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协第八届学术委员会工作培训交流论文综述
文|孟庆星
《中国书法报》第380期第2版
本次中国书协第八届学术委员会工作培训交流活动,学术委员会诸委员所提交论文方向集中在四个方面:一、书法学科化研究,二、书学研究反思与现状分析,三、书法专业协会组织、活动研究及建议,四、对书法具体问题、现象的研究。
一、书法学科化研究
随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新版《学科目录》将书法与美术并列为一级学科以来,书法学科和高校书法专业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需要认真总结既往、展望未来的重要阶段。对于这一问题,何学森在《中国书法的学理完型与学科建设》中从内外两个向度对学科建设进行了讨论,首先从书法自身来说,书法学科建设的第一要务是学理完型。而学理完型的构建,应该在理论的概念范畴与书法的笔墨语言之间建立契合的通感关系谱系,从而使文学、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精神实质通过书法得到映射鉴照,在实现技道并进的同时,凸显书法的艺术特质。其次,从书法外部来说,书法学科建设应该有效组织相关功能单位,锻造学科品格,提高学术产能,与其他关联学科互为借鉴与接应。吕文明在《书法学的当代发展与三大体系的构建》中,认为当代书法分别在创作、研究和教育方面构建起中国书法特有的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在高校书法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理论课程建设不可或缺,李逸峰在《高校书法专业理论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刍议》中梳理出书法专业理论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要求,认为努力提升理论素养、注重夯实人文底蕴、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型书法人才是理论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目标。课程建设主要内容包括课程设置的次序、课时、学分与课程性质等,并论及课程教学安排及其基本要求。而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杨军在《刍议当代高等书法教育与文博系统人才需求》中对文博系统书法碑帖研究及书画展览展示类人才匮乏现状,认为当代高等书法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必须要兼顾社会需求并围绕着培养目标来进行合理设置。
二、书学研究反思与现状分析
书学研究是一个严谨、严肃的“治学”的问题。王强的《老生常谈谈治学》对此认为:治学就是做学问,是学者对学术问题求实求真的一种追问。所谓“对学术问题求实求真的追问”,就是发现了问题并试图解决它的过程。写文章、发表文章,不等于会做学问。作为知识分子的学者,应该具有怀疑性、批判性、前瞻性、创造性。做学问,起码要能做到这样几条:冷板凳,热心肠,真脾气,好文章。
对于学术研究来讲,新的出土资料会形成新的问题,甚至形成新的学科,如上世纪围绕甲骨文、简牍帛、敦煌文书的考古发现,而形成的甲骨学、简帛学、敦煌学等。在《书学研究反思与现状分析》中,王晓光针对新出土书法资料与书学研究关系问题提出:新出土书迹资料对当代书学研究颇具价值。书法界研究对新出土书法资料借鉴不够充分,一些新研究成果往往不能及时将新材料纳入论证中或较少予以援引。
在当代学术研究的发展中,书法研究在理论推进中也进行着方法论的反思。孟庆星在《地域书法史研究方法的若干思考——以湖北书法史研究为例》中,对地域书法史研究方法做出了三个方面的思考:一、全域与地域书法史的互动。认为整体全域书法史并不是地域书法史的简单相加而成,同样后者也不是前者的简单投射,二者应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二、地下考古资料与传世资料并重。三、要注意研究书法图像在“地方”不同层级中的功能特征、传播与再生产方式。在不同的层级中,不仅书法传播的机制、方式不同,而且书法的图像样式也会有所差异。朱天曙在《当代书法研究的“三个结合”》中提出:当代和历史结合、审美和人文结合、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三条路径,为当代书法研究作出了积极思考。薛龙春在《回到作品》中简要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书法史研究,指出艺术的社会史研究曾给这个领域带来相当的活力,并促成了与其他人文学科之间一定程度的对话,具有积极意义。但这一研究范式倚重于新理论,而不鼓励学者培养他们对形式与风格的判断力。认为书学研究应回到作品自身。
此外,程渤在《近五年(2017—2021)国家社科基金对书法学科的立项分析》中对书学研究现状进行了数据分析,认为在国家社科基金各立项资助体系中,与书法相关并能成功立项的,主要集中在年度项目和后期资助两个类别中。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课题,研究角度多种多样,但仍以书史研究的数量与质量最高,这与历届全国书学讨论会的评选结果基本一致,也反映了当代书学研究队伍的现状。
对于书法学术研究而言,学科视野中的书法研究也面临着亟待“突围”的问题。对于书法研究如何“破圈”,祝帅在《从“美术与书法”专业学位的设置看当前的书学研究》中认为:学科升级对于未来的书法研究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契机与新的起点,目前应借助学科“升级”的东风,更好地构建书法理论研究学术共同体,不断加强与人文社科学术领域的对话,使得未来的书法研究不再只是从其他人文社科成果中“单向受益”,而是以一种平等的主体性姿态屹立于当代学术的百花园之中。陈志平则在《关于书法学术史研究的点滴思考》中给出了另一条路径:把研究的目光转向传统学科自身,通过拓展书法史研究分支的书法学术史研究,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研究和理解书法史,另一方面为当前陷入困境的书学研究提供某些突围的启示。崔树强在《推动与一级学科要求相适应的书法学术研究》中认为:首先,书法教育和教学法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需要“破圈”,让书法更多地介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逐渐恢复书法美育的文化土壤和文化生态。其次,书法研究要处理好书法的技术性与人文性之间的关系,要重视对书法创作的理论研究。曹建在《当前书法史论研究的两点建议》对书法史研究如何实现“突围”,认为首先从文化层面加大书法文化内涵的阐释力度,切实增强书法从业者尤其是书法学专业学生的书法文化自信;其次还要开拓书法史研究领域:推进书法史论基础性断代工程研究,切实解决书法史学界亟待解决的一些基本问题,如代表书作的书法艺术性及其创作规律、代表性书法家的成长规律、书法流派的形成规律、代际转型与书法变化规律等。
