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陈澄代表:传统戏曲应向“云端”直播拓展,增强观众参与感获得感

艺术看点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两会声音|陈澄代表:传统戏曲应向“云端”直播拓展,增强观众参与感获得感

中国艺术报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剧协副主席陈澄

关于传统戏曲

拓展“云端”直播的思考和建议

陈澄

岁末年初,一场不期而至的疫情改变了很多人、很多行业的运行轨迹。为应对复杂的抗疫形势,不少原本在现场开展的工作和活动,都被转换成了“云端”模式,“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中尤为重要的形式:日常生活用品中网购的占比变得更大;很多中小学老师从“三尺讲台”转型为“直播网红”;传统戏曲“云剧场”、“云直播”也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应该说,众多文艺院团、文艺名家纷纷加入“云端”直播,不仅体现了非常时期传统戏曲精品涵养心灵治愈抚慰的社会功能,和文艺名家的情怀担当、与时俱进,还让人们看到了互联网+戏剧所带来的各种现实可能性。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同时也是戏曲“云端”直播的倡导者和践行者,笔者在完成30多场戏曲直播后,也就当下文艺特别是网络文艺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

一、平台展示的全面性

“云端”直播的形式,为每一个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展示舞台。抖音、B站、快手等平台,本身就自带流量,深得众多新生代群体的喜爱。受众不仅可以通过直播平台,感受演员舞台上的光华四射的独特魅力,还能了解到演员幕后的辛劳和执着,对戏曲和演员有个全方位的了解;演员也可以通过直播,与大家分享从艺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悟,让观众们更有可能去走近、了解演员。

二、参与互动的全民性

由于直播平台具有全民参与的特质,在平台上戏曲演员可以走出高不可攀的艺术殿堂,观众可以通过直播,与演员高效互动。在互动中,很多观众平时难得一见的戏曲名家,也能如此近距离地跟自己交流互动,会增加观众对于先进文化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也将会更好地促进演员观众之间良好关系的建构;演员在与观众的互动中,也能充分了解观众的真实需求,更多倾注对深入生活、深入人民的关心,更好地激发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

三、传播辐射的广泛性

长期以来,戏曲尤其是地方戏曲,都打上了非常明显的地方文化烙印,观众群体相对单一,传播途径较为狭窄。而直播借助大数据云平台信息技术的支撑,给传统戏曲尤其是地方戏曲的迅速广泛传播插上了翅膀。喜爱戏曲的观众可以通过云端,领略到不同地区、不同剧种戏曲名家的风采,既拓宽了广大戏迷的眼界,又为艺术的传播和推广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以笔者所从事的淮剧为例,该剧种主要流传地区为江淮地区和上海等地,通过众多淮剧名家的不懈努力,借助“云端”的力量,淮剧已经完全打破了地域和距离的壁垒。在浙江、安徽甚至陕西等地,都拥有了一定数量的观众群体。

四、艺术交流的跨界性

就艺术规律而言,地方戏曲尽管侧身一隅,但是和周边的姊妹剧种、边缘剧种,甚至很多主流剧种都有着广泛而深入的联系,任何一位戏曲演员甚至是戏曲名家,也都有学习、借鉴姊妹剧种的必要。众多名家借助直播平台实现剧种、区域、院团之间的交流活动,开展跨剧种、跨界别的学习交流,强强联手,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共同提升,开阔了文艺工作者的视野,更是给广大青年演员创造了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

五、受众群体的回流性

云端直播助力传统戏曲,为戏曲艺术的传播和发展拓展了空间,但并不意味着云端直播可以完全代替舞台表演。传统意义上的戏曲表演,对于观众而言,演员只有在舞台上的表演,才能让“赏戏”行为具备“仪式感”;对于演员而言,舞台才是他们的“一亩三分地”,才是自己真正的艺术土壤,演员离开舞台就是舍本逐末,就是“失守”。因此,演员还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在云端直播中的“粉丝”引流到舞台上,让他们因为网络直播喜欢上戏曲,同时又因为戏曲走进剧院,这才是每个“网红”演员的职责所在。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发言人,在形形色色的网络直播中,每一个守“艺”人,都应该以德艺双馨的标准要求自己,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做一股“清流”。本人谨向广大戏曲工作同行提出几点建议。

1、积极传播正能量

网络直播的低门槛,让很多“草根”成为网红,也出现很多引起争议的现象。但是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无论如何都要抬高站位,时刻牢记自己肩担的使命,坚决抵制“三俗”,抵制诱惑,提升自己的政治觉悟和作品的艺术水平,不断打磨自己的艺术作品,让直播的作品有温度、有质感、有希望,传递信心,传播正能量。

2、拓展互联网思维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著名演员何冰激情朗诵的《后浪》引起了强烈反响。身处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被“后浪”拍在沙滩上。有一句话说得很残酷:时代淘汰任何人,都不会跟你打招呼。互联网+发展势头如此强劲,我们如果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将坐失发展先机,最终失去观众和市场。只有不断拓展自己的互联网思维,积极参与其中,以足够开阔的视野去“逐浪”,才永远是那奔涌前进、不会被时代所抛弃的“后浪”。

3、提升自身业务水平

直播不同于舞台演出,看起来缺了舞台上的舞美灯光的陪衬,缺了观众的关注和掌声,缺了舞台表演的氛围,似乎可以随便一点、应付一点。殊不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同样也适用于直播,直播对于演员的要求甚至更高。一个直播下来将近3个小时,其工作量相当于三台大戏。在这3小时中,演员有唱有演有说,既要运嗓,又要展现身段,体现自己的语言功底和文学、文化素养。这就需要每一个演员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提升文学、文艺素养,多学习戏剧知识,多做案头准备工作,搜集、梳理好素材,这样才能既维护好自身形象,又让众多观众有所收益。

最后,作为一名长期坚持扎根为基层服务、致力于非遗传承,现在又勇敢“触电”率先走到直播平台的戏曲工作者,笔者也想借此机会表达一点期待。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传统戏曲的鼓励激励力度,传统戏曲焕发了勃勃生机,也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贡献了力量。期待国家文艺、文化主管部门加大顶层设计,积极有效宣传,致力平台搭建,关注、扶持传统戏曲的“云端”工程,让更多的传统戏曲、戏曲工作者借力“云端”平台,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中国艺术报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艺术看点-两会声音|陈澄代表:传统戏曲应向“云端”直播拓展,增强观众参与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