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俊堂:书道漫笔

书画知识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崔俊堂:书道漫笔

书法的形态应在形制、规范、合法、持稳、练达上下功夫,力争改正每个字体构成的问题,以及在章法布局中的浮躁、衰弱、轻便等;书法的神采应在酣畅、抒情、灵动、劲疾上下功夫,打破每个字的构成和在章法布局中的僵化、艰涩、断裂、重阻、滞浊等。形神兼备是书法艺术的完美体现,要注重组织好每一字、每一画、每一点,运用好相生相克之理,处理好虚与实、静与动、表与里、强与弱、险与平、急与缓、紧与放等方面的关系,使相互融通与彰显的形态在无声和有序中流泻并神采飞扬,有着生生不息的活力。

书法艺术以“学”相称,犹如小溪、小河汇成的大江大河,源远流长,气象万千。从主流上讲,帖学有阴柔之美,碑学有阳刚之美,这种分野不无道理,是书法创作中的一种历史现象,其艺术内涵和精髓是用丰富的想象力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传述生命体验。

“翰墨甩块垒,狂气满云间”的元代书法家杨维桢,用篆、隶笔法写章草笔意,其字形奇谲诡异,用笔犀利倔强,以高古狂纵的特点和反潮流的精神再现了其性格与思想,彰显了任情恣肆的形象。

书法是讲究经纬度的。经度类似于书法艺术的深度、厚度,如同冰山一角,蕴藏的力量源源不断,散射书道固有的潜能;纬度类似于书法艺术的高度、广度,如同一弯残月,感染力层出不穷。体现经度式的书写,就是步入绵延的历史隧道,搜罗书法艺术的闪光点;体现纬度式的书写,就是深入空阔的山川大地,展示独树一帜的大家典范。在书法艺术的经纬度上打造坐标体系,书法家需要一次次成为勇士,一次次抛弃陈腐,一次次再造生机。

一幅大面积的作品可以是小草,一幅小面积的作品可以是大草。草书不是用连绵的线把行书字连接起来,而是以点线为单位进行重新组合,可在一个字中完成几个节奏,也可在几个字中完成一个节奏,这样的点画才真正成了书写符号,让一笔一画承载了狂放中的细腻情感。唐代张怀瓘曰:“草书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因此,草书可以说最具抒情功能,符合艺术本质。

书法“取势”是否为“势不可挡,势去不可遏” 呢?是否是用王羲之谓“凝神定思”之后一刹那“入笔”的过程来打造势呢?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起承转换,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对接,应当是营造“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最基本的追求是单个字要有张力,书势自然而来,自然有充满弹性的连接,其间有书法情绪的投入。孙过庭《书谱》中强调“因势结字”,其实在强调上一字的收笔与下一字的起笔时充满弹性笔力的呼应、连接、组合,让每个字处于动感之中,这就必须注重笔画的弹性、字体的造型,然后解决“运指”和“运腕”的技巧问题。

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欣赏者,对大家作品的评价不是看一笔一画是否到位、一字一形是否准确,所讲求的是书法艺术的品位,以及所注入的人格魅力。沉淀的生活——无形,生活需要艺术化;创作的情境——无量,艺术需要生活化。书法大师与匠人的本质区别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精神层面。

《奉橘帖》《送梨帖》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传世经典。不管是橘三百,还是梨三百,到了收获的季节,也到了馈赠的季节。送给亲友的除了一颗沉甸甸的心意,还有一份沉实的、难以言表的雅韵和情境。人情之美好,拳拳之心唤。这两帖传颂至今,仿佛墨迹未干,墨色透亮,一份深情溢出字里行间。

孙过庭《书谱》中对书法名家提出要求:“凭附增价,身谢道衰。”大凡书法名家,都要有文学艺术底蕴。没有文化品位,没有文学艺术支撑,一个书法名家不可能完成由名家到大家的蜕变,这已被中国书法史上的很多大家所证实。书法艺术与传统诗文所求的都是内在的超越,必须面对风骨、神采、气韵、意境诸方面的探索,而不仅是形式上的经营。这几条路没有尽头。我记得有一位作家说过,具备美感、吸引目光的书法像是真挚的恋爱,不仅笔法、墨法、章法的关卡过去了,情感的关卡也过去了。我认为,过这个关卡,不存在职业之别,更不需要“粉丝”,而需要理性的认知、宁静的汲取、超脱的投入,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书法艺术再现的是具备文化品位的那个大写的“人”!

