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丨书法界代表两会献言

书法百科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聚焦两会丨书法界代表两会献言

中国书法报

中国书法报

中国书法报

聚焦

两会

中国书法报

聚焦两会·倾听两会声音

又是一年春来到,又到一年两会时。回首2020年,既有惊心动魄的风云突变,又有豪情万丈的砥砺前行。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带领下,与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战疫情、抗洪涝,促改革、推开放,抓脱贫、惠民生,保增长、稳大局。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代表委员们带着感悟、带着思考、带着硕果,履职尽责、建言献策。本版特编发一组书画界代表委员徐利明、林阳、宋华平、张继、骆芃芃的部分提案,以飨读者。(编 者)

徐利明

中国书法报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体系

顺应“互联网+”时代,我国多地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故宫”、南京大学的三峡文化遗产数字化展览工程和敦煌艺术的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多头建设,既容易造成遗漏又会产生重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复杂化、多元化的特点,对其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展示是一项复杂工程,从调研看当前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多个部门均已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数字化工作,造成重复建设及项目遗漏并存的现状,难以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收录整理的合力。

二是数据库标准体系建设滞后,用户体验差。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较常涉及的核心元素如描述、通用扩展归属、格式、类型、主题、名称、相关资源等,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规范标准,各部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元数据标引格式不统一、文献著录不标准,导致数据不能共享,检索功能单一,用户使用不便。

三是数字化传承的理念相对薄弱。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尚未纳入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家族世袭制传承方式居多。已建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中,收录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尚不全面,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收录数量更少,覆盖面偏低。

四是数字化保护体系建设存在“重传承轻传播”倾向。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活态化的传承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提供可传播、可搜索、便学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数据库,不仅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在当下,也能够在未来永续利用。调研发现,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只在内网开放,部分在外网开放的位置也不显著,开放性和重视度均有待提升。

相关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走联合建库之路,实现资源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设要大力发展协作共建共享之路,打破单位或行业的界限,宣传、文旅、群众艺术团体、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史志办等部门要通力合作,实现资源、智力的优势互补。根据调研,当前各部门中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库方面的成绩最为突出,建议由图书馆牵头,加大与高校的合作力度,整合其他机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将专业化原则贯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始终,建设出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的优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二是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的原则、标准体系。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明确具有本土化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规范、元数据方案和著录标准,使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材能统一成符合国际标准格式的电子资源。同时,建立与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机制相匹配的数字化保护机制,保证数据库的可靠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兼容性,提高数据库的资源共享能力。

三是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字化的覆盖面。数据收集是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的首要工作,建库人员要拓展采集渠道,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线上资料拼凑上,要注意一手原生资源的收集与数字化,加大田野考察、走访调查力度,注重收集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材料,以丰富数据库的内容,并确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的数字化保护全覆盖。

四是扩大开放面,加大宣传力度,注重互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最终目的是利用,数据库的推广宣传不容忽视。建议公共图书馆等机构网站通过首页重点推出面向全社会免费服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设置相对开放的用户中心管理模块,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研究人员、感兴趣的普通群众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关注度,提高数据库的利用率。同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大力发展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益。

林阳

中国书法报

电脑字库应杜绝“江湖字体”

目前,在常用的电脑字库中,有一些劣质的字体,或称“江湖字体”,被推广并在全国范围传播使用,这种以丑为美的书体触目惊心,贻害无穷。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审美载体。如果我们不将书法这样的优秀文化继承下来,并加以发展,将愧对祖先、愧对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家们。

书法艺术,其核心部分是审美,是千百年来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等书法艺术家的创造,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中所独有的艺术贡献。其独特的审美不仅一代一代在中国延续,也影响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这些年随着国际化的发展,书法艺术也影响到欧美地区。

电脑字库,是公用的,其影响到的是全国乃至世界的华人,加上它的反复使用、反复传播,将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书法进课堂是近几年的事情。数年前,书法教育并未进课堂,书法审美并不普及,许多年轻人很难理解书法的美,而劣质书法就通过字库进入人们的视野。为求其新,许多人选择这些字体。我认为,电脑字库的书法字体,应当像小学课本那样,受到出版社的专家、教育部门的监督,才能够进入市场。中小学课本,字体都是经过专家学者的认真编辑才上市销售的,“江湖字体”是无法随意进入课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对个人使用语言文字只作引导,不予干涉,但对国家机关、学校、出版物、广播电台、电视台、影视屏幕、公共场所的设施及招牌、广告、商品包装和说明、企业事业组织名称、公共服务行业和信息技术产品等,则必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强调语言文字的使用范围和规定。

