美,“藕丝嫩、新织仙裳”形容其衣着华贵,“双歌罢,虚檐转月,余韵尚悠扬”形容其歌喉婉转嘹亮、歌声美妙悠扬。这首词由于特定人物及暗含故事情节,在宋代被敷衍成故事广为传播(张鸣先生《宋词文本传播中的故事演绎现象:以苏轼〈满庭芳〉为例》有详细的梳理与考证)。甚至由于“金钗坠”典故的巧妙运用,更被称为“眉山公‘金钗坠’之词”,并认为是体现了“一时风流蕴藉”(王宗稷《苏文忠公年谱》)。
为什么唯独“金钗坠”一词被用来借代这首词呢?大约与其所化自唐诗有关。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载:“张祜客淮南幕中,赴宴,时杜紫微为支使,南座有属意之处,索骰子赌酒。牧微吟曰:‘骰子逡巡裹手拈,无因得见玉纤纤。’祜应声曰:‘但知报道金钗落,仿佛还应露指尖。’”显然,苏轼的“报道金钗坠也,十指露、春笋纤长”化自张祜之诗,一目了然。但苏轼为何选取张祜诗来敷衍成词句,显然有更深一层含义。张祜有一诗很著名:“兴庆池南柳未开,太真先把一枝梅。内人已唱《春莺啭》,花下傞傞软舞来。”此诗题为《春莺啭》。
想必大家已注意到,王晋卿宠姬啭春莺之名起得蹊跷,显然是艺名。这大约与她善于歌唱、像拥有婉转歌喉的春莺一样有关。但从张祜诗来看,啭春莺之名不是空穴来风,是与《春莺啭》曲有很大关系,或者说是由《春莺啭》演变而来。
苏轼是饱学之士,天才的大文豪,其《满庭芳》既然是为啭春莺所作,那么在词中化用典故时又该括这么一段隐秘的缘由,是再自然不过了,由“金钗坠”之作者的《春莺啭》一诗暗指其所献词作之主人,既是含蓄婉转的表达,亦显示了匠心独运。因此,这首词是为啭春莺所作更确定无疑了。
而苏轼暗借的《春莺啭》到底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似亦有必要了解一下。
《春莺啭》,唐教坊曲名。崔令钦《教坊记》“春莺啭”条载:“高宗晓音律,闻风叶鸟声,皆蹈以应节。尝晨坐,闻莺声,命歌工白明达写之为《春莺啭》。后亦为舞曲。”在《教坊记》里被列入软舞曲。据任中敏先生笺订,《李上文近事会元》四引《教坊录》,此曲“凡箜篌、大弦未尝鼓;唯作此曲,入鸟声,即弹之。”说明《春莺啭》一曲融入了模仿鸟鸣之声,想见其音声美妙。
《乐府诗集》将张祜此诗列入,认为其为乐府诗。而《乐苑》又载虞世南有《大春莺啭》,蔡亮有《小春莺啭》,都属商调曲。任中敏先生还认为《羯鼓录》中之《黄莺啭》、《唐会要》中之《春莺啭吹》应该与《春莺啭》为同一调。
从诸家记载可看出,《春莺啭》在唐代较为流行,这从唐诗中也可略窥一斑。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其五《法曲》:“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其《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之九《胡旋女》:“巧随清影触处行,妙学春莺百般啭。”其《筝》诗:“火凤有凰求不得,春莺无伴啭空长。”梁锽《戏赠歌者》:“晓燕喧喉里,春莺啭舌边。”
从元稹的诗可看出,他是将《春莺啭》作为开元天宝年间流行的胡乐来看待的。在《法曲》中,他说:“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在《胡旋女》中,他亦言:“佞臣闻此心计回,荧惑君心君眼眩。君言似曲屈为钩,君言好直舒为箭。巧随清影触处行,妙学春莺百般啭。倾天侧地用君力,抑塞周遮恐君见。翠华南幸万里桥,玄宗始悟坤维转。”元稹反思安史之乱,认为过度的胡化导致了安史之乱的最终爆发。而其中重复提到的《春莺啭》曲即是作为繁弦急节、具有蛊惑魅力的乐曲呈现的。