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预览丨《中国书法报》2021年第9期(总第309期)

书法百科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精彩预览丨《中国书法报》2021年第9期(总第309期)

中国书法报

中国书法报

中国书法报

中国书法报

<< 滑动图片查看预览点击图片进入微店>>

1版 封面

中国书法报

· 聚焦两会·倾听两会声音 ·

又是一年春来到,又到一年两会时。回首2020年,既有惊心动魄的风云突变,又有豪情万丈的砥砺前行。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带领下,与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战疫情、抗洪涝,促改革、推开放,抓脱贫、惠民生,保增长、稳大局。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代表委员们带着感悟、带着思考、带着硕果,履职尽责、建言献策。本版特编发一组书画界代表委员徐利明、林阳、宋华平、张继、骆芃芃的部分提案,以飨读者。(编 者)

·徐利明: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体系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最终目的是利用,数据库的推广宣传不容忽视。建议公共图书馆等机构网站通过首页重点推出面向全社会免费服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设置相对开放的用户中心管理模块,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研究人员、感兴趣的普通群众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关注度,提高数据库的利用率。同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大力发展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益。

· 林阳:电脑字库应杜绝“江湖字体”·

推广中国经典碑帖字库,可请专家补足缺失的书法文字;商业用的电脑字库上市前需经过教育部门或教育部门授权的机构审批;成立评价字库的艺术委员会,艺术委员会成员可由来自书法、学术、教育等界别的代表组成,共同审议进入字库的条件,确保杜绝“江湖字体”,又能允许创新字体入库。

· 宋华平:应把中小学书法课纳入考试范围 ·

中、小学书法考试利多弊少,推行的越早越好。考试时可以让学生写一幅短文,也可以选一篇短文抄写。从识读、用笔、结构、布白、熟练程度等几个方面评定。主要考硬笔书法的水平。毛笔字可以在以后纳入。具体评分标准,可以找有经验的书法老师和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专业书法家认真研究。

中、小学书法课程纳入考试是一件好事,利在更好地学习和传播知识,利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利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张继:建议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设为“中国书法节” ·

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定为“中国书法节”。缘于“书圣”王羲之等42人曾于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雅集于绍兴兰亭,行修禊之礼,作流觞之娱,并有“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问世,应永久纪念。

每年“中国书法节”当日(或前后几日),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书法团体及书法个体应有所行动,围绕书法做有益之事。

· 骆芃芃:建议创设“中国篆刻节” ·

设立“中国篆刻节”是传承保护和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力措施;是加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具体实践;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有效途径;是丰富和发展社会文化和经济的积极方法。

2版 动态

中国书法报

· 胡问遂艺术馆落成暨胡问遂书法作品展开幕 ·

· 四川省书协召开年度第一次主席团会议 ·

· 甘肃省书协召开五届二次主席团(扩大)会议 ·

· 以制作推动创作的良性发展 文丨王凯 ·

纸笔都是在服务于开始创作前作基础;制作显然也是这样,它在表现一件作品的完整美上,有着合理之处。但仅仅只是合理利用,不能过多逾越。就像现今在各大展览中脱颖而出的精品,他们同样也运用制作这一艺术手法,只是这种糅合在这批优秀的书家们手中,产生了积极良性的效果,制作的价值和创作的精神均有体现,且相得益彰,实现了相互辉映。这在思维认知上是领先于其他人的。因此要在科学合理、客观理性的对待中,自然去诠释二者之间的关系,或许才是书法创作走向真正坦途大道的必要条件。能够使得制作不再以“花里胡哨”去“抢夺”一件作品的视觉感,进而以平淡简和取代,做到不突兀,不唐突。制作的价值也就会一步步被大家所认可,用制作来传递出一件作品外在的观赏愉悦感;用 书写来提炼出一件作品的内在精神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做到淡如秋水,别有匠心。最终在传统基础上,结合现今,蜕变出好的书法作品。

· 书法创作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文丨 欧阳银坤 ·

人民群众是评判书法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准。书法艺术如何写入人民群众心中,写出人民群众的生活,写出书法艺术形式特有的韵味和灵魂,是书法艺术评判的重要标准和因素。既然书法艺术是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来,自然也要经由人民的评判,依照人民的评判标准实现自身价值。