做一套字库,需要时间,需要资金支持。作为电脑行业,也需扩大规模,向市场寻求项目支持,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用极低的价格向字体公司购买产品,其结果是制作出包含大量劣质字体字样的字库,并得以上市。我认为,像字库这样带有极强的文化属性的产品,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如果字库制作不能满足需求,可以向教育、文化等相关联部委寻求帮助,也可以向行业协会寻求帮助。

为此,我提出几点建议:推广中国经典碑帖字库,可请专家补足缺失的书法文字;商业用的电脑字库上市前需经过教育部门或教育部门授权的机构审批;成立评价字库的艺术委员会,艺术委员会成员可由来自书法、学术、教育等界别的代表组成,共同审议进入字库的条件,确保杜绝“江湖字体”,又能允许创新字体入库。

宋华平

中国书法报

应把中小学书法课纳入考试范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书法不仅仅是中、小学生的基本技能,它还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为什么中、小学书法课一定要考试呢?

  1. 书法作为古代“六艺”之一,历来被重视。古代隋之后推行科考,以文章和书法水准高低取舍考生,决定他们的仕途,自古有之。

  2. 要想学好中、小学的书法课程,有教材、教学、练习等,但少了考试就检查不出学习效果。不考试,学校、家长、学生乃至社会都不会重视书法。书法的基础是写字,写好汉字是对中小学生的基本要求,所以,中、小学书法课不考试是讲不过去的。

  3. 现在中、小学生的书法水平如何,已经成为家长和有关书法教育机构的关注热点,中、小学书法课不考试,学生业余时间再上书法班,标准不统一,无形中又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4. 上海市已经开始中、小学写字等级的考试,效果很好,已经为在全国推行中、小学书法课考试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可以推广。

  5. 体育课自2020年已纳入考试范围,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起到很好的作用。

  6. 中、小学书法考试利多弊少,推行的越早越好。考试时可以让学生写一幅短文,也可以选一篇短文抄写。从识读、用笔、结构、布白、熟练程度等几个方面评定。主要考硬笔书法的水平。毛笔字可以在以后纳入。具体评分标准,可以找有经验的书法老师和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专业书法家认真研究。

中、小学书法课程纳入考试是一件好事,利在更好地学习和传播知识,利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利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张继

中国书法报

建议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设为“中国书法节”

中国汉字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并伴随着它的发展产生了书法艺术,继而衍生出篆、隶、草、楷、行五种字体及无数种书体,深受历代人民的喜爱。尤其到了当代,书法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景象。从书法队伍的人数总量和构成范围、全社会所开展的各类书法活动、总体所达到的艺术水平、书法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书法教育普及和提高的状况及书法传播和书法应用的手段和效果等方面来看,中国书法无疑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在中国十大国粹中,书法一直被排在首位,被誉为中国艺术瑰宝中最具特色也最为璀璨的一枚,已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国家形象的一张精彩名片。2009年,中国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虽然每年都有各级各类不同规模的书法活动开展,但到目前为止,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书法尚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全国性节日,而同样被列入中国十大国粹的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剧已于1988年设立了“中国戏剧节”,并规定每两年举办一届,现已连续举办了16届,不仅产生了良好而广泛的社会影响,并且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戏剧事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的指示精神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25年前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重大国策,使书法事业向新的深度和广度迈进,因此建议国家及相关部门设立“中国书法节”,具体设想如下:

  1. 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定为“中国书法节”。缘于“书圣”王羲之等42人曾于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雅集于绍兴兰亭,行修禊之礼,作流觞之娱,并有“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问世,应永久纪念。

  2. 每年“中国书法节”当日(或前后几日),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书法团体及书法个体应有所行动,围绕书法做有益之事。

  3. 全国及各省(市)书法家协会或书法机构,可考虑将当年重要的书法展览、理论研讨、创作交流、教育培训、出版展示、文化推广、社会服务及文房用品展销等活动相对集中于“中国书法节”前后几日举办,以便统一组织协调,形成规模,扩大影响。为了减轻主办单位各方面的压力,以保证活动的连续性和持久性,建议以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并指导各级书法家协会(或书法机构)及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轮流主办或自愿申请主办,相关单位和部门具体承办的方式进行。超大型“书法节”可每两年或三年举办一次。

  4.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力争把“中国书法节”办成不仅是书法人的节日,还要成为各地经济大戏、旅游大戏、宣传大戏、文化大戏的开锣之日。

