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身曲(纸本炭笔) 1960年
潘世勋:
我只是生活中美的搬运工
中国艺术报记者 陈思静
在中央美院院长、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的视野中,速写与油画创作密不可分、互相助益的鲜明一例,即是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潘世勋——从潘世勋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知悉一位艺术家如何从生活中提炼生动的素材,又如何在生活的感受中形成果断有力的创作构思,并巧妙地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保留不与之相悖的抒情意味”。
潘世勋年轻时在吉林经过5年的部队工作后,于195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1958年进入油画系吴作人工作室(一画室)学习,师从吴作人与艾中信,196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在数十年教学中,他培养了大批油画人才,并且始终关切中国油画的发展,堪称将油画技法材料引入新时期油画教学第一人,出版了《欧洲传统绘画技法演进三百图》,发表了《油画技法杂谈》等系列文章。而在近60年的艺术创作中,他秉持弘扬传统,坚持面向社会发展、坚持深入生活,“速写”“西藏”是他艺术实践的两个关键字。
速写是研究生活、拥抱自然的手段
1993年,潘世勋(中)在青海达日草原写生
速写,是潘世勋绘画的启蒙和基础。多年前,毫无绘画基础的他机缘巧合下调入军区报社专门画起画来。他在《就深入生活问题答友人》回忆这段往事时提到:“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练习到生活中观察画速写,由于没有别的想头,对‘造化’这位老师倒是十分恭谨虔诚的。三、四年下来,居然也能由一点不会到能画出点样子”。这也直接影响他考入中央美院。“在考美院之前我从没画过一张石膏像,但是靠速写掌握的一点造型能力通过了考试”。他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美术创作掀起鼓励艺术家深入生活的文艺思潮,受其影响,潘世勋从入学起,在师长的悉心指导下,始终坚持以速写为收集创作素材的方式,更以速写为记录现场、挥洒感兴、倾吐胸臆的语言。“受老师影响,我走上了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现实主义的核心是‘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而速写就是我研究生活、拥抱自然的手段。”他说。
1994年,潘世勋(左一)在玉树写生
2011年,潘世勋(左二)在伊朗写生
潘世勋不仅如实地描绘记录,更强调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去磨砺自己提炼精彩瞬间、生动神情以及组织人物场景,突出画面重心的能力。在他看来,“真,不仅仅在于画的真,还在于传达生活中美和感人的东西”,因此他对自己的要求是深入生活。在他大部分的速写中,他都曾与描绘对象共同生活过,以获得真切体验,再以笔记式的速写发掘描绘呈现生活中美与真实的方法,大量分解研究人物服饰、表情细节和通过不同角度反映同一劳作场景的速写可为例证。“这些速写虽寥寥数笔,但点睛传神,虽勾画抹擦,但浑茫厚重,在纪实性中充满艺术性,在直接性中可见精神性,使速写的片羽拥有隽永的魅力。”范迪安说。
与西藏的难解之缘
1980年,潘世勋(左一)在芒康以色牧场藏民帐蓬中
如果说“速写”是潘世勋研究生活、拥抱自然的手段,“西藏”则构成了他艺术创作的亮点。自1960年接受首都人民慰问团的进藏任务起,西藏这片雪域高原就成为他创作的根据地。他十多次进入青藏高原,与藏族百姓同吃同住同劳作,他曾感言:“虽然最初进藏是由于历史的‘误会’,但后来的际遇却使我与这块土地结下难解之缘”。
壮丽的自然风光、纯朴的生活习俗和精美的传统艺术,特别是那里的人更让潘世勋崇敬,反映西藏人民与生活的作品成为他创作的主要部分。中央美院教授孙景波说:“潘世勋多次深入西藏,画了大量写生,他的技法随着岁月不断地完善和充实,表现内容也逐渐丰富,近乎一个艺术家对于西藏地区所能见到的生活各个方面。这批绘画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强的欣赏性,对学生有示范作用,同时也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和意义。”
1980年,潘世勋(左一)在西藏芒康邦达草原