不止如此,张祜的《春莺啭》亦是吟咏开天时事。兴庆池,唐玄宗时期兴庆宫的重要景观。兴庆宫曾为唐玄宗潜邸,玄宗即位后大肆扩建,是开天时期的政治中心,亦是玄宗与杨贵妃长期居住的地方。因此张祜《春莺啭》诗有“太真先把一枝梅”句,而“内人已唱《春莺啭》,花下傞傞软舞来”,傞傞,醉舞貌,一为舞姿飘曳之义,描绘《春莺啭》舞曲软媚、令人沉醉之态,藉此亦明了元稹反复揭露之包括《春莺啭》曲在内的胡乐胡舞的眩人心目,令玄宗沉迷而不自知,最终丢失了政权。清人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即说:“唐人咏明皇、太真事者,不可枚举。如元、白《连昌宫词》《长恨歌》二篇其最著者,又如李义山‘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之类亦多矣,岂皆同时目击者耶?即祜乐府《春莺啭》《雨霖铃》等作,皆追咏天宝间事。”可知元稹诗中的《春莺啭》曲、张祜的《春莺啭》诗,都关涉李杨开天旧事,成为这类故事的点缀。其中有汲取历史教训之义,但时移世易,未尝不有渲染李杨风流故事的一面。这恐怕是唐代《春莺啭》曲流行的时代原因。
那么,“春莺啭”是如何演变为“啭春莺”的?资料欠缺,难以具体测定。但五代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二首》其二,或可间接显示这种演化。其诗云:“玉纤挑落折冰声,散入秋空韵转清。二五指中句塞雁,十三弦上啭春莺。谱从陶室偷将妙,曲向秦楼写得成。无限细腰宫里女,就中偏惬楚王情。”这是目前笔者所见最早出现“啭春莺”一词的诗歌。或许在王仁裕时代,已经有《啭春莺》曲,抑或其所提到的“啭春莺”,亦是指《春莺啭》。而且,《春莺啭》作为胡曲被用胡琴演奏,已是现实。结合苏轼《满庭芳》词的“寒生冰箸”“想像赋高唐”,亦可看出王仁裕此诗首、末两句的些许影子,那么如若说苏轼词不受王仁裕此诗的影响,似乎说不过去。但到了宋代已有明确记载,有“高大石调《啭春莺》”(《宋史·乐志·教坊》),虽无更多资料获知《啭春莺》与《春莺啭》是什么关系,但《啭春莺》由《春莺啭》启发、孳乳而来,这一点应该是成立的。
《春莺啭》曲不仅对唐人影响颇大,对苏轼之前或同时代人的影响,亦不可谓全无。宋人韦骧(1033年-1105年)有《闻胡琴一首》:“轻拢慢撚手应心,如出自然非以学。露蝉凄咽春莺啭,变化逡巡动寥廓。”《诗人玉屑》卷八引《东皋杂录》载:“鲁直《嘲小德》有,‘学语春莺啭,书窗秋雁斜’,后改曰:‘学语啭春鸟,涂窗行暮鸦。’”黄庭坚诗的初稿亦写到了“春莺啭”。
因为《春莺啭》曲的普遍流行,以及宋代出现的《啭春莺》曲,还有我们可确定的《春莺啭》曲所具有的特质,如曲中融入美妙的莺鸣声,如为令人陶醉的软舞,还是繁弦急节、眩人心目、令人沉迷的胡乐,因此,王晋卿宠姬以“啭春莺”为名就毫不奇怪了。因为正如众多记载所言,啭春莺生为国色,极善歌唱,且色艺两绝,两者之间有复杂交错的关联。
而王晋卿与啭春莺的情事,亦可感可叹。《宋史·英宗四女列传》载长公主“性不妒忌,王诜以是自恣”,后来长公主病逝,王晋卿因为之前的“自恣”行为,再次被贬。长公主的不妒中,应也是包含了对于王晋卿与其宠姬啭春莺亲密关系的容忍。后因王晋卿被贬,啭春莺流落民间,改属他人,王晋卿思念旧姬,知其他属后感叹“佳人已属沙吒利,义士今无古押衙”。其门客扩展为诗:“几年流落向天涯,万里归来两鬓华。翠袖香残空浥泪,青楼云渺定谁家?佳人已属沙吒利,义士今无古押衙。回首音尘两沉绝,春莺休啭沁园花。”王晋卿更有《蝶恋花》为啭春莺作。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