  5. 由于过去已有地方政府或团体举办“中国书法节”并以届命名,为避免混淆,建议新设立的“中国书法节”以年份加主办地名称命名。如“2021(北京)中国书法节”。为减轻负担,也可两地或多地联合主办,开设分场。

骆芃芃

中国书法报

建议创设“中国篆刻节”

中国的汉字典雅、端庄,文化内涵深远。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文化载体的汉字已日渐由电脑键盘和数字化所呈现,而当下篆刻所使用的文字仍然是两三千年前的汉缪篆、秦小篆、商周金文和甲骨文。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篆刻是中国汉字发展演变的“活化石”。因此,对中国篆刻的传承和保护,也就是对汉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所以,本提案郑重地提出:创设“中国篆刻节”,让篆刻艺术伴随着中国年俗的节日日益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子子孙孙岁岁相守的长久记忆。

中国篆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篆刻由古代印章镌刻技艺发展而来,自古具有行使和授受国家机构的权利、证明个人身份的凭信功能。在今天,中国篆刻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除了沿袭古代凭信功能以外,更是中国人的一种人文追求以及诚信和尊严的象征。

中国篆刻不仅具有着三千多年的文明史,并且与中国百姓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凭信的印鉴,藏书的印章,字画上的款识印章以及作为篆刻艺术本身的艺术属性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近年来,篆刻艺术逐渐走进现实生活中的更多领域,比如将篆刻作品用于茶具、服饰、邮票、广告标识等。人民大会堂的标识采用的就是中国印。中国篆刻像绘画和书法艺术一样丰富和美化着人民的生活,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2009年9月30日,中国篆刻成功地被列入了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了世界性的文化遗产。中国篆刻还多以国礼、印章标识、展览展示、讲座等形式出现在重要的外交国事活动中,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今天,中国已经步入了新时代。复兴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设立“中国篆刻节”已基本具备了良好的时机和社会环境。近年来设立的教师节和医师节等,都体现了开拓传统文化传播的新格局。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角度看,中国篆刻成为世界级和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历时十几年。目前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传承和保护条件。

当下,中国篆刻在全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全国专业性社团六百多家。自发性的大众篆刻印吧有一百五十家左右,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从业人员和爱好者众多。

从教育传承的角度看,目前中小学教学大纲中已明确写入了“学习篆刻常识”的要求;全国大、中、小学篆刻大赛已成功地举办了两届,今年将举办第三届。全国一百多所大学设有书法篆刻专业,全国几百所中、小学增设了篆刻课。中国艺术研究院也设立篆刻艺术硕士和博士授予点,培养了众多的具有高端知识结构的篆刻人才。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角度看,2008年和2022年北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都采用了中国印作为会标和形象标识,成为了当今世界上最有名的中国印。中国印“治国理政”作为标识频频出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著作的多语种全球首发式上;金砖五国峰会的启动仪式上中国印也闪亮登场……

设立“中国篆刻节”是传承保护和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力措施;是加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具体实践;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有效途径;是丰富和发展社会文化和经济的积极方法。

为了尽早地设立“中国篆刻节”,现提出如下建议:

  1. 提请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批,通过立法确定节日。

  2. 联合全国权威的学术机构作为共同发起单位(此提案一经提出,得到了全国各地多家艺术团体和个人的积极响应)。

  3. 与相关的专家根据篆刻艺术的特性商议节日的内容和形式。

  4. 篆刻节可以先从北京、上海、杭州、南京、西安等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做起。

  5. 请中国侨联、孔子学院协助联合海外华侨组织和社团、孔子学院学员等共同参与,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中国篆刻节”的设立,将成为中国节俗文化的组成部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文章刊载于《中国书法报》2021年3月9日第309期第1版)

中国书法报

点击图片进入微店购买《中国书法报》

监制|杨超 朱中原

图文编辑|赵阳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中国书法报》官方微信平台。

欢迎订阅2021年

《中国书法报》

《中国书法报》订阅方式

统一刊号:CN11-0286

邮发代号:1-237

每期定价:4.00元

全年定价:200.00元(全年50期)

1.邮局: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1-237

2.邮购:

①银行汇款

户名:《中国书法报》社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团结湖支行

账号:0200 2068 0900 0012 936

②邮局汇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文联大楼《中国书法报》社

邮编:100125

联系人:陈英嘉 张 罡 刘彦崇

联系电话:010-64060749 65012624

3.微店:长按并识别“《中国书法报》微店”二维码直接订阅

·推荐·分享

欢迎您将我们的公众号推荐给朋友,将我们的内容发布到朋友圈。

·联系电话

采编部:010-65389224

发行部:010-64060749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书法百科-聚焦两会丨书法界代表两会献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