《翻身曲》描绘了有了自己土地的农民,早晨下地劳动时的喜悦;《朗生的婚礼》记录了两位朗生出身的青年男女婚礼上的热闹场面;《挤羊奶》描绘了牧草丰美的草原上,藏族少女将奶羊用长绳编结队依次取奶的情景……这其中有一部分西藏地区油画创作是通过速写进行绘画语言转换,比如2005年的《挤羊奶》是基于1964年的同名速写创作而来。更多的创作并不是直接从对应的速写而来,而是通过潘世勋长期积累的素材再次创作而成的,感情是其中的催化剂。“如果单以一种局外人的、冷冰冰的态度去观察生活那是不够的,艺术家对待生活还要动感情才行。”潘世勋说。
《翻身曲》创作于1960年,那是潘世勋第一次到西藏地区,他在日喀则一个小村参加了刚刚开始的民主改革工作,在贫苦牧民家中与他们同吃、同住并一同劳动,耳闻目睹许多旧时西藏社会状况和新生活的变化,感受甚深。依据记忆和少量速写,回京后他完成一组纪实性的素描。他说:“如果说《翻身曲》组画在当时有些动人之处,那完全来源于生动的生活本身,由于非常感动我,难以忘怀,才使我有可能用这点仅有的造型能力,记下很小一部分生动印象而已。”
潘世勋在反映时代、表现生活、讴歌人民的现实主义艺术方向迈开扎实的步履,追求纯正的品质,通往宽阔的境界,践行了“淬砺求实、以真为师”的艺术初心。对于他的作品艺术创作,他说:“我不能创造美,我只是一个生活中美的搬运工。”
潘世勋作品欣赏
翻身曲(纸本炭笔) 1960年
纳木错牧场挤羊奶(纸本铅笔) 1964年
乡长明玛结婚(纸本铅笔) 1964年
乡长婚礼(纸本铅笔) 1964年
朗生的婚礼(布面油彩) 1964年
放鹤亭(纸本炭笔) 1978年
甲板上的渔货(纸本铅笔) 1978年
江西农家(纸本炭笔) 1979年
沙琪乡生产队长乌金(纸本彩铅) 1980年
贮肉过冬(纸本水彩) 1980年
融水小桑寨(纸本油彩) 1988年
侗乡集市人物(纸本水彩) 1988年
戴狐皮帽的牧人(布面坦培拉和油) 1989年
冬宰时节(布面坦培拉和油) 1998年
挤羊奶(布面油彩) 2005年
责任编辑:启光
战“疫”
文艺界在行动
点击图片浏览《中国摄协抗击疫情摄影小分队,发自武汉!》
点击图片浏览《<天使的翅膀>MV深情推出,祝福战“疫”天使安然无恙!》
点击图片浏览《<中国艺术报>战“疫”特刊│我们在一起!》
点击图片浏览《战“疫”,美术家在行动》│作品集之一
《战“疫”,美术家在行动》│作品集之二
《战“疫”,美术家在行动》│作品集之三
《战“疫”,美术家在行动》│作品集之四
《战“疫”,美术界在行动》|作品集之五
《一份全民战“疫”的美术记忆》│网友来稿集萃
点击图片浏览《有一座山,叫钟南山!》
点击图片浏览《不止钟南山,还有李兰娟│作品集》
点击图片浏览《火神雷神战瘟神│摄影美术书法音乐作品集》
点击图片浏览《战“疫”,摄影界在行动》│作品集
点击图片浏览《战“疫”,民间文艺家在行动》│作品集
点击图片浏览《战“疫”截句│句短情长,祝你平安》点击图片浏览《等你好了,我们一起去吃热干面|漫画集》点击图片浏览《战“疫”│谢谢你为我们拼过命!请平安归来!这组沙画献给你!》点击图片浏览《坚信爱会赢!文艺界抗疫主题MV来了!》
《文艺界抗疫主题MV〈坚信爱会赢〉这样出炉》
《不计代价,无论生死,我,向人民报到!》
点击图片浏览《战“疫”,书法家在行动》作品集
《战“疫”,书法家在行动》作品集之二
点击图片浏览《战“疫”,音乐人在行动》
《战“疫”,音乐人在行动》│作品集之二
《战“疫”,音乐人在行动》│作品集之三
点击图片浏览《我在你们面前泪崩》
点击图片浏览《战“疫”,曲艺界在行动》
《战“疫”,曲艺界在行动》作品集之二
《106岁马识途为抗疫捐款!作词!挥毫!》
《评书礼赞钟院士|刘兰芳:我是钟南山的粉丝》
《面对疫情,文艺志愿服务网上见》
《疫情时期的文艺志愿服务:从“屏对屏”到“心连心”》
《战“疫”歌曲:“铺天盖地”之后,如何“顶天立地”?》
《他们在武汉方舱医院跳舞!读书!打太极!》
《方舱医院“读书哥”告诉我们什么?》
《战“疫”│戏曲名家齐发声 大爱无疆表真情》
《来,感受下不服周的武汉人!》
《我爱的,武汉啊!》
《祖国在,武汉不会流浪!》
《诗苑│阳光与生活不会隔离》
《诗苑丨乡下,母亲也提到了武汉》
《湖北文艺界丨抗击疫情,胜利是我们唯一的目标!》
《武汉文艺界:“封城”不封笔,激发抗疫志》
《战“疫”| 是你吗?》
《抗疫诗歌的伦理姿态和审美向度》
《“风月同天”和“武汉加油”,都挺好》
《疫情当前,书法家能做些什么?》
《中国摄协赴湖北抗击疫情摄影小分队出发》
《“我想对你说”│文艺工作者致敬抗疫英雄》
《北京发布电影行业复工防疫指引1.0版》
《这些图片,抗疫一线医护工作者拍摄!》
《复工战“疫”,与时间赛跑|浙江省文联系列举措助力复工复产》《非典那年,北京人艺排了台讲述隔离生活的话剧,今天再看依然引人深思│全剧视频》
《湖北省文联|下沉社区战“疫” 彰显文联担当》
《方舱医院开启文艺时间│以“艺”抗疫,隔屏不隔爱》
《你是我最牵挂的人,发自武汉│图集》
《胡占凡作词、叶小刚作曲的这首歌,只为苍生祈太平!》
《今天,我们来赞美战疫一线摄影人的勇气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