· 读者来信 ·

我是一名基层书法爱好者、多年的老读者,自订阅贵报多年来,每次收到和阅读《中国书法报》都使我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更新观念,感到温暖、亲切、受益。贵报上的文章实在、实际、实用,使我们心田得到滋润,视野得以开阔。可以说,《中国书法报》是文章精彩,蕴含大智慧、大道理、大视角、大意境,为我们书法学习和眼界提升提供很多有益的信息和资料,读贵报感到解渴。作为一名受益者和读者,我向贵报全体同仁表示由衷地感谢!(辛良义)

· 新书推介 ·

邱振中著《书法》 三联书店出版

中国国家博物馆著《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青铜器卷·商》 上海古籍出版社

3版 理论

中国书法报

·王铎的“涨墨法” 文丨吴运友 庄丽艳 ·

墨法是书法法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字之妙处在用笔,成在用墨。”清代包世丞在《艺舟双楫》中进一步强调:“然而画法书法,本于笔,成于墨 ,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也。”然而,魏晋至唐,对于书法的评判多从用笔的角度审视,宋代以后的书家,才开始对墨加以重视。沈曾植说:“北宋墨浓实用,南宋浓墨活用,元人墨薄于宋,在浓淡之间,香光开始开淡墨一派……”王铎继承了前人的用墨方法,运用于书法实践。他不仅从历代书家的作品中汲取墨法精华,还善于从中国画中体悟用墨之道。如晚明徐渭在写意花鸟画创作中大胆变革,以狂草般的笔法纵情挥洒,泼墨淋漓。董其昌的绘画重视淡墨的运用,用淡墨营造黑白世界。他们的用墨方法给了王铎较多的启示。在此基础上,王铎进一步关注用墨的变化,并创造性地应用了“涨墨法”。在他的书法实践活动中,浓墨、淡墨、枯墨、涨墨,轮番上阵,交替运用,体现了他对墨法的生动演绎,进一步丰富了墨法语汇。

· 智媒体时代的书法教育传播 文丨吴跃升 ·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化的媒介将短视频传播推向了前台,并形成了短视频社交浪潮。短视频在满足人们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利用碎片化时间给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的传播也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书法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在短视频传播中,也呈现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互联网技术让书法艺术通过短视频这一形式,通过短视频平台,可以便捷抵达受众,使之成为人人可以获取的“公开课”。传播学认为,传播效果依据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认知层面的效果,即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二是心理和态度层面的效果,即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三是行动层面的效果,即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

4版 视野

中国书法报

· 孙辉:以金石结缘西泠 文丨 陈振濂 ·

椿农堂主孙辉,将于辛丑春雅时举办捐赠古玺印古金石古物捐献展,此大好事也。社中同仁无不翘首以昐。余以为其功有五:

一以盼捐赠精品展陈洋洋大观,可令社内外关注者大开眼界;

二以颂百年西泠社务新发展勃勃生机、生生不息,得健康向上繁荣兴旺之趋势;

三以彰社中诸君尤以椿农堂主急公好义勇于担当之同仁标杆;

四以充实西泠收藏,而窃以为仅据江南所限难以措手而中州河洛资源丰富之优势所在,填补本社收藏大项空白;

五以带动助推“重振金石学”及庚子秋季印学峰会新倡“大印学”之发展理念。

·金石之力与美德嘉行——孙辉捐赠西泠印社藏品展 ·

捐赠藏品入藏西泠印社,可以有效充实社藏、改善藏品结构。印社藏品虽然在古印谱、名家篆刻等项目中一枝独秀,但古玺印收藏这一单项,则历来存在着数量偏少、体系不全等短板,打造“国际印学研究中心”难免存在些许遗憾。此批捐赠藏品中的316方历代古玺印,涉及战国、秦、汉、元等多个朝代,无论是体量、品类还是格局,都将有效弥补印社在古玺印这一收藏大项中的空白。此外,私人藏品入藏西泠印社,亦是这些珍贵藏品回归社会的开始。借助西泠印社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这些藏品不仅拥有更多机会面向社会公开展示,而且也将集聚更多专业人才对其进行系统性研究,从而带动助推“重振金石学”及庚子秋季印学峰会所倡导的“大印学”的发展理念。孙辉说:“很多藏品我非常熟悉,甚至记得获得的过程。这些文物是永恒的,我们只是短时间的保存者,对于文物来说我们都是过客。让它们回归社会,入藏西泠印社,发挥社会功用是最好的归宿!”

