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色彩》布面油彩(600厘米×180厘米,2022年)
指导教师:姜中立、杨健男
作者:叶尔青、姚艾欣、丁一名、毛毅、白明阳、毛璐帆、李文慧、卢若琪、高冉、孙立、辛泽宇、杨祉涵、杨钟翰、朱紫祁、黄雯婷、赵炳吉、金成、徐杨、孙嘉宏、袁麓茜、张啟元、姜子然、赖雨璇、马丹阳、宣锦涛、谭琴琴、金婉婷、杨子琪
“时代的色彩”主题创作记
杨健男(造型基础部教师)
2022年放暑假前接到学校团委关于主题创作的通知,为庆祝共青团建团百年暨喜迎二十大召开,安排我作为指导教师组织造型艺术学院基础部学生进行一幅主题油画的集体创作。本次活动邀请了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基础部主任姜中立教授担任暑期创作团导师,姜老师建议从基础部课程入手,通过此次教学活动检验并提升基础教学水平。经过多次讨论,我们决定以静物油画创作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以平时专业课的成绩为考核标准从基础部挑选出三十位同学(在创作过程中有两位同学因事请假,最后暑期创作团共二十八位学生参与组画创作),在指导教师的辅导下完成一幅由三十幅独立作品集合成的大型油画组画,我们将其命名为《时代的色彩》。
造型基础部日常教学中包含着专业基础理论、写生实训、形式语言等环节课程。以命题创作为结课实训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一直是我近年来探索尝试的课题。借此创作机会,正好进行教学尝试,为造型基础部课程的优化与更新尽一份力。
暑期创作团成立后,就进入到暑假,同学们陆续返回家中,为我们的创作指导增加了不小难度。我梳理了辅导创作的教学思路,和姜老师沟通后进行了课件制作,自6月19日开始每隔(一至二周)进行一次腾讯会议网课,在线引导创作进程。线上课程由姜中立教授进行课前宣导,我负责课程讲授,全体创作团学生与老师进行交流。命题创作的主题为“时代的色彩”,要求学生从百年中国历史中找出变革的时代节点,挑选所选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物件进行静物写生创作。
课程中对所有学生贯彻组画创作教学设计思路,从色彩基础原理寻找突出这个时代的画面色调。从画面形式感与表现力入手,努力与创作主题高度贴合,按照创作分阶段步骤完成作品。
我制作了组画展出示意图,以色块和范画的形式告知学生作品完成后的大致效果。每位同学的独立作品,既是个人创作又是组画中的一个色块,承载着展示中国近代史变迁的任务。我们把作品限定在具象范围内,鼓励画出青年人的冲劲儿和情感,写实或表现的创作手法是根据绘制的静物而定的。
同学们根据老师分阶段的创作安排,有条不紊地进行资料搜集及画材筹备工作。
第一步,每位同学申报选题,出现了某些重要历史节点多人选报的情况。我鼓励同学们利用一周的时间搜集所选定历史时期的相关资料,询问经历此时期的长辈,寻找相关静物、实物或影像资料。
第二步,在第二次会评前将每人所搜集的资料汇集交给老师。教师通过网络会议进行点评,并分享自己对于那个时代的理解和对资料运用的建议。在老师的引导下,部分同学调整了选题。
第三步,确定选题的同学按照基础部所教授的构图基础及形式语言相关知识进行小素描稿实践,每人限定不少于三幅小稿,收齐后由教师统一点评。部分同学的 素描稿一次成型,直接进入色稿环节。一些同学的小稿遇到困难,甚至半夜与我微信沟通画稿。我也适时引导,调整学生进入新选题,使整个组画的布局更加均衡。
第四步,色稿阶段为此次创作最为重要的环节。运用色彩基础原理讲解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将色彩情绪注入画面是比较复杂的过程,打破一些同学的固有色彩思维模式,尤其考验老师的教学水平。经过了老师们细致的点评和适当的鼓励,调动着网络班级中每位同学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暑假网络会议没有开摄像头,此图为之前的网课截图
第五步,经过两周的创作,无论是对五四时期先觉者的书桌、长征时期的蓑衣草鞋,或者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节点的静物描绘,都显示了一名青年审视历史的科学态度,以图像传递自己对历史的解读与思考。从电脑普及到航天科技,从外卖快递到新时代家居,都闪现着每个青年人对于自己生活的真挚感受,挥洒的颜料、肯定的笔触显示着年轻人的自信与力量。此时,每幅作品都以其诚恳的画面感动着观画人,勾起对于那个时代的记忆。