当前书法史研究在发展丰富的同时也出现了“碎片化”和书法研究不平衡,书法史研究过于独大的弊端。方波在《当代书法史研究的碎片化问题与书法学科的独立》中认为:书法史研究的碎片化问题的背后,一方面指向的是书法艺术的独立、书法学科的独立的问题,另一方面指向的是历史学的自我定位。这既导致了书法史研究一定程度上思辨、阐发的缺失,同时又与书写实践关联程度越来越松散、淡化。而李慧斌在《学科构建背景下书法研究中的“精微”与“广大”——兼及一级学科专业学位书法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中认为,在学术研究中借助问题意识的导引是从“精微”致“广大”的有效路径,这种从精微到广大的研究范式,既可把个案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又可以在此基础上把系列问题引向更大的视域中,建立从精微到广大的研究逻辑范式。这既可避免碎片化的散点式研究,还能提升广大研究的理论关照。姜寿田在《当代书学研究反思》中指出:目前书学研究中书法史研究独大,而以史学考据代替书学研究,将史学考据等同于书学,而漠视放逐书法理论、美学、艺术史研究,从而表现出学科偏置的问题。并认为中国书法现代性理应是立足文化立场与人类学本体论的传统创造性转化。顾工在《书法学术研究与高等书法教育的互动》中也指出了近40年来书法史研究偏重,由此导致了重考证轻思辨,重微观轻宏观,为学术而学术,书学研究与书法创作的关系过分疏离等诸多问题。中国书法家协会,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全国性书法社团,在推动书法研究均衡发展、高质量发展方面,可以发挥高校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金丹在《四十年来书法研究的成就与问题》中则对近40年来的书法研究进行了总体性反思,认为有向好的一面:从无序到有序,从泛论到精专,从随兴到规范,硕博士的成长与研究人才的涌现。但也存在问题:史论研究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书法批评缺乏学术性。
三、书法专业协会组织、活动研究及建议
新的形势下,书法社团、协会面临新任务及服务方式的转换。王伟林在《机遇与挑战:书法协会建设无法回避的新课题》中认为:书法学科的升级给当下处于发展中的各级书协组织提供了机遇和挑战。首先,从协会组织来说,应从单一的只重创作、展览转向书法教育、学术、创作、传播、惠民等整体推进、全面发展,尤其是从根本上去引导社会审美、引领社会风尚,更好地发挥书协组织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其次,从协会的会员来说,应顺应书法学科建设的发展需要,使自己从创作型人才向创作、学术复合型人才转变。
而对于当前书法发展建议,薛帅杰在《书法理论研究人才培训举措与实施》中建议中国书协应担当起书法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改变书界对书法理论研究重视不够之现状,并用理论研究成果反哺书法创作,共同推动书法事业繁荣发展。张恒奎在《关于建设“中国书法基本数据库”的建议》中从阅读、检索、欣赏、收藏、研究方面论述了建设中国书法基本数据库的必要性。认为中国书协及学术委员会可以牵头组织,与相关文化出版传媒机构合作,共同推出中国书法基本数据库。黄君在《关于对书法创作进行学术引导的建议》中针对近几年书法创作进入瓶颈状态,建议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应加强对当代书法创作的研究力度,同时要釆取措施,推动、引导书法创作的思想转型与长期进步。
四、对书法具体问题、现象的研究
郑训佐在《漫议书法的人文性格》中认为书法具有明显的文化上的复合性、边缘性。而书法的学科化和专业化,或许会使自身成为一座划地为牢的孤岛,消解的途径便是以人文筑基。向彬在《唐宋两代书学之比较研究》中就书法技能、人才定位等方面论述了唐宋两代书学的异同。李一在《草书标准再认识》中指出重新认识草书的标准问题,既是历史文脉传承的要求,又是书法本体发展自律性的要求,更是书法学科发展的要求。詹冬华在《书法与建筑的空间性关联》中对艺术本源、形式特征、连带关系等方面对书法与建筑在空间形构方面存在着一种家族相似现象进行了详细论述。
综上所述,以上文章论题涉及书法学科化研究,书学研究反思与现状分析,书法专业协会组织、活动研究及建议,对书法具体问题、现象的研究四个方面,既有对书法升级为一级学科进行的理论构建,又有对当前书学研究方法、治学态度与现状的反思与分析,更有对书协组织与活动的宝贵建议,其中以前两类为主,充分展现了当代书法学术研究的理论担当,具有较强的切时性与可操作性。
监制:杨 超
编辑:于嘉敏
欢迎向我报投稿,邮箱:zgsfb@网址未加载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中国书法报》官方微信平台。
欢迎订阅2022年
《中国书法报》
《中国书法报》订阅方式
统一刊号:CN11-0286
邮发代号:1-237
每期定价:4.00元
全年定价:200.00元(全年50期)
1.邮局: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1-237
2.邮购:
①银行汇款
户名:《中国书法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团结湖支行
账号:0200 2068 0900 0012 936
②邮局汇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文联大楼《中国书法报》社
邮编:100125
联系人:张 罡 刘彦崇
联系电话:010-64060749 65012624
·推荐·分享
欢迎您将我们的公众号推荐给朋友,将我们的内容发布到朋友圈。
·联系电话
采编部:010-65389224
发行部:010-64060749
投稿邮箱:zgsfb@网址未加载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