· 孙辉捐赠西泠印社藏品选登 ·



·晒书房 ·

·“更上一层”楼 文丨唐吟方 ·

关于我的书房,在朝北的一间。归我支配的只有一张书桌与贴墙一排固定书架的数格。这原是从阳台上搭起来的阳光房,冬寒夏热。我的那张专为台式电脑设计的书桌,放了一台笔记本电脑,附桌上又安了一台打印机,一架可以调光的台灯,除此之外没放别的东西。倒不是不想,实在是桌面的空间有限,更何况我有时翻书,为了看看同类书有哪些差异,看着看着桌子上就乱七八糟堆满了书。毛病是数十年养成的,一时半会也改不了,只好顺着性子来。偶尔手痒,想写写画画,则要撤掉书桌上的书与杂物,铺上一块学生用的小毡垫,再搭上宣纸、笺纸,等一切停当,兴致已经消退一半,但我仍乐在这个过程中,须知与毛笔、宣纸天长日久接触养成的习惯,有时摸摸这些东西也觉得过瘾,写不写还在其次,这种感觉真有点像古人说的“相见亦无事,不来忽忆君”。

·碑帖精赏系列(六)·

·魏晋风流《伯远帖》 文丨 薛元明 ·

王羲之一门为晋代书法最为著名的家族,可惜其墨宝真本多有散佚,不能一睹真容。这件《伯远帖》颇有“二王”笔法神韵,正如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的评价:“王珣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为后世提供了直入晋室堂奥的路径。虽然与“二王”书风相近,但较“二王”略显瘦劲、古逸洒脱,有自家面目。“二王”手札多为摹本,只能意会晋人风度,此帖为真迹,可以感受到如清人姚鼐所称赞的“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真实的魏晋名士风流。

5、8版 经典

中国书法报

·陈介祺藏全形拓选登 ·

全形拓是中国古代传拓技艺中独树一帜的一种传拓方法。这一技艺的出现,源于清乾嘉时期兴起的金石考据之热,在以陈介祺为标志性人物的大力践行和倡导下,成为一种融研究、鉴赏与艺术于一体的文人雅好。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民国。不同于传统的各式平面拓法,全形拓法能将三维立体的器物转化为二维平面的图像,从视觉效果上,又不失去其立体观感和图像美感。全形拓的对象主要是青铜器,亦包括陶器、古砖。全形拓法的出现,将一件青铜器的绝大部分信息准确地保留并提供给研究、鉴赏者,这给只依据铭文拓片和器形摹本的传统青铜器著录方式提供了很好的补充。同时,对于收藏家和金石学家而言,全形拓片亦成为他们欣赏、交流和研究青铜器的一种途径。令后世学人盛赞的金石学家和鉴藏家陈介祺所藏金石彝器无论品种还是数量皆冠绝一时,吴大澂誉其“三代彝器之富、鉴别之精,无过长者”;《清史稿》载其“所藏钟鼎彝器、金石为近代之冠”。陈介祺不但富收藏,同时还注重传承。以拓传古,就是其毕生追求之一。他的全形拓,以分纸拓取代整纸拓,开创新局面,后世多有赞誉。本期特推出陈介祺全形拓专题,从陈介祺全形拓的收藏、技术、策展等方面展开论述,并遴选陈介祺旧藏全形拓高清图版,以飨读者。(编者)

