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瞎掰”是非遗!这个最会“瞎掰”的人,大家都把他当个宝!

艺术看点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这个“瞎掰”是非遗!这个最会“瞎掰”的人,大家都把他当个宝!

中国艺术报

李文涛制作的“鲁班锁”

密云民间巧匠

复活失传百年的“瞎掰”

孙明舜

一种叫“瞎掰”又称“鲁班枕”的民间失传近百年的艺术品,被密云民间巧匠李文涛研制成功并引起关注。2007年,“瞎掰”被列为北京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手工技艺(共39项)”中的第18项。

中国艺术报

李文涛和他制作的“瞎掰”

今年70岁的李文涛是北京密云十里堡镇靳各寨村的一位能工巧匠,出身于匠人世家,父亲李玉勤是手艺高超的瓦匠,耳濡目染使李文涛从小就充满了对手艺人的崇拜。19岁那年,他成为本村老木匠王保山的弟子。在木匠行业里,都尊崇鲁班为开山鼻祖。传说鲁班的一生有很多项发明,但最难、最能体现智慧的是“鲁班枕”和“鲁班锁”,“鲁班枕”考察的是木匠的天赋和雕刻功夫,注重的是微观,而“鲁班锁”则注重的是宏观。

中国艺术报

李文涛和他制作的“鲁班锁”

“鲁班锁”原理建房的技术基本失传,父亲李玉勤为了锻炼儿子的技艺,找了一张“鲁班锁”的图形,李文涛对照图形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终于将其复原。“鲁班枕”的制作同样也充满了玄机。李文涛第一次见到“鲁班枕”是15岁,他当时觉得这个叫“瞎掰”、共分三层的小板凳特别好玩,闲聊的时候可以打开当板凳坐,睡觉时还可以当枕头,李文涛对这件希罕玩意充满了好奇,经常摆弄它。当了木匠后,他才知道“瞎掰”是木匠的开山鼻祖鲁班爷留下的宝贝。跟师父学艺一年后,李文涛20岁时花了一天一夜的功夫,凭着少时记忆,终于造出了“瞎掰”,尽管造得有些粗糙,但制造原理是对的。这件处女作“瞎掰”,直到50年后的今天,他还保存着,他怕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力减退,民间再也没有人会做这件东西。

中国艺术报

李文涛制作的“瞎掰”

2004年,李文涛在家里成立了以复制古老民间木制手工艺品和生活用品为主的小作坊“傻子艺苑”。艺苑的主打产品就是在民间已经失传多年的“瞎掰”。别看它矮小,制作难度却较大。首先是木材的选取,必须选用无疤、无虫眼、韧性好、密度大的优质硬木材为原料,然后把木头截成40厘米长的圆木,把锯好的圆木放在一口大锅里,放上水、盐和他自己配置的独门药物,进行煮蒸,10个小时后,木材煮透了,捞出来放在透风不着光的地方码齐阴干,切忌用阳光暴晒,这样做出来的“瞎掰”不会裂纹和变形。

一年后等木材干透,把它锯成12厘米宽、6厘米厚的板材,在锯好的6厘米厚的板材上将其打线平均分为三份,每份上还要画好槽、梁,然后进行锯、刨、雕、凿,造好的“瞎掰”从侧面看是彼此相连的三部分,其实它是一块独板精致而成的。“瞎掰”的上面从中间斜向下凿,分两部分,右半部分为凿透的三槽四梁,左半部分为两槽三梁,它的原理就像我们的左右手,“瞎掰”面是左右手的手掌,中间是十个手指在关节处斜弯交叉咬合在一起。“瞎掰”的名称是因人手拆掰而得名。

“瞎掰”最难的是凿槽和制梁,制作梁之间的缝隙稍不小心就会损伤到梁,前功尽弃。制作一个完整的“瞎掰”需要两天,制作出来后要抛光,同样缝隙之间的抛光也是最难的,因为缝隙太小了。抛完光后,才能上色打蜡,这样一套工序才算完成。

为了使这门古老的民间生活用品的制作提高效率,李文涛自己研究发明了制作“瞎掰”的小型机器,凿梁制槽的“槽梁机”、抛光用的“磨光机”、制作缝隙用的“漏缝机”及“锁边机”等五六种,大大提高了功效。村中父老感叹地说:“文涛就是生在农村,没多少文化,窝憋了!”

中国艺术报

由李文涛研制的制作“瞎掰”的机械设备

李文涛却豁达地说,哪的黄土不埋人,人活着关键是有意义。利用专长复活古董,别人也许觉得没有意义,但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丢了太可惜了,恰巧自己又有这门手艺,理所当然就得把它捡起来。

艺无止境,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李文涛说,他现在不仅可以做“鲁班锁”和“鲁班枕”,而且还可以承建寺庙、亭、台、楼、榭、花轿、百宝格、盆景、花瓶、屏风、佛龛等几十种建筑及民间的工艺品。

中国艺术报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艺术看点-这个“瞎掰”是非遗!这个最会“瞎掰”的人,大家都把他当个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