师生共同讨论画面修改
第六步,我将所有同学的静物创作照片按照色彩分布与历史进程通过电脑软件进行排列组合,与同学们共同讨论进行局部调整的方式。姜老师对所有同学的付出给予很高的肯定,并耐心点评每幅作品,提出修改建议。
9月20日每位创作团成员将最终完成作品带回校园,在展厅进行组装和悬挂,一幅宽6米高1.8米的巨幅组画诞生了!站在画前我和每一位同学都感到无比自豪。作为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怀需要我们通过画笔进行呈现。一名青年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审视历史,是对今天中国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肯定。作为创作团导师引导美术学院的大学一年级学生,总结基础部所学的通识专业基础,将构图、画面形式感、色彩基础原理及色彩形式语言等知识通过创作加以呈现,以检验基础教学成果。青年艺术家们通过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进行研究,挑选特有静物进行组合,并运用油彩进行描绘。创作团将集体创作的三十幅静物作品,加以组织、排列、展示,呈现的不仅仅是每个人的观看视角,更是新时代青年的集体记忆和对生活的真切表达。
展览布展现场(同学们为油画上光)
《时代的色彩》组画,现参加天津美术学院举办的“青春之歌”天津美术学院青年师生主题创作展。
姜中立教授为参与布展的创作团成员点评作品
展览现场
单幅作品展示
宣锦涛《老式自行车》
杨子琪《手工》
姜子然《老三大件》
毛璐帆《古田》
杨祉涵《路》
孙立《椅子》
黄文婷《连接》
辛泽宇《忆》
黄文婷《电脑》
毛毅《往日时光》
金成《小毛驴》
袁麓茜《岁月》
卢若琪《三线建设·往矣》
谭琴琴《书桌》
当我得知这个命题时,我的思绪跟随着这个题目仿佛置身于那个英雄的时代。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围在桌子边激烈地讨论国之存亡;鼻尖萦绕着发黄的纸张带着墨水那股独有的气息;我伸手仿佛就能触摸到那油墨未干的“新青年”三个大字,或者是写着“天演论”“论持久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选择了纸张作为画面的载体,而画面中心的本子并未题写书名,我觉得在那个时代大家都在思考如何救国于水火,每一本在当时发表的文章也好、书籍也好、杂志也罢,我认为都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我虽然没有这些久远的经历,但我和他们有一样的情感——对这个国家、对脚下的这片土地同样热爱。这种蓬勃的情感,给予了我绘制的冲动,我希望我们这组画能让世人感受到作为“新”青年的我们,对于这段历史、这个民族、这个党、这个国真挚的感情。——谭琴琴
孙嘉宏《觉醒》
和很多同学一样,初次进行油画创作的我一开始就遇到很多问题。比如画面该从何入手?如何表达主题?在毫无头绪的情况下,杨老师建议我们先实地考察,多方面收集资料,毕竟闭门造车是创作不出好作品的。因此,在之后的一周里我去了多地的博物馆、纪念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周邓纪念馆里看到的一段文字——“人间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这是选自周恩来1919年写的诗作《雨中岚山》,而这也成为我此次创作的灵感。我所选择的主题关于五四时期,画面中的主体物为《新青年》杂志,我在画中设置了一扇窗,夜晚室内昏暗而窗外的灯光正好洒进桌面照亮了桌上的《新青年》,这寓意着《新青年》就是那段革命岁月见着的一点光明,启发了民众的觉醒,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这次创作过程中,从初期的选题到定稿,从小稿到大画,一个假期里老师为我们开展了多次线上会议,给予了我们充分的建议和帮助。虽然我最后所呈现的作品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在这次创作过程中不断突破自己,在与老师同学们的交流中学习到很多新的东西。我想这是我绘画创作的开始,也会是我绘画道路上一次十分有意义的创作经历。——孙嘉宏