· 国图藏陈介祺藏铜器拓本提要 文丨卢芳玉 ·

与一般收藏家不同,陈介祺对藏品的研究也非常广泛和深入,厚积薄发,有《簠斋金石文字释》《传古别录》《封泥考略》《簠斋吉金录》《十钟山房印举》等三十余种已刊和未刊著述,皆材料丰富,见解独到。时人以与他交往为傲,每得簠斋一信札,则宝为收藏,他也成为金石学界的领军人物,其藏品也是后世藏家和学者追捧的对象,其收藏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陈介祺去世之后,他的旧藏器物星散海内外,簠斋藏古器物目录传世者有《簠斋吉金录》《簠斋藏器目》《簠斋藏古目》等,前两种是江标灵鹣阁丛书本,只收铜器,《簠斋藏古目》(商务印书馆1925年影印本),有陈文会校补,收铜器、瓦当、封泥、玺印、泉范等,古砖目录有同治十一年(1873)簠斋婿吴重熹抄本《潍县陈氏宝簠斋藏器目》及笔者所作《国家图书馆藏陈簠斋砖拓目录》。幸好簠斋精传拓,留下很多传统精品,今人想了解其称冠海内的藏品,尚可通过传拓这种中国传统的文献承载方式得以实现。国家图书馆藏陈介祺藏古拓本数量颇丰,据不完全统计,共有273件(包括188册,44轴,41张),大概统计约有6000纸之多,涵盖了陈氏藏古的大部分内容,据不完全统计,其中古砖700余纸,瓦当900余纸,铜镜600余纸,青铜器1500余纸,泉范1600余纸,古匋文800余纸,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国图馆藏青铜器拓本。

6版 专题

中国书法报

· 陈介祺的金石传拓 文丨陆明君 ·

陈介祺十钟山房所出的各类拓本,“其鉴别之审,装池之雅,纸墨毡蜡之精,剖析毫发,无美不臻”。晚清学者叶昌炽言:“潍县陈簠斋前辈拓法为古今第一,家藏石刻,皆以拓尊彝之法拓之。定造宣纸,坚薄无比,不用棰拓,但以绵包轻按,曲折坳垤,无微不到,墨淡而有神,非惟不失古人笔意,并不损石。齐鲁之间,皆传其法,余一见即能辨之。”又言“齐鲁之间,今多用陈簠斋法,拓手为海内之冠”。现存于世的金石拓本中,出自陈氏十钟山房的究竟有多少?这是无法估量的,其金石好友吴云当时即有言:“簠斋乃当代传人。”

·陈介祺一度痴迷的照相术 文丨程仲霖 ·

道光十九年(1839),法国美术家和化学家达盖尔(1787—1851)利用水银蒸气对曝光的银盐涂面显影,发明照相术,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写真。随着外国势力的入侵,外交和贸易活动日益频繁,照相术也很快传入我国。最初外国人把照相机带到沿海通商口岸为人拍照,被视为神奇之物。王韬(1828—1897)《瀛壖杂志》对同治初年上海的照相术这样记述:“精于术者,不独眉目分晰,即纤悉之处,无不毕现,更能仿照书画,字迹逼真,宛成缩本。近时能于玻璃移于纸上,印千百幅悉从此取给,新法又能以玻璃作印板,用墨搨出,无殊印书,其便捷之法,殆无以复加。”(王天平、蔡继福《关于上海早期的照相业》)王氏对于照相术的作用,尤其是照书画作品的独特优点做了说明。我们知道,晚清金石学大兴,金石学家收藏多而杂,藏器后便要传拓,同时进行考释,有条件的还要刊刻出版。那么照相术的逐步普及对当时金石传拓影响如何,本文仅依陈介祺(1813—1884)与金石友朋的往来信札作一粗浅梳理。

7版 专题

中国书法报

展览是博物馆的窗口,通过对藏品及其背后故事的梳理与研究、策划与组织,利用陈列展示使这些深藏“秘阁”的珍宝走入大众及学者的视野,也是实现博物馆传承文明、社会教育、学术研究等功能的重 要途径。展览不仅是展示文物、艺术的方式,同样也是促进学术研究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以展览观照学术课题、开展学术研讨的模式,大放异彩。陈介祺在晚清金石学的杰出地位、独具慧眼的收藏、丰硕的研究成果等成为展览策划的坚实基础和灵感的沃土。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书法百科-精彩预览丨《中国书法报》2021年第9期(总第3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