明代书法理论家项穆曰:“未书之前定志以帅其气,将书之际养气以充其志。”气韵生动、神清志高是克服书法匠气的根本。匠气出自书匠之手,这些书写者往往技巧熟练,但书写程式化严重。气韵生动、神清志高的书法深藏着静气、雅气、逸气。相反,气韵流弊的书法布满躁气、俗气、蠢气。古代书法家大多学而书,在博大精深方面下功夫,字里行间气韵森然。在当下,有一定水平的书法追求者在书写法度和理论研究上做加法的同时,更应注重给心灵世界做减法,多保持几分平常、几分清冷、几分简约,让平淡质朴、闲情逸致如青灯黄卷、晨钟暮鼓,常驻岁月的窗口和生活的檐下。

书法艺术讲究墨法。书法中的干墨如同绘画中的焦墨,在墨色用干、用尽时,似乎能看到笔墨深处的真谛。笔画线条的迟疾、柔韧、起伏等像是江河流水一般,平静里深藏着风浪。干墨的运用,有时会让一件书法作品产生一种失重感,但它又绝不是孤独的,而是再现了形之美、魂之善、魄之真,在自由的、激越的抒写里尽展风骨,流泻风情,散发风韵,形成风格。干墨用到精彩处,书法作品的整体风貌好像天高地远,打破了时空感、秩序感。书法情结的内在活力如同山水相依,会让人感受到一种沧桑。

临帖没有一点新意,被认为是泥古不化,与泥古不化相反的一面就是弃旧图新。一般而言,古代法帖太多了,泥古也需要走很长的路。首先要让法帖的字形特点、章法构造、气韵转换、审美取向等适合自身性情,临习过程中先取形、后求意、再入境,这才是古人讲的“泥古之道”。泥古基本达到了由细微至精妙、由精妙而感化的境界,然后再通过改造自我,实现更大的突破。

《冠军帖》举世闻名,系甘肃张芝所作。在张芝故里观摩放大之作,此刻暮色铺来,我真实地感受到这虽是悬在故乡上方的月亮,却照耀着大江南北。此言于我,是崇拜,是敬仰,更是对草书天地的叩拜!《冠军帖》潇洒灵动,神气入骨,气势灌注,断连交错妙用,圆转开合有度,像是日月落落乎于天地山川,像是翠竹款款乎傍于江河之岸,浩然之气、挺然之肌、摧然之骨全在显白处发光。

创作书法,其实就是运用有和无、主和次的关系。无中生有,有中生象,主管全局,辅助生机。除了技艺和学识之外,生活场景和时间延续是一组坐标,把流逝的时光、漂泊的风雨、幸福的感慨由模糊变得清晰可观,由久远推移为眼前现实,由笔锋转化为情绪萦绕,由神往进而为坚定信念。每一笔画、每一字形、每一空间相互转化,相互碰撞,成为“有意味的形式”,真正把这些信息用自己的点画破译出来,等同于给精心构造的形象赋予强烈的情感。

文学和书法的关系究竟如何?有人曾感叹:“胸中有无墨,下笔方自知。”言外之意是书法即心法。书法艺术本身蕴含着人文关怀、哲学思想,其终极目标是彰显个性、反映时代,以鲜明的笔墨色彩和线条语言来反思人类的思想与精神。

气是根本,象是表征,质是核心。一件书法作品的气息传递到了,其大美的感召力就产生了;作品的气象形成了,其动人的局面就铺就了。气象不好的书法作品,即使笔法、结体、布局再完美,也不是大美的、动人的,不能称为上品。

书法是指在笔墨形式中认知世界、表达审美情结,因此,所传达的是气韵,浮现的是图画,表现的是骨力,追求的是性灵。落于纸上的不仅是“线条”,还有空间变化、时间深度以及所演绎的时空交错的心源。将用笔的丰富性、用墨的多变性、用形的优美性统一起来,如同河流有水必灵,山岚有林得骏,川田有禾显实······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书画知识-崔俊堂:书道漫笔