姚艾欣《一米阳光》
这幅作品的名字叫《一米阳光》,是以新时代家居建筑为主题进行的创作。在现代快节奏忙碌的生活中,人们更应该给予自己时间去放慢脚步,观察生活的趣味和美好。此作品描绘的则是新时代中式家居,鸟笼和花卉的摆放是人们追求的生活趣味。画面色调较为清新明快,饱和度较低,营造出一种惬意轻松的氛围。阳台窗外照进的一米阳光不仅仅是人们强压工作后的雨过天晴,更象征着新时代发展的一米阳光。——姚艾欣
赖雨璇《残骸》
金婉婷《快递箱》
白明阳《快递柜》
徐杨《下海潮》
叶尔青《彼时的共鸣》
我们想画出时代的沉淀,凝聚时代的特点,时而追忆往思,时而展望未来。我们拿起画笔的冲动源自对时代的感慨。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虽未拥有过去那些久远的经历,也还未站到一个坚定的高度去引领整体的导向。但我们同时也作为当下历史的一分子,在得知我们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后,时代的痕迹推动我们执笔。通过搜集了时代的代表物结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我们一同绘出了自己眼中“时代的颜色”,沉淀了那些影响、印象、留恋与畅想。
一个科技感的未来在我看来是明亮而轻快的,有高度的秩序但又充满更多的不确定性。当然在发展的同时我希望每个人彼此的连接能够更加真诚坦率,于是我创作了“彼时的共鸣”这一主题——色系相近,你中有我。——叶尔青
朱紫祁《新时代家居》
高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识字扫盲》
杨钟翰《厨房》
马丹阳《沉睡的静物》
李文慧《近代工具之变》
在前几次会议的讨论中要收集创作资料,每名同学讲述自己要画的时代,会举很多贴近生活的例子,如同自己真的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然后穿越到这个会议里来跟我们讲述,将大家一起拉到那个时代,亲身去感受,并去体会他想要表达的画面。在这之前我们之间几乎无比陌生,也对创作毫无经验和概念,简单的收集材料对每个人来说已经都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但在这个时候自己才能真正地感受到每个同学的努力、钻牛角尖的困顿,还有同学的一种茅塞顿开的感悟。
我们二十八个同学都是分布在各个不同的专业上,甚至我从未想过有机会通过油画这种形式参与一场大型的集体创作,自己对这种形式的了解也非常的少,虽然自己的绘画水平并未能达到一个很高深的程度,但是在如今的疫情之下我却拥有了一段非常与众不同的经历。全国各地的创作者互不相识,因为某些特定的原因在线上聚集了起来,一起和导师突破交流上、技法上、条件上的阻碍等等去达到一个精神上的同步,然后完成一个集体的创作。在这种疫情下人与人之间交流越来越少的背景下,我们三十个人为创作这幅作品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幅集体创作不单单是一幅画,更是我们集体每一个人永远的纪念。——李文慧
赵炳吉《吃什么》
张啟元《东方红》
这次《时代的色彩》绘制,让我熟悉了创作的流程,也深刻地领会了创作的意义。这既是一种自我表达,更是用所学来回答时代之问。
一个月的时间,我搜集资料,摆放静物,画小稿,到最后的创作方式方法,都离不开姜院长和杨老师的指导,没有老师的悉心教导,创作不能如此顺利,没有同学们的集体努力,创作不能如此惊艳。非常感谢老师们同仁们毫无保留的传授和交流。
经过这次训练和展示,让我更加坚定了对绘画的信心,也极大地激发了创作热情。非常荣幸能够入选,希望再接再厉,继续用画笔,回答时代之问,回答人民之问。——张啟元
卢若琪《三线建设·来思》
丁一名《无题》
杨健男老师为学生进行的静物写生示范
杨健男《战地黄花香》布面油彩(60厘米×60厘米,2022年)
杨健男《马奈与玫瑰》布面油彩(68厘米×49厘米,2022年)
静物创作
杨健男《光的痕迹》布面油彩(31厘米×39厘米,2022年)
杨健男《金玉满螳》布面油彩(64厘米×65厘米,2022年)
天津美术学院造型基础部暑期创作团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